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哲理思辨(八)-高中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主题优秀范文分类汇编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哲理思辨(八)-高中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主题优秀范文分类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逆境自有逆境的力量,正如顺境自有顺境的无能。”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人的一句话:“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作为当代青年,你对“顺境”与“逆境”是如何看待的?面对不同的境遇,青年一代当如何自处?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经历,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顺逆皆在人心

首先从顺、逆境定义说起,旁人看来的顺境与逆境从很大程度上都是出自于自己的臆测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当事人的想法来看问题。

就拿张海迪说起吧!在我们常人看来,她所遭遇的逆境不仅是难以战胜的,同样还是无可转圜的。可是她却说:“是的,一开始我是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可这更让我有动力直面人生,鼓起勇气去战胜它。”此时,客观上逆境仍旧存在,但从主观上,她已经接受并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心理上的逆境已经不存在了。很多时候如何看待一个问题,看待逆境与顺境不同的心态,结果大有不同。

关于究竟是那种环境更容易出人才,我认为这也是无定论的。当然我们都必须承认生活在逆境中的人会更有动力努力地学习、工作来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可是这不代表顺境中出来的人才就少。处在顺境中的人往往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更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机遇。宋庆龄女士并没有因为出身名门,处于顺境就沾染上懒散虚荣的恶习,反而借优良的环境,不断的提高自己,成为了一代女性的楷模。究其根本,关键并非顺境或逆境,关键是处于不同环境中的人本身。冰心同样也是很好的例子,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深造直至最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从小家境殷实,父亲对她严格要求为她日后的成功如虎添翼。她们都来自不同的背景,却都是社会英才。因为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控制自己人生方向的始终是自己。

我认为,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若不是历经千辛万苦,饱尝人生冷暖,瞎子阿炳的二胡永远不可能拉出《二泉映月》那般深沉悲怆的旋律。若不是千锤百炼,不向命运低头也不会有千手观音的灿烂辉煌,阿炳也好,那些聋哑的舞者也好,他们都是从逆境中成长,受过磨砺后才换来了凤凰涅盘般的美丽。所以逆境对于她们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并非不曾痛苦,而是她们成功地做了人生的舵手,征服了逆境这片汪洋。

逆境中不妥协,不对命运低头,顺境中依然头脑清醒,正确把握人生,顺境与逆境都无本质差别,不同的是面对她们的我们罢了。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顺境、逆境一字之差,含义却又天壤之别。有人说,逆境中成长出的人才更优秀。顺境易使人安于现状,贪图享乐。但最重要的是,对于个人来说,要能够能辩证看待顺境与逆境,积极而理性地面对不同的境遇,顺不骄,逆不躁。

因此,在写作时,对于顺境与逆境无需太过狭隘地去判断孰优孰劣。左右人生方向,如何成长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取决于自己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而对于材料中“面对不同的境遇,青年一代当如何自处?”这一问题,更应做如下思考:作为青年一代,更要关注国家、民族面临的不同境遇,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境遇联系起来。围绕以上方向立意即可。对于能够从个人境遇写到国家民族境遇的文章,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参考立意】

(1)顺不骄,逆不躁。

(2)顺境还是逆境,取决于自身。

(3)努力克服自身的逆境,努力改变国家的逆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合理负重,轻装前行

鸟,以一双翅膀迎接风雨;人,以一对肩膀挑起天地。不管是瘦弱的,还是强壮的,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天地间的重重压力。

承受是一种力度,它是上帝赐予人类处理困难的通行证。在承受中,如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就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他默默承受着屈辱和痛苦。他卧薪尝胆,以苦行激励自己;他不忘国耻,暗中积蓄力量,苦思复仇。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他诠释了“承受”的精神实质:努力地自求上进,决不停息,决不懈怠。

承受是一种品质,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

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个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无比悲惨。但他却说“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

记得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保持一个谈笑自如的我;没有对世情的彻悟,洒脱的生命情怀,也就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心境。

但是否负重一定会取得成功呢?那么为了快速成功是否要负重很多呢?其实不然,如果负重过多,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还会将自己累垮。所以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度,这个“度”是其在合理范围内得以发展的一个标准,只有在这个合适范围内“承受”,才能打败困难,而不是被困难打败。

比如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为了取得好成绩,没日没夜地在家刷题,导致每天精疲力尽,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考试时也无法打起精神来答题,总也得不到好的成绩。更有甚者,给自己过多的负重还有可能使自己患上抑郁症,林肯公园主唱因为生活节奏过快,还想出一些好的作品,强迫自己晚睡,一直在工作,最后不但没取得应得的成果,也因过于劳累患上了抑郁症,最后灰心意冷,早早离开了人世。所以应合理负重,制定好计划,适当休息,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合理负重,轻装前行,让我们更加努力,走好我们自己的人生路,取得应有的成功。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审读此题材料,可以使用“关键词定位法”抓取信息:

材料一:泰戈尔

花——我热烈的爱它“承受”不住——花谢

弦——我强弹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弦断

材料二:米兰·昆德拉

我们——能“承受”住一切——这使人坦荡充实地活着

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泰戈尔认为花谢、弦断是因为它们承受了我们过多的爱和压力;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米兰·昆德拉认为人(我们)能够承受一切压力和负担,承受住重压,能让我们坦荡充实地活着。因此,可以看出两则材料中,对于“承受”这一核心关键词显然是二元对立的。泰戈尔强调万事万物(包括人)承受力都是有限的,超越限度就会受到伤害,过犹不及;米兰·昆德拉则充分肯定人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强调人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重压的承受能让人更强大,更坦荡更充实!在这两方二元对立的观点中,泰戈尔的视角是:人与承受的关系是施力者;而米兰·昆德拉的视角是: 人与承受是受力者。

由此,我们围绕“承受”,就可延伸出考场作文小论点:一、“承受”要率先考虑对方的承受,给于有限度的爱(有边界)(不超出对方(可以是人或物)承受范围的承受);二、“承受”要充分激发自身,心灵因顶住重压变得强大、坦荡充实,重压能让我们提高“承受”阈值,曾益己所不能;三、“承受”于己,并未毫无休止地一直施压,因许多复杂因素影响,每个人的“承受”值有不同,要分类型、分场景对待,适度“死磕”,不“走火入魔”!(避免抑郁、绝望、崩溃,磨练心性,在绝望中找寻希望,能奋力扛住重压,也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有时候得放过自己,才不会倒下!)四、 “承受”是承担该承担的,也是接受能接受的。承受是动态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人,过去不能承受的,今日成长成熟便能承受;过去熟视无睹的,今日则眼里不揉沙(不能承受或不愿、不必承受)。写作时应注意写作任务中的具体期刊约稿要求,不要忽视文体要求。

【参考立意】

(1)能“承受”重 也能“承受”轻。

(2)承受是接受 也是承担。

(3)在“承受”中变强 在“承受”中温柔。

(4)能学会“承受”,也能放过自己。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20年12月29日消息,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中小学教育惩式规则(试行)》,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材料。

材料二:某班级迟到现象屡禁不止,为彻底解决此问题,班主任建议将“无正当理由迟到,迟到一分钟,(教室内)罚站十分钟”作为班级规定执行。班长召开班会讨论此事,同学们纷纷发言;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假如你是班中一员,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写一篇发言稿,表明你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范文】

把戒尺还给老师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把戒尺还给老师”。

今天我们班召开班会,讨论班主任规定“无正当理由迟到一分钟,罚站十分钟”的做法是否合理。我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结合自己的思考,赞同老师采取惩戒的做法,应该把戒尺还给老师了。

去年国家就出台相关法律,规定了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惩戒权。教师可以采取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惩罚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育惩戒其实可以上溯到汉代。戒尺就是教育惩戒的外在表现,它一直是老师的权力象征,却在解放后突然销声匿迹。如今国家终于出台规定,将戒尺还给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国有国规,家有家法。班级也应当有明确的班规,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一处学习的乐园。班规可以由学生自己制定,但班级还需要老师管理。班级规定只有与奖惩相挂钩,才能行之有效。因此说,老师的教育惩戒权是必不可少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惩戒更何谈教育?

《未成年人保护法》本意是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安全,结果却导致教师失去了惩戒权。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一直没有降低,并不是社会治安不够好,预防犯罪的教育工作不到位,而是从小缺乏惩罚的孩子,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一些“90后”毕业后不断跳槽,大多是因为“老板批评了我”“老板不重用我,埋没人才”。这与他们从小缺乏惩戒,抗挫能力差有关。因为抗挫能力差,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国家意识到此类社会问题的根源,立法维护教师惩戒权。

所以,班主任规定惩戒项目是没有错误的。班主任之前也采取过谈心、劝导等方式来减少迟到现象,但是收效甚微。这不正说明同学们规则意识淡薄吗?班主任采取惩罚的方式,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准时到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效率。对于老师正确的做法,我们理应大力支持。

同学们要正确看待教育惩戒现象。汉代著名文学家左思小时背书经常不能完成任务,老师一气之下让他抄书,并且打手,他从此勤奋苦读,笨鸟先飞,成年后写出《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鲁迅少年时上私塾也受过惩罚,后来也成为文学大家。因此我们不必对于教育惩戒太过苛刻,一些合理的惩罚,有助于我们提高规则意识,提升责任意识,增强抗挫能力。

把“戒尺”还给老师吧,那“高高的举起,又轻轻的落下”的“教鞭”中,全都是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爱与希望啊。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一强调了教师惩戒的合理性、合法性,这是材料二中班主任创立惩戒规则的法律依据;材料二中“某班级迟到现象屡禁不止”,这是制定班规的必要性前提,材料创设了一个学生讨论班规的真实情境。针对学生的迟到问题,班主任“建议"出台无正当理由迟到的同学在教室内罚站十分钟的班规,班长召开班会讨论此事。考生写作也即是针对此班规发表看法,这是真实情境对本文写作的限制性。材料一的设置目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给学生提供参考借鉴之用的。材料一首先介绍了教育部(社会)最新规定:允许教师有教育惩戒权。其次,材料一还描述了教育惩戒权的各种好处。以上两点,实际上是把学生引导到“肯定”班规的价值观上去。材料二中班主任反对学生随意迟到,这对学生的教育很有必要。如果不加惩戒,学生懒散地学习习惯就会养成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让迟到学生在教室罚站,说明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尊严,并不是一味地以惩戒了事。基于以上两点,考生只能选择支持承接,如反对这个班规只能在使合理的惩戒方式”之内思考。

从写作任务角度分析,题干要求考生假定自己是班中一员,参与讨论,讨论时要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教育现状,发表自己对班规的看法。这个典型任务对学生的写作再一次进行了限制,即一方面考生要从班级学生的立场,对这条班规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考生要能跳出班级范围,从当今社会和教育现状的角度,用更宏观的视角来观照这次讨论。要对后者进行妥善思考,就有必要联系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考生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文体应选择议论文。

写作时,考生可以选择全盘接受班规的内容,肯定班规的合理性;也可以部分支持、部分反对,如支持班规设立的初衷,肯定班规的某些优点(如提倡有事请假,反对自由散漫;再如罚站范围仅限于教室,不会太伤害迟到学生的自尊心等等)。从大的方面来说,在材料一的引导下,考生应该选择支持,留给“反对”意见的空间其实很小,但考生还可以在惩罚的方式和力度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班规中不合理的部分,如迟到一分钟就罚站十分钟,或者惩罚的方式比较单一等考生还是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考生可以由班规讨论出发,从不同的立意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联想,考生可以引经据典,比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就有一条戒尺,也有罚站的规矩;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任何违规都有惩戒,班规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契约意识;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惩戒对自己的成长有过什么影响……但要注意,联系和思考必须围绕情境和任务展开,切莫脱离材料信马由缰。

【参考立意】

(1)迟到应惩罚,罚站很合理。

(2)迟到应惩罚,不必非罚站。

(3)迟到应惩罚,惩罚方式可多样。

(4)把戒尺还给老师,但惩戒方式要科学。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赞美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的典雅清幽、温润恬淡;有人歌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志洁行廉、正直坚贞。荷既有柔的秀美,又有刚的壮美。所以,老子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亦坚亦柔,成就和谐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便是所谓人心的奇妙之处,有坚如磐石处,亦有温柔如水时,二者周旋归一,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卓然而立。

诚如毕淑敏所言,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人心,首先应该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以道德准则为盾牌,以理想信念为防线的我们都是天赋使命的战士,应有勇气也有毅力捍卫生命中那些真正神圣的东西,像英国文豪托尔金在《魔戒》中诠释的那样,“相信这世界并非不可救药,而一定存在某种良善,值得我们奋战到底”。没有人能做到始终无畏不悔,那是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品质,而常人真正能做到的是,让对“自己的勇气有一天会消耗殆尽”的担忧战胜被“人世间的阴雨灰色帘罩”蒙蔽的恐惧。守护坚实稳固的初心,也即守护生命耿直不移的态度,这才能成全生命伟大力量的展现。

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坚硬并不等同于一味的固执,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也便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由寸草不生的荒芜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是啊,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自我封闭就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爱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这种机械的行为构成的将不配被称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过”。我们既然没有理由封存扼杀美好,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组成部分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些亦坚亦柔的心灵,方能塑造成和成谐的自我。

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词作者荀夜羽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

心在方寸,所求为何?亦坚亦柔,成和成谐。如此,方能一路撷美好而行,方能一生尽光明磊落。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写不同的人对荷花不同特性的喜爱,第二句话是对前一句的总结,揭示荷的柔和刚的两重性,第三句引用老子的话阐述柔和刚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句话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可以明白本次作文题写作的中心是“柔”和“刚”。但只写“柔”和“刚”之间的关系,还不完全正确。要理解写作的主旨,还需读懂材料,仔细审题。要知道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句话才是写作的重点。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说通俗点就是柔能驾驭刚,柔中藏刚,柔可克刚。如此理解,本次作文题应重在写柔的特性,如果平均用力,则解题有偏。

本次作文在体裁上没有过多限制,给予考生充分的写作空间,但在情境上,要围绕“柔”与“刚”来写;在主题上,要突出柔对刚的影响;在主体上,应突出现实生活中的“人”。比如,面对浮躁的社会,现在人显得戾气很重,动不动就发怒,大动干戈,我们应学会以柔克刚,大德化人,化解社会问题。

【参考立意】

(1)用“柔”的态度化解自己内心的戾气。

(2)以柔克刚,以德化人。

(3)用“柔”的方式巧妙化解外在的矛盾。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84年7月,面对中国人民大学赴河北正定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同学们“如何尽快甩掉书生气”的请教,语重心长地说:“要实现由大学生到基层行政干部的转变,一定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忍耐力、直觉力和执行力。”

材料二:“书生之见”形容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白面书生”形容只知读书、见识浅、不懂人情的读书人,人们常常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材料三:易中天在《书生意气》一书中说:“对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俗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

对“书生气”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作为青年学子,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立场鲜明,文体明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范文】

膜拜松竹风骨,致敬书生意气

对于“书生”群体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但当有人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提出“百无一用是书生”之偏颇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妨纵观古今,重温那些可歌可泣的书生故事,体悟那种顶天立地的书生精神,膜拜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松竹风骨,致敬他们“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书生意气!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曾因性格耿直,清正廉明与官场格格不入而退出官场。后又迫于家境贫寒、瓶无储粟的生计问题,再次走上仕途,然而,当他被要求穿戴整齐、恭恭敬地迎接上面派下来的督查时,却无法违心屈节奉行,便果断辞官,去过他心仪的田园生活。临行前他那句铿锵有力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正是他骨子里宁折不弯的书生意气的真实写照!

不为世俗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高洁的自我,这样的书生意气令人敬重。

盛唐时期的李白,当年“仰天大笑出门去”,怀着他作为书生的济世报负和满腹才华奔赴国都长安。可是当他在长安遭受排挤,不受重用,才学无所施展时,他毅然离开那个繁华富庶之地,坚决摆脱黄金铸就的牢笼,甘愿骑一只白鹿于青青山崖间探寻未来。他异常冷静地用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向朋友也向世人道出了他心底最强烈的呼声。什么荣华富贵,什么权势地位,在这位追求自由、傲岸不屈的书生面前统统失去了它诱人的华彩,变得暗淡无光,一文不值!

不为富贵所淫,不为利害所动,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这样的书生意气。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患有严重的胃病,当时正值抗战结束,国内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粮食短缺无疑使他的病情雪上加霜。尽管如此,朱自清仍断然拒绝领取美国的别有用心的救济面粉,终在贫病交加中不幸离世。宁可饿死,不受施舍,是朱自清作为爱国学者的壮烈之举,也是当时许多仁义书生的无悔选择!舍生取义,就是这群人令人致敬的书生精神与民族气节!

物质世界的繁盛华丽远不敌蕴含骨气傲气的书生意气!无数现当代的书生用同样的刚正与坚定谱写了属于他们的惊世华章。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漂洋过海后,在异国拥有优厚待遇和颇高地位的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国效力,认为“他可以抵得上五个师”的美国军方却给予重重阻挠,甚至通过审讯、监禁的方式对他加以迫害与折磨。但所有的磨难都没能挫败钱老归国的坚定信念与拳拳赤子之心,终于他成功回国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辉煌的成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何尝不是科学领域众多爱国书生的典型代表?没有他们的勇毅,没有他们的坚持,没有他们矢志不渝的气节,也便没有今天祖国令人骄傲的盛世局面!

古今的书生,用松竹一般的风骨书写了灿若星河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在膜拜松竹风骨,致敬书生意气的同时,踏着他们的足迹,砥砺前行!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给出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用习近平同志的话告知同学们要“尽快甩掉书生气”,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忍耐力、直觉力和执行力。

材料二是否定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书生之见”、“只知读书、见识浅、不懂人情”的白面书生“百无一用”的书生。

材料三是以易中天《书生意气》中经典句子高度赞扬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俗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

材料中对“书生气”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意在提示考生,要对“书生气”做出评价;“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考生思考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书生,材料巧妙引导青年学生对自身成长及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审视,有强烈的价值引领作用,尤其是材料一习近平主席的话给青年成长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对于材料二中的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书生之见”、“只知读书、见识浅、不懂人情”的白面书生应持否定态度,对材料三中的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俗所淫、不为世俗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应持褒扬态度。

行文思路:对于“书生气”的评价,无论考生选择褒还是贬,均可放眼古今中外广泛取材,以作为文章观点的有力支撑。如否定书生气,持否定“白面书生”看法的话,可以联系纸上谈兵、削足适履、刻舟求剑等生搬硬套、死守教条等典例做出阐述;如肯定书生意气,则可以从书生志趣高洁,性格傲岸、气节刚正等精神层面入手分析,为青年学生群体树立淡泊名利的书生、忧国忧民的书生、宁死不屈的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书生、投笔从戎的书生等一系列标杆人物和典范楷模。

【参考立意】

(1)百无一用是书生。

(2)莫只读圣贤书,徐多闻世间事。

(3)死守教条,书生的致命软肋。

(4)一身书生气,一世赤子魂。

(5)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脚步丈量世界。

阅读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