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2024高考“西迁精神”主题素材 (模拟题+时文+范文)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2024高考“西迁精神”主题素材 (模拟题+时文+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

【西迁精神】

1955年,出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西安。面对艰巨任务,交大人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古都西安,开启了“西迁”的壮阔征程。

1955年5月,彭康校长与教授们启程来到西安,考察学校选址。经过反复勘察,确定校址设在唐兴庆宫遗址南端。10月26日,新校园开工建设,不到一年时间,主体校舍建设完成,只待师生到来。

1956年8月10日,数千名交大师生齐聚徐家汇火车站,准备踏上西行的列车。为方便师生搬迁,上海市政府特设一趟列车直达西安——“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还为每位交大师生特制一张乘车证。

登上闷热的列车,大家颠簸近40个小时。一路西行,路越走越荒凉,师生斗志却愈发激昂。伴随嘹亮的《歌唱祖国》,一颗颗火热的心,渴望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除了师生员工及家属,大批教学实验设备仪器、图书资料,都要一同搬迁。缺乏器械辅助,教职工们就手拉肩扛,麻绳一捆,箱子一装,“打起背包就出发”。

在西安接运物资的老师,一接到车站通知,便匆忙骑车赶去。那时的古城,“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老师常因坑洼路面摔倒,浑身是泥。为方便接运,后勤老师直接“住”在火车站。任务紧张时,三天三夜未合眼。

上海、西安齐心协力,上千吨物资及时运抵古城,“物资未损一件,筷子未落一根”。

这张小小的乘车证,所承载的,是那一代交大人的奉献与青春。当年,虽不清楚前方的困苦,但他们毅然踏上列车,丝毫未曾犹疑。因为他们深知党中央的良苦用心,更对脚下热土爱得深沉。

交大人,无论何时,始终把党和国家的需要当作自己前行的航标,用笃实的行动,践行“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优良传统。

在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迁校工作顺利展开。1956年9月10日,6000多名师生汇聚新校园,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开学典礼。迁校任务艰巨,却未“晚开一天学、少开一节课、迟开一门实验”,写就了“交大奇迹”。

2020年4月22日,新时代领路人赴陕考察期间,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他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曾经,这张乘车证,开启了交大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奋斗征程。如今,它继续砥砺师生奋勇前行,建功立业新时代。

 

【西迁精神的核心】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从南洋公学办学至今127年来,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交大学子不畏牺牲,救国救民;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关头,钱学森等交大校友义无反顾突破重重阻碍返回祖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阶段,交大的西迁,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局面,支持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作出把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到西安的战略部署,就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新中国的发展,通过教育布局、工业布局的改善,拉动西部的发展。

西迁过程中,没有中断任何教学,也没有迟滞一届招生,所有师生在简陋的校园里迅速开展教学科研,其中有的教师携妻负子来到西安,有的教师边打胰岛素边搞实验。这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而留守上海的师生,同样在西迁精神的激励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闻名世界的一流大学。体现了一代代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新时代高等学校只有准确把握西迁精神的核心与精髓,才能在办学实践中彰显这一伟大精神的现实意义,从而在新时代有效地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西迁是历史,永恒是精神。西迁时,交大校园里流传着三句感人至深的口号,“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2019年,“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致敬词描述道:“你们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你们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共和国的年轮里。”这些话语生动昭示了西迁人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选择、思想境界和行动风范。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根源在于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知识分子的最高价值标准。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人物素材积累】

01 马知恩

“如果问我们,爱国是什么?就是奋斗,就是奉献!”回顾这段历史,西迁老教授马知恩言辞激昂,“作为交大西迁的见证者,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没有辜负党中央的嘱托,六十多年来,我们坚守在这片黄土地上,为西部发展和祖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我总想在还能走动的时候,能将老一辈师长们的爱国奋斗精神、教学经验和自己的体会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师生,让西迁精神的红旗永远飘扬。”

02  冯小宁

“如何用电影的形式,讲好一个好看、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是我们做导演的要思考的重要命题。”《永远是少年》导演冯小宁讲述电影帮助青年人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意义。

什么是明星?谁才配得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明星?今天在我们身边,本来就有着无数的真英雄,科学家、军人、教师、医生、农民、工人,包括养育我们的父母……他们才是构成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和砖瓦,如影片中的台词:“我们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如此,中国才将充满活力,永远是少年!”

03 钟兆琳

我国电机工业的奠基人钟兆琳,带头西迁时已近花甲之年。他说:“如果从个人生活条件讲,或许留在上海有某种好处。但从国家考虑,应当迁到西安。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时,我是举手赞成了的,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

将瘫痪在床的妻子安顿在上海,钟兆琳只身一人来到西安,在他的努力下,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成为国内第一个基础雄厚、条件较好、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的电机系;

04 彭康

彭康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953年7月到交通大学任校长兼党委书记,西迁后任西安交大校长兼党委书记,在交大工作了长达15年。迁校时彭康校长已经55岁,上级对他有新的任命考虑,他坚持回道:“我应该去。”在对迁校问题发表意见时,他开宗明义:“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短短数语,道出了老校长心系国家发展、为人民办好教育的真切情怀。为了支援西北建设,他率先垂范,亲自踏勘校址,具体领导迁校,率领交大师生来到黄土地上奋斗,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奋斗了15年,直到把忠骨和魂魄都留在这片他为之奋斗过的黄土地。

05  管晓宏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方向,要让‘西迁精神’在团队中代代相传!”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领衔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为推动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我而言,‘西迁精神’意味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将个人的科研理想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青年教师许领围绕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开展黄土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为黄土地区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时文选粹】

 

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1)60多年前,一批胸怀爱国之志的交通大学师生,坚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披荆斩棘、治学报国。在交大西迁的进程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铸就了“西迁精神”的丰碑。2020年4月,新时代领路人在陕西考察时,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仔细端详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并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深刻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强调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2)交大西迁是党中央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布局、高等教育布局的战略决策,也是交大“西迁人”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国家发展的时代壮举。20世纪50年代,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分布不合理的状况,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作出了将创立于上海的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激扬“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情,义无反顾登上西行列车,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当时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的上海差距甚大:学校处在田野之中,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但数以千计的交大人没有退缩,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默默耕耘在三秦大地,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为西部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也用高昂情怀和满腔热血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2017年12月,新时代领路人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献身大西北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指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3)一身本领投伟业,一寸赤心惟报国。交大西迁是一段激昂着爱国深情与奋斗热血的峥嵘岁月,所铸成的“西迁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0多年的奋斗征程中,一代又一代“西迁人”始终秉承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陶文铨院士在西安扎根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100多名硕士、博士生如今大多数在国内工作,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1995年公派留学归国的管晓宏,面对母校和多所东部高校发出的邀请,毅然选择回到当时生活和科研条件仍较为落后的原单位西安交大;60多年来,西安交大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各类宝贵人才,不少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就业……数十载风雨年华,“西迁精神”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4)新时代领路人曾高度赞扬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充分肯定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强调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知识分子践行“西迁精神”,尤须弘扬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5)“为了祖国,为了党,决不吝惜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誓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从祖国的边疆到边疆,自滚滚的黄河到宽阔的长江,掀起一个震撼世界的建设海洋!”1956年西迁伊始,一位交大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时光荏苒,精神永恒。今天,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开启了一场新的长征。在前进道路上,传承好“西迁精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我们一定能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业绩,不负人民期望,不辱时代使命。

 

【真题回放】

(2023广东茂名四校摸底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60多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告别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建设大西北、发展西部教育事业奉献出宝贵年华。其中,“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以花甲之年赴陕,满怀豪情带着学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电机实验室;陈学俊教授和夫人西迁前将上海的房产捐出,扎根在西北大地,为一事、尽一生……“西迁人”将国家和民族置于最高的地位,“舍小家为大家”“心有大我”,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交大西迁的史册上,成为“西迁精神”不可磨灭的注脚。

②2020年4月22日下午,在陕西调研的新时代领路人专程前往西安交通大学,参观西迁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这些西迁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代青年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阅读材料后,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青年人,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相信“西迁人”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启示。某学校组织观看了“交大’西迁”纪实片,并要求写一篇观后感,谈谈“年青人如何扣好第一粒扣子”。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杆范文】

01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交大西迁》纪录片观后感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谁都不知道下一刻是惊喜还是意外。那我们能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微些什么呢?那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该怎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又该怎样度过才算是有意义的一生了?《交大西迁》纪录片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学习西迁精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何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我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而这就在青年时,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人生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我们高三党,我们青年人要以梦为马,首先要做的就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由此,学生组织我们观看了《交大西迁》纪录片,让我们学习西迁精神,可谓及时雨。

纪实片中,交大师生告别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开展西部教育事业,奉献出宝贵年华,他们身上的西迁精神,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中国电机之父钟北琳先生以花甲之年率领学生在一片空地上建电机实验室:陈学俊教授和夫人西迁前将上海的房产捐出,扎根在西北大……这些事迹让人不禁动容,为之感动。而此时也在我脑中浮现出一句话:"想国家之想,应国家之需,为一事,尽一生。我认为这是对交大师生的“西迁精神”最好诠释。无论是身己花甲之年的钟兆琳先生,还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交大年轻人,他们都为发展西部教育事业和建设大西北,而毅然“舍小家为大家”。以梦为马,洒下汗水,顽强拼搏,方才不负韶华,方才是热血青春。学习并发扬“西迁精神”就是当代年轻应该扣好的人生第一粒扣子。

新时代领路人多次大小会说到"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而年轻人要有担当的意识,要扣好的人生第一粒扣子”,国家所需的地方,要出现他们的身影,不应环境恶劣而抱怨,不应困难而退缩,要有“西迁交大人的”奉献精神。我们通过观影后知道: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成就和财富,而在于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我们年轻人要学习父辈、祖辈,从“西迁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乐于奉献,勇于拼搏,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这才是当代年轻人该抒写的人生。

我们要响应新时代领路人在陕西调研时参观西迁博物馆时的号召,到国家需的地方去。“西迁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新时代,新青年,我们以梦为马,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奋斗,去建功立业,去书写、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功绩。

人生之路虽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西迁精神”历久弥新,就是当代青年的第一粒扣子,我们只要薪火相传,就必将照亮我们进取之路,就必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02

以心中大我 筑青春辉煌

——“交大西迁”纪实片观后感

读一本好书,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而看一部好电影,又能留给观者许多心灵的震撼。“交大西迁”中每一位讲述者铿锵的话语,时时震撼着我,他们“心中有大我”的万顷胸怀,时时鼓舞着我,让我每临事就以西迁精神砥砺自己。在青春的交叉路口,选好自己的路,扣好第一粒扣子。

“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了上海的房管局,留到现在,那是很值钱的……我觉得不可惜,我支援西北了……”这是陈学俊“心中有大我”的奉献精神。

陈学俊教授和夫人是第一批交大西迁人,他们捐献了上海的房子,扎根在西北大地,为一事,尽一生。这是一种美德的升华,这种美德就是无私奉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代领路人的“无我”,其实质正是胸怀天下的“心中大我”。而我们,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应把奉献的精神传承下来,要学习张玉滚担起乡村教育的无私,要学习秦玥飞扎根黑土的坚韧,还要学习黄文秀义无反顾回到百色扶贫奉献自己的精神。作为青年人,去除心中的冷气,要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当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心中爱的信念,为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在付出中收获甘甜,在奋斗中体味人生的快乐。

“不把西北开发建设出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这是钟兆琳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美冷战、国际排挤,中央决定把沿海重工业内迁,而作为科技后盾的大学也必须内迁。上海交大便在西迁之列,交大师生毅然抛弃上海优裕的生活,来到周天寒彻、一派萧瑟的西安。此时的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已届花甲之年,他安顿好卧病在床的妻子,独自西去,他满怀豪情,带领学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电机实验室。不惟钟兆林,每一个交大的西迁人,想的都是祖国的大家庭,他们认为:只要国家需要,就义无反顾。是呀,国是人的根,有了爱国之志,才能有这不渝的接力赛。而我们,作为国之“后浪”,定要像青年医师朱斌一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也要像护士长胡慧那样“为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奉献力量”,还要像扶贫干部马晓军一样“奋勇搏击,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奔小康的路上,我们定将用我们的爱心与汗水,为祖国的锦绣献上自己的力量。

周恩来说:“中国革命发源于东南,成功于西北,青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太舒服了不能锻炼培养青年,应该去锻炼,经得起风霜。西北是苦,不仅有风而且有大风,引导青年克服困难,应该是求之不得的。”

西安,虽是风沙漫天,虽是凋敝不堪,虽是凄冷荒凉,但每一个西迁的交大人,都义无反顾,毅然西行。风越大,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才华。“西迁故交桑榆落,满园桃李旭日升”,如今西交大为大西北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这些西交大人,承袭了前辈艰苦创业的精神,为陆上“一带一路”经济带打开了筑梦的空间。而我们,作为年轻的追梦人,更应无惧无畏,带着青春与汗水,为国之所需,迈向碧海深空,走出人生辉煌的征程。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是交大西迁人的精神内涵,也更应是我们青年一代不变的情怀。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将以浓厚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畏的吃苦品质,虑国之所需,筑青春辉煌!


阅读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