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破圈”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网络热词,指某个人、某部作品或某种文化突破固有的小圈子,被更多的群体关注、接纳甚至喜爱。2021年5月,90后北大教师韦东奕因在采访中手提馒头、怀抱大瓶矿泉水、头发凌乱,以及其惊人的履历而意外“破圈”爆火;2022年春晚,以宋朝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火爆“破圈”,节目及其文化内涵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冬奥会,冰雪运动强势“破圈”,从小众文化走向全民热爱……“破圈”有被动的意外走红,也有主动的寻求突破;“破圈”可以是对自己已有圈子的突破,也可以是让更多圈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圈子;“破圈”能够推动青年的自我成长与突破,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能够焕发行业生机与活力……
当我们谈论“破圈”时,我们在说什么?“破圈”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圈”是不是非“破”不可?当我们“破圈”时,需不需要“守圈”?在“破圈”的过程中和“破圈”之后,需要警惕些什么?……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思考或感悟?请立足材料,以“破圈”为话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勇于“破圈”,多元精彩。
(2)当“破”则“破”,“破”中有“守”。
(3)抱残守缺不可取,“破圈”创新焕生机。
【优秀范文】
敢于“破圈”,勿忘“守圈”
人生在世,难免与他人发生联系。价值观相同、爱好相似、地域文化相近的人往往会抱团同行,建立“圈层”,谋求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坚守圈层,固然能守望相助,风雨同舟,人生稳妥安定,但囿于一圈,终究未能领略世间万千大美。北大“韦神”以“扫地僧”形象走出校园红遍网络,《只此青绿》舞动千里江山变图画为诗剧,冰雪运动借冬奥赛场从小众走向主流。“破圈”可能无意为之,可能来自主动出击,也可能是机缘巧合的造就,不管何种情形,“出圈”都带来可喜的变化。我们理应拥抱“破圈”文化,致力于为波澜不惊的现状增添更多丰富和突破的可能。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以此丰富人生经历,在“圈子”以内就能做到。“破圈”则不然,是要从自己原先所属的圈层里走出来,用不同的价值观、喜好等来经历别样的人生。朱元璋从乞丐、放牛娃的圈层到了帝王圈层,他的一生自下而上“破圈”,人生经历之丰富自不待言,曹雪芹从世家贵胄沦落为布衣平民,一部《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其“破圈”经历自上而下,同样波谲云诡。所谓心底无圈天地宽,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所言,一个人要走出自己熟悉的小圈子,去接触、关注陌生的更大的圈子,这其间,人的肉体、精神甚至灵魂都能得到历练升华。
“圈”是否非“破”不可?答案并非绝对。韦东奕手提馒头、怀抱大瓶矿泉水、头发凌乱的照片曝光网络以后,引来多事者好奇观瞻,扰乱课堂秩序,也打破了学术人生必要的清净自守。李白、杜甫原本高踞古典文学殿堂塔尖,下沉到网络娱乐世界后惨遭恶搞调侃,格调一落千丈,文化传承的初衷也全然变质。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破圈”能获取流量和关注,也带来潜在的弊端和损害,当局者不可不谨慎权衡。
愚以为,“破圈”不必惧,然“破”中应有“守”。象牙塔里的学者需要一方不受侵扰的书斋,高雅文化也应与俗流划清界限才能保其纯粹。“破圈”过程中应当坚守核心阵地,若一味追求与其他圈层交融,导致失去自我,则得不偿失。
愿一切“圈”中智者,拥有“破圈”的胆识和智慧,享受“出圈”的收获,秉持“守圈”的底线,引领圈内文化走向开放、多元、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