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6高三上·成都·9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种树郭棠驼传》中说:“凡植木之性……其土欲故。”有人认为,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只有离开故土,才能茁壮成长。还有人认为,历史是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负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
审读材料:
郭橐驼的“其土欲故”强调根基的必要性(根基论);“离开故土才能成长”“离开”强调突破的必要性(突破论);“历史是财富也是负担”(辩证论),“财富与负担”则提供了方法论——批判性继承。
核心矛盾是:坚守传统与突破创新之间的张力。
厘定概念:
“故土”:既是地理故乡,更是文化根基、传统渊源、精神原乡。讨论需超越地理层面,进入文化心理深度。
“成长”:指个体或文明的全面发展,包括能力的提升、视野的开拓、精神的丰盈及认同的确立。
“历史”: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既提供智慧资源与认同依据,也可能蕴含惰性力量与路径依赖。
“离开”:不仅是空间迁徙,更指思维上的突破、视野上的开拓、对传统的反思性审视。
关联时代语境,提升立意高度
当代人普遍面临“根”与“路”的张力——既渴望传统的慰藉,又追求创新的活力。材料的价值在于引导思考:如何在不割断历史的前提下走向未来?如何让故土成为出发的底气而非束缚的枷锁?
立意:
1. 主流立意:根深方能叶茂,离开为了回归
核心:承认故土根基的重要性,强调“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新知、开阔视野,最终反哺故土或实现精神上的回归与升华。离开是手段,成长是目的,根基是保障。
层次:故土价值→离开意义→辩证统一(如钱学森、黄大年等归国学者)。
2. 深度立意:在“故”与“新”之间:成长的辩证法学
核心:借鉴哲学中的“扬弃”概念,成长不是简单抛弃故土,而是对传统的批判性继承。故土提供精神DNA,离开提供反思距离与创新视野,二者合力促成真正成长。
层次:提出辩证成长观→分析“故”的滋养与束缚→分析“新”的开拓与迷失→论证“综合”之道→联系文明发展史。
3. 创新立意:心系故土,行走天下——论现代人的“双栖”身份
核心:在现代性背景下,物理上的离开已成常态,关键在于精神上能否保持与故土的联结。成长是形成“双栖”身份——既能融入新环境,又有深厚文化根基,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身份认同。
层次:分析现代人生存状态→定义“双栖”身份→论述故土对身份建构的意义→离开对身份拓展的价值→提出“落地生根”与“天空翱翔”的统一。
选择建议:考场中,“主流立意”最稳妥;“深度立意”易出彩,需一定哲学积累;“创新立意”适合思维活跃者。可根据自身储备灵活选择。
精彩标题
1. 《离乡背井,根魂依旧》(对比式,点明主旨)
2. 《故土新苗:于传承中生长》(比喻式,富有生机)
3. 《行走与扎根:成长的双翼》(比喻式,突出平衡)
4. 《历史为舟,创新为桨》(比喻式,动态和谐)
5. 《莫忘来时路,不负少年心》(对仗式,情怀动人)
6. 《“故土”与“远方”的辩证法》(理论式,凸显思辨)
7. 《此心安处是吾乡》(引用化用,境界开阔)
8. 《携故土之行囊,赴成长之远途》(意象式,画面感强)
例文:
携历史之光,踏未来之路
柳宗元记郭橐驼种树,“其土欲故”乃成材关键;然论及人的成长,却有“离开故土方能茁壮”之言;更有人视历史为双刃,既可是财富,亦能为负担。三者并观,其核心直指一个永恒的命题:个体与群体应如何对待自身的来路,又该如何奔赴前方的征途?答案,或许就藏在“鉴古知今,继往开来”这八个字之中。
“其土欲故”,强调的是一种连接的深度与延续的力量。对于树,故土是水分养料的供给者;对于人,故土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则是精神血脉与身份认同的源头。它为我们提供熟悉的语境、共享的记忆与共同的价值基础,形成凝聚人心的“文化磁场”。忘却这一方“故土”,割裂这一脉历史,个体容易成为精神上的流浪者,文明则会陷入失忆的混乱与浅薄。中华文明能历五千载风雨而不绝,其韧性正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与连续传承。
然而,重视绝非固守。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时代条件瞬息万变。若将对“故”的坚守异化为对一切旧制的无条件膜拜,那么历史确实会从财富蜕变为沉重的负担,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因此,“离开”的意涵于此得以凸显——它并非数典忘祖的背叛,而是指一种必要的“出逃”与“超越”:跳出地理的舒适区,去更广阔的世界搏击风浪;跳出思维的定式区,以批判性眼光审视自身的传统。鲁迅先生所言“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正是这种主动“离开”传统中消极部分、积极汲取内外精华的智慧态度。
于是,我们方能真正理解历史“财富与负担”的双重属性。其属性并非天生,而取决于我们这些历史继承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被动承袭、墨守成规者,必被重负压垮;全盘否定、历史虚无者,终成无根之木。唯有主动的、批判性的继承者,才能完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沉睡于故纸堆中的智慧苏醒,使之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与时代进程相协调,从而化潜在的“负担”为真正的“财富”。
故而,真正的成长,是带着故土赋予的独特印记与历史馈赠的深厚智慧,勇敢地走入世界、面向未来。我们深耕“故”土,是为了让生命获得深度;我们走向“新”壤,是为了让生命拓展广度。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照亮未来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努力成为这样的“薪火传递者”:既不忘自己来自何方,亦明了自己将去向何处,最终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开拓前行,共创属于新时代的辉煌。
【点评】
本文以“历史”为轴,巧妙统摄“故土”与“离开”二元,视角独特。论证环环相扣:从“其土欲故”的必要性,到“离开”的超越性,再到化“负担”为“财富”的创造性,逻辑严密。语言凝练有力,富有历史纵深感,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思辨能力与文化素养。结尾升华至民族与文化的高度,格局宏大,是一篇有深度的佳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