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时间、空间上的,也指心理上的。人们看树的倒影,看旁人的境遇,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美妙的景致;而看树的正身,看自己的境遇,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所以,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我们与美的距离”为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全命题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话题是“距离”“美”,主要是引导考生思考“距离产生美”的内在原因,思考如何在距离这个问题上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将对美的追求化为对生活的普遍追求。
“距离产生美”本是个老话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往往浮于表层,缺乏深入思考。而作文的这段材料就将这一话题引向深入。材料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提出“距离产生美”的话题之后,强调了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时间、空间上的,也指心理上的”,告诉考生重点在“心理”,是要分析心理距离与美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举例分析,前后相对,前半部分分析了人在没有实际的利害牵绊的情况下,能发现美、欣赏美;后半部分分析了人有了利益思考的时候,就没有心思去欣赏美了。通过对比分析,告诉考生,能不能欣赏到美,根本原因在于利害关系,持实用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结论,即第三部分,美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同时也提出了基于美和实际人生有距离这一事实,我们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问题,即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句话有两层含义:①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在心理上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②“适当的距离”强调了“距离”不可以太过,又不可以不及,“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试题要求以“我们与美的距离”为题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说明,写作时要有青年人的身份意识,要灵活运用这一美学原理去思考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如在追寻人生理想的旅途中,有时适当的放下物质和利益,或许能发现更好的人生世界;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少点计量,多点糊涂,将近观改成远望,或许能发现对方更多的闪光点……
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材料引出“距离产生美”这一话题,接着分析理解“距离产生美”的内涵,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一美学原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淡化物质利益能发现更好的境界,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从美学价值的探讨转向生活现实的思考;最后联系青年的身份,指出当代青年如何处理“距离”和“美”的关系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同时发出呼吁,明确观点。
参考立意:
(1)距离,让你我更美。
(2)惟有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感知美好的存在。
(3)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让美的程度最大化。
【优秀例文】
我们与美的距离
人常言:距离产生美。我们与美的距离不一定在时间、空间,也在心间、想间。我们可以对美的距离进行“调焦”,以合适的距离对准实际人生,获得更美、更值得过的生活。
为什么距离能带来美的体验?
一方面,我想用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来解释。当我们与事物留有距离时,也为想象留下了空间。既然事物未成定论,我们便能用想象的工具完成自我意识的超越,想象出一种满意的状态来弥补现实的不足,以达到我们寻找思想的“世外桃源”的目的。
另一方面,距离感意味着自我中心被排斥在外,功利性被排斥在外。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曾言:“痛苦是自我中心的伟大学校。”而我却想改为“自我中心是拒美于千里之外的毒药”。人非工具,可我们在功利导向的单向度社会中太容易将“我”作为达到功利目的的一种工具,所以一切境遇都为“我”服务,利己则好,因为这样能达到我们的功利性目的。这样就使得生活全然抽象为一个目标,一切事情尤其是好事都得为“我”服务,我们也就无法挣脱自我膨胀的道路,难以跑到另一条道路来审视生活。譬如池子里的鲤鱼,只能看见自己的一片池塘。工具理性的强势带来了价值理性和审美能力的让步。
可是,难道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就无法看见美了吗?
我认为不是的。美的距离感并不取决于参与主体是谁,而取决于自我心灵的调适,用心灵这架“照相机”来调节焦距,对准事物。我们可以接受事物,但不依据一个具体单向度的价值观,而是用多角度来看。就像黑塞在《谈读书》中说的那样,这种调节不同视角来看事物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我们也可以改变思路,用行动去调节距离。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用“似隐非隐”的状态来回答现代社会的功利命题。
置身现实生活而仍能品尝出美的并不在少数。颜回将贫苦生活放在远处,只品其君子之乐与宁静之美;冯至在山中小木屋将艰苦条件抛诸脑后,尽情享用自我与自然的哲理之美;大卫·科波菲尔直面受挫的不幸人生,用有书作伴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保有内心的丰盈。我们感受美的合适距离就是我们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的心态。
而作为高三生,我们与美的距离也正在一念之间。倘若将学习备考看作自己通往成功的必走之路,以“必须”来给自己束缚,整日盯着自己眼前三尺书桌,以为贴近生活,实则让美无处萌生。而若将它视作人生的一个阶段,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为自己欢呼,为生活会心一笑而不为你争我夺而烦恼,是否也是一种美呢?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即便是直面现实的我们,也可以跳出“自我”的束缚,探索与美的合适距离。与美“双向奔赴”,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