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上海市部分学校9月质量检测“思考与行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哈姆雷特》的深思熟虑带来了行为的延宕,但古希腊哲人伯里克利却认为决策前的深思熟虑带来了行动的果敢。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这段材料通过对比《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延宕与古希腊哲人伯里克利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关于“思考与行动”关系的辩证命题。
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反复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种过度的精神内耗导致行动迟缓,展现了深思熟虑可能带来的消极面——当思考变成无休止的自我质疑时,反而会消解行动力。而伯里克利的观点则揭示了思考的积极价值:充分的理性考量能消除盲目性,使行动更加坚定果敢。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揭示了思考质量的关键差异——前者是陷入循环论证的无效思考,后者是目标明确的建设性思考。
材料启发我们:重要的不是思考本身,而是思考的方式和目的。有价值的思考应当服务于行动,既避免鲁莽冒进,也要防止过度迟疑。在现代社会,这种辩证关系尤为突出: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需要在“想清楚”和“马上做”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思考成为行动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这要求我们培养一种“有行动力的思考”能力,既能深入分析,又能果断决策。
写作时,开头可从《哈姆雷特》与伯里克利的名言对比切入,提出核心问题——为何同样的深思熟虑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行为结果。中间部分可分三层:先分析哈姆雷特延宕的根源在于过度理想化的道德洁癖与现实困境的冲突;接着阐释伯里克利语境中深思的价值在于通过全面评估风险与收益来坚定行动信心;最后辩证指出关键差异在于思考的落脚点——是陷入自我怀疑的循环论证,还是建立可行性方案的行动逻辑。结尾可落在“思考的终极意义在于照亮前路”这一观点,强调理性思考应服务于实践突破而非自我束缚。
参考立意:
1.深思熟虑是行动的双刃剑。
2.思考的深度决定行动的质量。
3.果敢行动的背后是清晰的认知。
【范文导写】
01思行相济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伯里克利的果敢,将“深思熟虑”的辩证性深刻地呈现在世人眼前。思虑过甚则成缚,思虑有度则为翼。唯有让思考锚定行动、让行动反哺思考,方能在人生的征途中步履坚定、行至远方。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过度思虑的悲剧。他在复仇的使命前,反复叩问人性的幽暗、权衡道德的边界,将“生存还是毁灭”的哲思扭曲成行动的枷锁。当他在城堡中对着父亲的鬼魂踟蹰不前,当他在王后的寝宫里因内心的挣扎而错失复仇的良机,“深思熟虑”已异化为自我消耗的泥沼。这种思虑,剥离了行动的本质目的,只剩下对结果的恐惧与对过程的沉溺。一如现实中那些因担心“失败”而永远停留在“规划表”上的创业者,因纠结“最优解”而荒废了韶华的求职者,他们与哈姆雷特一样,被困在思虑的迷宫里,最终让光阴在无尽的内耗中黯然失色。
与哈姆雷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伯里克利的理性与果敢。作为雅典民主的擎旗者,他在决策前对城邦的经济命脉、军事布局、民生诉求进行了缜密的推演:为应对斯巴达的军事威胁,他深思熟虑后确立“以海制陆、固守雅典”的战略;为推进民主政治的深化,他反复权衡后推出“公职津贴”制度。这些深思熟虑,绝非犹豫的托词,而是行动的蓝图。他的每一次果敢施策,都植根于对现实的深度洞察与对未来的清醒预判。这种思虑,是行动的“导航仪”与“稳定器”,让他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中始终锚定方向。恰如钱学森在归国前对中国国防需求的精密考量,最终让“两弹一星”的梦想果敢落地;又如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对育种规律的反复推演,才换来田间试验的果断突破。
深思熟虑的价值,从来不是“思”或“行”的单维彰显,而是两者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我们要警惕“为思而思”的迷局。思考的终点应是行动的起点,而非自我满足的闭环。当我们在职业抉择中反复罗列利弊却迟迟不迈出第一步,在学术探索中一味雕琢理论却回避实证检验时,需警醒自己是否陷入了哈姆雷特式的困局。另一方面,我们也需摒弃“盲目行动”的鲁莽。缺乏深思熟虑的行动,犹如无舵之舟,极易在时代的风浪中倾覆。那些因一时热血而折戟的创业项目,那些因缺乏规划而半途而废的工程,皆是“行”脱离“思”的恶果。
在这个信息裂变的时代,我们更应构建思考与行动的良性循环:以问题为导向展开靶向思考,用行动来检验思考的效度,再以行动的反馈迭代思考的深度。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假设—实验—修正假设”的循环,就像企业家在市场中“调研—试错—优化策略”的过程,思与行的相互滋养,才能让个体在时代的浪潮中既不被思虑的藤蔓缠绕,也不被盲动的洪流裹挟。
思行相济,方至远途。愿我们都能成为伯里克利式的思考者与行动者,以深思熟虑为笔,以果敢行动为墨,在人生的画卷上绘就清晰而壮阔的轨迹,在时代的浪潮中驶向更远的彼岸。
02深思有界,行动有方
同是深思熟虑,哈姆雷特的纠结换来行动延宕,终陷悲剧;伯里克利的周全却催生出果敢决策,铸就雅典盛景。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揭示了思考与行动的深层逻辑:深思熟虑并非天然为行动助力,唯有以目标为锚、以实践为尺,才能让思考成为行动的引擎,而非枷锁。
无效的深思,是陷入自我内耗的“思维迷宫”,终将消解行动力。哈姆雷特得知父亲被害后,便在“生存还是毁灭”的追问中迷失。他反复纠结复仇的道德正当性,既怕沦为叔父般的恶人,又恐违背对父亲的承诺,却始终未将思考聚焦“如何有效复仇”。即便设计“戏中戏”验证了叔父罪行,他仍在“证据是否充分”“是否会伤害母亲”的犹豫中错失良机,最终让自己与身边人都卷入死亡漩涡。楚汉争霸中的项羽,亦重蹈此类覆辙。鸿门宴上,他面对刘邦这一潜在威胁,未深思局势利弊,反倒陷入“杀之不义”的道德纠结,放走劲敌;垓下之围时,又在“天亡我,非战之罪”的自我归因中放弃突围,最终自刎乌江。可见,当思考脱离行动目标,沦为无边界的自我质疑或浅层判断,便会成为行动的绊脚石,将人困在原地。
有效的深思,是锚定目标的“路径规划”,能为行动注入果敢力量。伯里克利推动雅典民主改革前,用数年时间走访城邦,倾听各阶层诉求,分析过往改革得失,甚至模拟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及应对之策。正因思考周全,当改革遭遇贵族反对时,他才能清晰论证改革对城邦长远的价值,说服议会通过提案,让改革平稳落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亦是如此,2012年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时,他未跟风追逐短期利润,而是带领团队深入研判行业趋势,预判5G技术的核心地位。随后投入资源组建研发团队,论证技术路线、模拟风险应对,最终在美方技术制裁时,能迅速推出鸿蒙系统实现突围。他们的思考始终围绕“如何达成目标”展开,既全面评估风险,又明确行动步骤,让每一次决策都有坚实支撑,行动自然果敢坚定。
深思与行动的平衡,在于让思考服务于实践,而非凌驾于实践之上。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时,面对中药煎剂效果不佳的难题,没有盲目试错,而是从古籍“青蒿渍汁”的记载中寻找灵感,思考“为何不用煎煮”“高温是否破坏有效成分”。她将思考与实验结合,对比不同提取方法、分析数据,最终确定低温乙醚提取法,成功挽救数百万生命。马斯克创立SpaceX时,深知火箭回收技术之难,却通过思考拆解技术难点、模拟失败改进方案,即便前三次发射失败,也能基于复盘调整参数,最终实现突破。他们的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是带着问题向目标迈进,在思考中明晰路径,在行动中验证思路,让深思与行动形成良性循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早已点出思考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既需避免“拍脑袋”的鲁莽,也应警惕“想太多”的迟疑。唯有以目标为导向,让思考有边界、行动有方向,才能在复杂局势中找准路径,以深思之智,助行动之勇,奔赴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