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返校考“最优解”)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原题再现】
最优解,通常指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或最佳答案。人们往往本能地追求最优解,然而,过度执着于最优解可能导致“选择瘫痪”。事实上,人生真的有最优解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材料围绕“最优解”这个概念展开,引发我们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个材料:
第一层是认知层面。“最优解”这个概念源自数学和工程领域,指在特定条件下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把这个概念移植到人生选择上就值得商榷了。生活中很少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更多是相对合适的选择。比如选择大学专业,很难说某个专业就是“最优解”,因为每个人的兴趣、能力、机遇都不同。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兴趣能力不同,且时代环境不断变化,所谓“最优解”难以统一定义。例如十年前热门专业可能如今面临就业饱和,说明“最优”标准随时间推移而改变。人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如同莫比乌斯环般复杂,难以切割出绝对精确的最优路径。过度追求“最优”可能陷入选择瘫痪,反而错失行动机会。
以“更优”替代“最优”:放下对绝对最优的执念,关注“更优解”——即不断超越自我、持续进步的过程。如中国航天事业通过技术迭代实现突破,屠呦呦历经多次失败后发现青蒿素,都体现了在实践中不断逼近理想状态的价值。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人生的价值在于成长与体验,而非单纯追求某个终极目标。苏轼在贬谪中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境,袁隆平院士在田垄中与大地对话实现价值,都说明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比结果更重要。
第二层是行为层面。追求完美是人之常情,但材料提醒我们警惕“选择瘫痪”——因为总想找到最好的,结果在犹豫不决中错失所有机会。就像一个人站在岔路口,总想选最正确的路,结果迟迟不敢迈步。现实中,很多成功人士都不是因为找到了“最优解”,而是及时做出了“足够好”的选择并坚持走下去。
该如何应对“选择瘫痪”树立理性态度:将“最优解”视为参考目标,而非唯一标准。例如职业选择中,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而非盲目追求高薪或热门岗位。拥抱不确定性:人生不是单选题,而是多向度的探索。接受不完美,以开放心态拥抱不同可能性,才能在无限可能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答案。人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解,过度执着于“最优”可能陷入焦虑和停滞。真正的智慧在于以“更优解”为指引,关注过程中的成长与体验,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三层是哲学层面。材料最后的反问直指本质:人生是否真的存在“最优解”?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启发我们思考:也许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找到某个预设的完美答案,而在于在不确定中勇敢选择,在过程中不断调整。
总之,这段材料引导我们反思:在复杂多变的人生中,与其执着于寻找虚无缥缈的“最优解”,不如培养在不确定性中做决策的智慧和勇气。有时候,“足够好”的选择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反而能走出精彩的人生轨迹。
写作时,开头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中心论点:人生常常没有绝对的“最优解”,适度追求“可行解”才能避免选择困境,获得真正的成长。中间部分可以分层次展开:首先分析过度追求最优解带来的问题,如选择困难、错失良机、心理压力等;其次探讨在复杂人生中,“满意解”往往比“最优解”更实际,指出既要努力寻找更好方案,也要学会在适当时候做出调整。结尾强调人生不是数学题,没有唯一正确答案,重要的是在追寻过程中保持理性与从容。
参考立意:
1.否定最优:人生没有统一标准,拒绝被“最优”绑架
2.追求次优:接受不完美,寻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
3.动态最优:最优是过程而非终点,在试错中不断逼近
4.系统最优: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最优,需长远眼光
【范文导写】
01.迭代超越,以更优替最优
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在思维的碰撞中燃烧着赤火。每个人都想找寻最优的本真,所以不断探索,试图追寻最优的成长路径却屡遭碰壁体会到迷茫的气息,我们真的应当为此不停奔波吗?
诚然,最优是个人所企盼的最高目标。事实上,“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追溯到逻辑本身,当一个人一直渴望得到适用于普天大众或者自身的发展的最优道理,是极其吃力的。况且每个个体的发展规律和情所都有所不同,一来就冲着“最”这个并不绝对的指标,属实是有些“遥不可及”和荒诞,因此,此处唯一可用的最好的方式便是:放下“最优”诱惑,通过“更优”的步骤完善自我,让最优带来的选择困难障壁一一被清除。
在面对“更优”的宗旨时,我们难免会怀疑当下走的路正确与否,担心自己会因此碰墙。然而,道路虽曲折,前程的步伐是上升的,前进的,重要的是要秉持一种信念。人生本无止境,或许可以是大汉长天广漠下,霍骠骑横扫千军封狼居胥的豪情。可以是魏晋烟雨竹林中稽叔夜手挥五弦的坚守。可以是南宋山河风雨飘摇之际,辛稼轩独立孤松只手补天的慷慨,可以是盛唐皎皎明月之下,李太白酒入豪肠仰天大笑的自信。他们眼中没有对最好的追求,只有对更好的不懈追问,打破专属于自己的舒适圈,在渐进的发展中成就自己的一番功绩。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打造属于自己的“忒休斯之船”,在破损的零件上不断翻新、修补,在原有的并没有受到损害的船只构造本身进行加固和优化,不局限于形式,全面拓宽船只的使用效能。
“最优”可以是促进“更优”的动力,对实现“更优”提供积极指导。进而不断充实自我,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我们可以将“最优”理解为一个虚构的最高级的用法,暗示其虚空性而通过精神的哲学内核将比较级“更好”作为行为支撑,从而体现了虚和实的相互结合,全面落实“更好”这一实质性的思考境界。
我想,超越自我才是对“最好”自我人生价值的充分体现,我们应不断前进,就像爱人与麦穗;你一直前进,永远不知道哪个麦穗是最好的,但通过与先前遇到的麦穗比较,你有权力选择更好的。
02.以最优解为灯,指引人生价值的实现
追求最优解,是人们对于以最佳途径解决问题,以最高效率完成工作的追寻。同时也有人在过度执着于最优解的同时导致“选择瘫痪”,那么我们是否应放弃对最优解的追求?斯以为,最优解恰是一种人们对于高效率,否定正确的追求态度,我们应以最优解为灯,指引人生价值的实现。
以最优解为舟,驶向成功的彼岸。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而追寻最高回报,最高效率的那一种却为我们的人生增添目标。安阳师范学院的甲骨文创新团队,在诸多让甲骨文传承的方法中选择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数据化。将科技赋能于传统文化,将创新应用于古老文字,破译了文明传承的密码。三代人以实现甲骨文的传承创新为目标,最终将科技与甲骨文结合,让数据化的甲骨文在世界文明中闪烁出创新发展的光芒。这一研究团队找寻到了甲骨文传承创新的最优解,进而发挥出甲骨文作为古老文字的最大价值。向世界宣传了甲骨文文化,对于最优解的追寻,让我们思考如何发挥最大价值,实现最优目标,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以最优解为笔,描绘人生的美好蓝图。人生并非由最优解构成,但追求最优解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思考与努力促进了你我的成长。苏轼屡屡遭贬但他始终豁达,听任一蓑烟雨的笼罩,或许他的豁达在世人眼中并非实现政治理想的最优解,但对于苏轼而言,正是这乐观的心境让他免去了自怨自艾的苦怨,斯以为,豁然的心境便是苏轼对于贬谪的最优解;庖丁顺应自然规律,“批隙导簌”,达到牛“如土委地”的境界,在庖丁追求解牛的过程中,或许有人云用一把好刀,或许有人云挑选适合的牛,而庖丁选择顺应天理,而最终达成“十九年不换一刀”的成就。顺应牛体的规律便是庖丁解牛的最优解。我们或许在追寻最优解的过程中引发了“选择瘫痪”,我们又或者在寻找最佳解决方法中迷失了寻找的初心,但正如史铁生所言,笑看命运起,笑对命运落,我们也应不畏惧追求最优解中的挫折,以最优解为灯,指引人生价值的实现。
追求最优解,让问题发挥出最大价值;追求最优解,让迷途中的我们找寻到促成自我成长的方向与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人生并非由最优解构成,我们或许无法找寻到人生的最优解,但在一次次渴求最佳方案,实现最大价值的探求中,我们获得自我的成长。
在新时代扬帆的今天,吾辈青少年更应以最优解为灯,实现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