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题目源自孔子与明初文学家刘基关于“进”与“止”的论述。
孔子的论述中“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比喻在积累知识或修养品德的过程中,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停止不前,那么这个停止的责任在于自己。强调了个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表明即使只是刚刚开始堆积土壤(象征微小的进步),只要持续努力,就能不断前进。体现了坚持不懈、持续努力的精神。
刘基的论述中“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指出只知道盲目前进而不懂得适时停止的人,即使暂时取得了成功,最终也会因为缺乏反思和调整而失去所得。强调了平衡与智慧的重要性。
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进”与“止”之间的平衡与智慧。材料中一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一则重在告诫我们要“止”,要适可而止。写作时思考在求学修身、立身处世方面,应该如何处理“进取”和“知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
【参考立意】
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2.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
3.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
【优秀范文】
范文1:
进如风雨,止如丘山
长风深入内陆,虽历经险阻却一路向前;大河东流入海,纵澎湃汹涌也止步于斯。人生在世,应该具备长风“进”的勇气和大河“止”的觉悟,真正做到当进则进,该止则止,让人生行稳致远。
为家国大义,当大步前进;求个人私利,应适可而止。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家国情怀,一直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为了家国大义,有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还有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人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可以不惧山高水长,一路大步向前。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为了家国大义,山拦水阻无所惧,越是艰难越向前。这是“进”的智慧,与此同时,也要有“止”的理念:在个人私利方面,要能够守住底线,不因私害公,因小损大,要取之有道,适可而止。如此,才不会一味“掉进钱眼里”,见小利而忘大义。这样才算在义利方面正确处理好了进与止的关系。
为心中情怀,当一往无前;因鸡毛蒜皮,要一笑而止。
当年,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明明知道自己的理念很难被统治者接受,却依然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一路散播“仁义礼智信”的星火。他为了心中情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与此同时,他在个人琐事方面,一向豁达大度,就算阳虎等人多次冒犯自己,也能淡然处之,一笑而止。在大情怀与小事情方面,孔子进与止的做法无比明智,值得吾辈奉为圭臬,切实笃行!
为长远发展,当进如风雨;见眼前诱惑,当止如丘山。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面临短期与长远的选择。长远的追求如天边星辰,短期内可望而不可即;眼前的诱惑,却像窗边的玫瑰,伸出手臂就可以摘取。于是,很多人为“玫瑰”而进,却望“星辰”而止。这样做,看似嗅到了芬芳,其实错失了辽阔星空。禅宗有言:“不因一叶障目,而不识神秀岱宗;不为一朝风月,而不解万古长空。”生而为人,应该践行这样的理念:为长远发展,当进如风雨;见眼前诱惑,当止如丘山。如此,才算在长远追求和眼前诱惑方面进止得当,才能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不断前进!
身为时代青年,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可以进如风雨,为大义,为情怀,为长远;也可以止如丘山,因小利,待琐事,临诱惑。进,是向前挺进,以得海阔天空;止,是收手止步,以得风平浪静。知进走得更远,知止走得更稳。唯有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进退维谷。
让我们该进则进,当止则止,进如风雨,止如丘山吧!
范文2:
知进与知止
雄鹰搏击长空,虽风雨而不畏前进;长河东流入海,纵澎湃也止步于斯。那飞翔的雄鹰和奔流的长河就是“知进”和“知止”,了解“进”与“止”的一笔一划,懂得“知进”和“知止”的一招一式,让我们拥有鹰的勇气和长河的智慧。
“知进”与“知止”,是对“进”与“止”两种选择的有意觉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知道要主动推动事物发展是知进;“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知道要暂时放缓步伐叫知止。有了对“进”与“止”二者的刻意留心,我们才能在行动中有主动评估下一步动作的意识,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而能否在恰当的时机意识到“进”与“止”,就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标准不同,“知进”与“知止”的程度也会出现偏差。
当人以长远而非短浅的标准看事物,对“进”与“止”的觉知将更加理智。视角决定了人的思考方式,以短浅的目光思考问题,思维过于集中在狭小的界域,很容易被一时的冲动束缚,因为眼前小事而忽视了“进”或者“止”,要么畏首畏尾不敢行动,要么“不撞南墙不回头”。而目光长远者则能不被一时的局势迷惑,不会只受一种想法的引导,而能依时而动,以更宏观的视角纵观全局,对“进”与“止”的察觉更符合目标需要。
当人以群利而非私利考虑问题,我们将以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式做到“知进”与“知止”。人类能屹立于万物之林,靠的绝不是个人的强大,而是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与坚守。许多时候,人们并非不知“进”与“止”,而是整体的利益屈服于个人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屏蔽了“进”或者“止”:“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自私自利,让人们用垃圾“装点”风景名胜,用污水“侵染”江河湖海,只“进”而不知“止”;固守于传统职业而不愿做基础领域的拓荒者,只“止”而不知“进”。人的社会属性,让我们生而具有以整体的利益考虑“进”与“止”的责任。
当然,运动是相对的,这意味着自我认为的知进、知止,可能并非实际上的“进”与“止”。古代中国领先了世界几千年,始终在专制的牢笼中寻求“进”,看似是知“进”的。当西方各国“切换赛道”,以工业革命、大航海时代开创了新的篇章,我们眼中的“进”,也就成为了停滞在旧时代的“止”。故而,真正的知“进”与知“止”,外物的参照便尤为重要。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设想中,思虑再长远、再无私,最终也可能原地踏步而不自知,成为了“芝诺时”中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阿克琉斯。
人的本质是发展。向更远的未来、更高的维度狂飙突进吧,进一步将海阔天空;但为了潜在的问题收手止步吧,退一步则风平浪静。“知进”走得更远,“知止”走得更稳。唯有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陷入进退维谷之虞。
范文3:
进止合一,乃正道矣
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过,我们面向未来,一路前行。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曾迷失犹疑、停滞不前。然而这短暂的“止”为我们的蓄势前进积累了磅礴能量。“知进,知止”皆乃学问,进止合一,方为正道。
“知进”之学。人都渴望安逸,停留于舒适圈是无数人心之所想、心之所念,可我们也看到支教老师们在大山中筑造知识的殿堂,军人们在险境中保家卫国,科学家们在艰难中探索未知……为何有这么多人不甘于舒适圈呢?因为“知进”啊!“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的吕蒙因知进,而不仅仅拘泥于做个胸无大志的武士,他的“知进”成就了他此后的丰功伟绩。刘备的“三顾茅庐”足以体视他的“知进”,两次探而未果的失败,都没能击垮他,他深知以诸葛亮的才智定能使自己“进”,于是锲而不舍,礼贤下士,致力于使分裂的天下归一。他的“知进”终是打动了卧龙先生,为蜀国的灿烂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知进”难能可贵,智者哪怕在黑暗中茕茕踽踽也愿前进。
“知止”之学。“止”一字千金之重,千金之值,因为正确的停止有时能避免灾难的到来。明初学者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的确,错误的前进需要正确的停止。长征路途中“左”倾错误导致损失惨重,而此时,中央并未选择错误地继续前进,而是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的会议看似是“止”,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进”。这次的“止”,止的干脆果断,止的明智有力,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及时止损有何不可,智者懂得在何种情况下“止”。
进止合一。“进”与“止”看似矛盾,实则生生相息,相互依存,这矛盾的个体双方可在关键时刻相互转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古人早早便告诉我们“进与止”的关系,它们相生相依。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又何尝不是靠这“进”与“止”的和谐统一呢?
这世间,有负重前行的,有及时止损的,有厚积薄发的……或许这恰如其分的“进”与“止”相生相依,才构成了这世界。若想谋求更好的发展,便得倚靠这“进”与“止”的把控,使之如同阳光与甘露,共同浇灌出这世间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