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三湖南郴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老师在班上作调查时问同学们:“什么样的品质是你最欣赏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助人为乐”;但当老师调查“如果有同学遇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办”时,选择“悄悄走开”的人不在少数。
这种现象引起了你怎样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部分呈现了一种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不少学生既欣赏他人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又不愿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时常可见。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自私,这是最浅层的理解。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盼望他人出手相助;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往往悄悄走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知行不一。我们有清晰的道德认知,知道作为社会人,要乐于助人;但是具体在“行”的层面,学生可能还没有实践的勇气或习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道德教育与评价体系的断裂造成的。学校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是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断裂导致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选择“悄悄走开”。从社会因素来看,我们悄悄走开,也可能是担心风险。社会上一些被讹事件经媒体不当宣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学生的认知。
命题部分提出以下要求:(1)这种现象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个问句要求学生要针对这种现象展开思考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才能解决问题?考生不能简单地提出“要助人为乐”的观点并证明这一观点。(2)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需要注意的是,考生的立意必须基于对材料的整体感知,也就是说,必须基于材料中的这种矛盾的现象来思考立意。(3)结合社会或生活实际。考生的写作不能假大空,必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对此,写作时,可从上述分析中自选角度展开。比如,可以按照从浅入深的原则逐步论证,先从浅层次说明我们人性中都有自私的一面(但要注意不能只针对这一浅层次展开,否则行文就缺乏深度,拿不到高分),然后说明即使我们人性中也有很多无私的成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缺乏勇气等原因无法做到。此后,则要重点从如何改进这一方面展开,说明我们要重视行动,或者学校要注重对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等等。
立意:
1.莫让自私蔽障助人之乐。
2.破认知之茧,成知行之蝶。
3.构建善意生态,助力青年成长。
例文:
知行合一,跨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鸿沟
当“助人为乐”被推崇为最值得欣赏的品质,而“悄悄走开”却成为多数人面对他人困境的实际选择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深思的道德悖论:为何人们普遍认同的美德与日常行为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
这种认知与实践的脱节,折射出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深层困境——我们培养了一代懂得“什么是善”的人,却未能培养出足够多“行善”的人。道德不应仅是头脑中的概念,更应是生活中的实践,知行合一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古今中外的智者们早已认识到知行分离的危害。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苏格拉底则强调“知识即美德”,暗示真正的知识必然导向相应的行动。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世上有一种人,口尧舜而心桀纣。”这正是对那种口头道德与实际行为严重不符者的生动刻画。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取决于其成员对高尚品质的认同度,更取决于这些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程度。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其崇高的道德认知,更因其一生都在践行这一信念。道德的价值在于行动,而非仅仅在于认知。
当代社会加剧了知行分离的现象。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资本”往往沦为一种符号和标签。在学校里,学生们学会用正确的词汇谈论道德;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热衷于转发正能量的内容;在公开场合,大家不吝表达对高尚品质的赞赏。然而,这些道德表演背后,实际行动却常常缺席。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话语泛滥而道德实践贫乏的时代,这种分裂不仅削弱了个人的品格完整性,也腐蚀着社会的道德基础。
跨越知行鸿沟需要从教育、文化和个人三个层面着手。陶行知先生将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正是认识到实践对于认知的决定性意义。在以色列,中小学生必须参与社区服务才能毕业;在新加坡,品德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实践表明,道德教育必须超越课堂说教,创造真实的体验机会。文化层面上,我们应当减少对道德言论的过度褒奖,转而重视对道德行为的认可。个人则需培养自省习惯,如曾国藩般“日省吾身”,不断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所知的标准。明代大儒王艮有言:“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知之而更要行之。”唯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自然而然的日常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品格的提升。
从心向往之到身践行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经之路。当我们不再满足于对美德的赞美,而是让美德成为呼吸般自然的行动时,个人与社会才能真正走向文明。道德的光辉不在云端,而在每一步实实在在的脚印里。
上一篇:引语类材料作文:“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 ”审题立意及范文欣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