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的“睡眠惯性”的现象,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少见。有时候,惯性似乎不能被随意改变。但有些惯性如果一成不变,也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语用题主要内容:
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我们的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我们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审题】
惯性本是物理概念,它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而本题的作文材料,由“睡眠惯性”引出惯性的特点,“似乎不能被随意改变”指出惯性的合理之处,“也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则表明惯性存在的多面性。
人们习惯了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或者早九晚五的工作节奏,这种生活的“惯性”有些单调乏味,而又富有烟火味与生活气息,要适应这种惯性,保持平和冲淡的心态,同时也要适时打破它,避免人生陷入机械的重复或无端的内耗。
当今社会,信息冗杂,人们容易固守一己之见,或者盲从所谓“主流”观点,陷入惯性的误区而不自知。而惯性思维当道,还可能意味着墨守成规、画地为牢、懒政惰政,可能孳生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智者需要审时度势,提升理性辨析的能力,需要打破“路径依赖”、“思想依赖”,激发创新活力,增强担当意识。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惯性”可以指历史的包袱、旧有的观念。因循守旧,可能导致落后。鲁迅以笔为刀,解剖改造国民性,李大钊摒弃优越生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鼓与呼,他们都力求改变旧有的“惯性”观念,促进民族的觉醒与崛起。
要注意的是,“惯性”本身是中性的,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在没厘清“惯性”的定义与内涵之前,不宜直接批判。好的“惯性”要养成、保持、巩固,坏的“惯性”要改进、打破、颠覆。
【立意】
1.打破惯性舒适圈,书写青春新华章。
2.跳出惯性牢笼,奔赴广阔天地。
3.莫让不良惯性束缚你的思维。
4.惯性可以促成好习惯,也可能带来惰性与依赖性。
5.改变行为惯性不易,改变思维惯性更难。
6.善于利用惯性,敢于打破惯性。
【拟题示例】
也谈惯性
小心,你的惯性!
认清惯性的双刃
翻越惯性之轨
破除惯性的藩篱
莫让惯性牵着鼻子走
莫做惯性的奴隶
勿陷“思维惯性”泥潭
推倒惯性思维之墙
走出你的思维惯性
改变惯性,破茧成蝶
勒住惯性之马,扬起理性之帆
【例文】
岔路口的风景
帕斯卡尔曾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思想就像延伸的跑道,往往也会形成一种“惯性”。懒于停下,不愿拐弯。
可是,恰恰是看似要偏离“正轨”的岔路口,可能潜藏着不一般的风景。这个时候,你是昏昏欲睡地一路滑行,还是一跃而起,跳出惯性之轨,迈上一条人迹稀少的岔路?这就是人与人前路迥异、差距拉大的原因了吧。
“惯性”本是物理名词,指物体保有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现在也指一种人的常态化行为或思维习惯。有一些惯性,能删繁就简,提升行事效率。比如熟能生巧,比如养成好习惯,都是好事。但过度依靠惯性,又可能衍生出“惰性”,让人不知不觉中行动迟缓,思维僵化。
跳出惯性,可能是跳出认知的“茧房”。我们经常觉得,我向来都这样做,干吗要去折腾那么多?大家都在这样做,我就跟着主流走吧。那些“多数人”的聚居地,可能就在为你筑起思维的囹圄。
打开微博、抖音,大量内容都是复制粘贴而毫无营养可言,网民们被所谓的“大V”“顶流”等牵着鼻子走,被各类“刷屏”的大数据筛选推送裹挟,而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权”。长在自己脖子上的脑袋,怎能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那就需要警惕你思维的惯性作祟,防止陷入认知的误区。
跳出惯性,也意味着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迎接那既定轨道之外的未知挑战。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年逾七旬,本已功成名就,安享退休生活,以零薪水出任濒临破产的日航CEO,并在三年内将其打造为日本第一,为别人也为自己开启了新篇章。如没有打破惯性的勇气与魄力,又哪来日航起死回生的奇迹?
莫言早年创作“红高粱”系列,坐稳了知名作家的交椅,但他没有沿着传统写作的惯性之路前进,而是走上了新型写作风格的岔道。他融入民间传说,也糅合魔幻现实,在他的“高密乡”里,发现了那只充满魔性的“蛙”,借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诗人汪国真有句诗:“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与其蜗居在“熟悉的地方”,看重复的景致,不如果断一点,不妨任性一些,尝试着偏越惯性之轨,迈向岔路的另一方。
岔路口的非常之观,影影绰绰,需要你定睛分辨,你,看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