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十校9月联考“知行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I中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不是不知道这个方法,只是他们要不去整理错题本,要么整理了也不去看。著名教授罗翔说过:“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难上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材料由“具体现象”和“理论观点”两部分构成:
具体现象:聚焦学习场景——成绩一般的学生“知道方法(如整理错题本)”,却存在“不整理”或“整理了不看”的行为,核心矛盾是“知”与“行”的脱节,体现“有知无行”的普遍问题,贴近高三学生的日常学习体验,易引发共鸣与反思。
理论观点:引用罗翔教授的话“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难上难”,将具体现象上升到普遍规律:先肯定“知”的难度(打破“知很容易”的认知误区),再强调“行”比“知”更艰难,最终点出核心:“知行合一”是更高层次的挑战,为材料定调,引导学生从“学习小事”思考“人生大道理”。
价值导向:材料不否定“知”的重要性(“知不易”已明确“知”是基础),但重点落在“行”的必要性与“知行合一”的价值上,反对“纸上谈兵”,倡导“以行践知”,契合高三学生备考中“懂方法却不落实”的痛点(如懂刷题技巧却不坚持、懂错题复盘却不执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必须围绕“知”“行”“知行合一”三者的关系展开,不可脱离“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合一是目标”的逻辑,避免仅谈“错题本的重要性”(偏离“知行关系”)或仅谈“行动力”(忽略“知”的前提)。
既要结合“学习场景”(错题本案例)体现真实感,又要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如人生选择、社会实践、理想追求等)提升文章深度,避免局限于“学习小事”或脱离材料空谈“知行理论”。
材料中“知不易”“行更难”“合一难上难”的“难”是核心痛点,立意需直面“难”的原因,或给出“破难”的路径,体现思维的辩证性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参考立意:
1.错题本里见知行:以行践知方有成
2.破“知易行难”困局,赴“知行合一”征程
3.莫让“知道”成空谈,要以“行动”证真知
4.从“知”到“行”:跨越那道“难”的鸿沟
【范文导写】
01.知行合一,方为成事之基
课间教室里,有人对着错题本发呆,抄完最后一道题便塞进抽屉;也有人翻开本子只扫两眼,便忙着刷新题:这是高三学子“知”与“行”脱节的常见模样。罗翔教授那句“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难上难”,恰戳中了问题核心:知晓方法只是起点,唯有让“知”引着“行”,“行”映着“知”,才能把想法落为实效。毕竟,知行合一,方为成事之基。
知是行的罗盘,无正确认知的行,不过是盲目的跋涉。整理错题本的意义,从不是“抄题打卡”,而是摸清错因、规避陷阱。我曾跟风抄错题,却只记题目和答案,连“二次函数对称轴算错”的关键失误都没标注,下次遇到同类题依旧出错。老师点醒我:“不知错在哪,再抄十本也没用。”这才明白,“知”是行动的前提——就像科学家做实验,需先掌握理论逻辑才敢动手;我们备考,得先弄清知识漏洞,整理错题才有意义。若连“为何做”“怎么做”都模糊,行动便成了无舵之舟,再费力也到不了彼岸。
行是知的试金石,无扎实行动的知,终究是空洞的空想。不少同学都懂“错题本提分”的道理,可真正坚持“整理+回看”的人寥寥。我同桌曾把“每天看20分钟错题本”写进计划,却总以“作业多”“没时间”推脱,本子越积越厚,成绩毫无起色。反观班里的学霸,不仅细致标注错因,还每周总结高频错题,考前反复翻看,成绩稳步提升。这恰印证了:“知”的价值,要靠“行”来兑现。就像知道“早起背书效率高”却总赖床,知道“多练作文能提分”却不愿动笔,再有用的方法,也成不了成事的助力。
细想下来,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成事从离不开知行合一。创业者知晓市场需求,还得实地调研、打磨产品,才能让想法落地;运动员懂得技术要领,还得日复一日训练,才能在赛场夺冠。对我们高三生而言,备考本就是“知”与“行”的磨合:知道“错题复盘重要”,便坚持每日整理回看;知道“答题规范关键”,便刻意练习书写步骤。每一次“知”与“行”的呼应,都是在为最终的成功筑牢根基。
别让“知道”停在嘴边,别让“行动”落在身后。唯有以“知”为灯,照亮前行方向;以“行”为步,踏稳每段路程,让知行合一成为习惯,才能在备考路上、人生途中,做成想做的事,抵达想去的远方。毕竟,知行合一,从来都是成事的根本。
02.“难”中求进,方见知行真义
罗翔教授说“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难上难”,这“难”字恰是关键:唯有在“难”中咬牙向前,才能真正读懂知行的真义——它从不是顺境中的轻松同行,而是困境里的相互支撑。
何为“难”中求进的知行?它不是遇“难”则退的逃避,而是带着“知”闯“难”的勇气;它不是无“知”蛮干的鲁莽,而是借“行”破“难”的清醒。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的知行?不过是把别人眼中的“太难了”,变成“再试试”的坚持;哪有什么轻易得见的真义?不过是在每一次“知而难行”“行而难知”的拉扯里,慢慢摸清知行的脉络。毕竟,再清晰的认知,遇“难”便弃,终是半途而废;再执着的行动,无“知”引航,也会困于迷局。
“难”中求进,让“行”在磨砺中深化“知”的深度。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时,既知“杂交可增产”的方向,却困于“寻找雄性不育株”的难题——在稻田里逐株排查,顶着烈日弯腰数月,一次次失望又一次次重来。正是这“难”,让他在行动中摸清了稻株的生长规律,修正了最初的实验思路,终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这恰如高三整理错题:明知“复盘能提分”,却难扛抄题的繁琐、回看的枯燥。可当我们咬牙坚持,在错题里找出“公式记错”“步骤漏项”的关键,才真正懂了“错题本不是任务,而是武器”——“难”中的行动,让“知”不再浮于表面,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难”中求进,让“知”在困境中照亮“行”的方向。玄奘西行求法,怀揣“弘法利生”的认知,却要闯过“黄沙漫卷”的荒漠、“盗贼出没”的险路。多少次因缺水濒临绝境,多少次因未知心生怯意,可正是“求法”的初心这份“知”,让他在“难”中不偏航,终抵达天竺取回真经。这像极了我们面对难题时的挣扎:明知“多练能突破”,却难敌“思路卡壳”的焦虑、“计算出错”的挫败。可当我们想起“错题本里总结的解题技巧”,重新梳理思路、分步验算,终攻克难题时便会明白——“难”中的认知,让“行”不再盲目,有了明确的指引。
总之,“难”从不是知行的阻碍,而是检验知行真义的试金石。在“难”中求进,让“知”因“行”的磨砺更深刻,让“行”因“知”的指引更坚定。对高三学子而言,这“难”是错题本上的密密麻麻,是刷题时的绞尽脑汁;对逐梦者而言,这“难”是目标路上的磕磕绊绊,是实践中的曲曲折折。唯有不惧“难”、勇破“难”,才能真正读懂知行的真义,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每一个梦想都能开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