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的诗词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4、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5、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6、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9、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0、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1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14、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1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17、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8、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9、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2、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
24、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2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6、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2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苏轼《稼说送张琥》
3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3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3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3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3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3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8、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9、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苏轼《行香子·述怀》
40、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二)与苏轼有关的故事
1.东坡吃草
苏轼和佛印是好友,经常互相调侃。一次,苏轼去拜访佛印,不料佛印不在,开门的是一个小沙弥。苏轼半开玩笑地问:“佛印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指着远方说:“就在东坡吃草!”
适用主题:调侃,机智回击
2.“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在河边聚餐,边吃东西边闲聊。突然,佛印拿出一把题有苏轼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苏轼楞了一下,夹起一块骨头扔到河边上,让狗过来啃,然后笑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适用主题:调侃,机智回击
3.东坡说文
苏东坡曾经教人写文章,他说:“假如集市上的店铺各种物品都有,却有一种东西可以把它们取来,这就是钱。世上最容易得到的莫如物,最难得到的莫如钱。文章、华丽的词藻、事实,就像集市上的各种物品;立意,就像钱一样。写文章如果能先立意,那么,古往今来众多的事物就纷纷涌出,都来给我用。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写文章了。”
适用主题:立意与选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苏轼感激韩琦爱人以德
苏轼科举高中后,显露出过人才华,宋英宗想让他进翰林院当值,授予重任。宰相韩琦表示反对,理由是这样做会引人嫉妒,让人猜度,反让苏轼受牵累。因此,应该缓着来,不宜突然重用。宋英宗于是授予苏轼史官类的基础职位。苏轼听到韩琦的话后,非常感激,认为韩琦爱人以德,是真正的关爱自己。
适用主题:爱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互相理解(知己)
5.苏轼退房
苏轼曾在常州花大价钱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时,偶然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就是自己所买的房子。于是当即焚烧了房契,把房子还给了老妇。
适用主题:善良,慈悲
6.苏轼相人
章惇曾和苏轼一同游山,到了一处紧挨着万丈深渊的石壁旁边。章惇要苏轼到石壁上题字,苏轼不敢。章惇踩着险石爬过去,在石壁上题字。苏轼大为惊悚,认为章惇以后要是做了官,一定会杀人不眨眼,因为一个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人,也不会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果如其然,后来章惇做了宰相,对政敌大开杀戒,甚至提议把已死的人开棺戮尸。
适用主题:爱惜生命,见微知著,预知(预判)
7.苏轼改诗
有一回,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恰遇王安石外出。他看见桌上摆着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觉得不合常理,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改完后颇为得意。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黄狗”是一种虫子,而“明月”是明月鸟。到此时,苏轼才明白自己改错了。
适用主题:对与错
8.苏轼为民请命
有一年元宵节,皇帝下令让京城百姓购买花灯,四处悬挂。苏轼上疏说:“陛下并不喜欢灯,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太后开心。可是不宜让百姓因买不需要的东西,浪费他们衣食所必用的钱财。”皇帝认为有道理,随后下诏免去此举。
适用主题:正直,为民请命。
(三)苏轼作文素材运用示例
主题1: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
在逆境的洪流中,苏轼如同凌寒傲立的松柏,坚韧不拔,又似山间清泉,流淌着乐观的旋律。他的一生,是风雨与彩虹的共舞,是贬谪与诗篇的共鸣。当改革的风暴席卷朝野,他如破浪的舟,直面风浪,毫不退缩。即便被贬至边陲,他仍心怀天下,以笔为矛,以诗为盾,在异地他乡书写着民生的疾苦与希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的诗词,如同他的人生,充满了对逆境的蔑视与对乐观的坚守。在逆境中,他找到了自我,也照亮了后世的心灵。
主题2:文学与人生的交织
苏轼的人生,宛如一首流淌千年的绝美诗篇,文学与人生在其中交织、共鸣,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他的笔下,既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阔,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柔情。即便在贬谪的逆境中,他也能以文学为魂,以词章为骨,将人生的坎坷与波折化作笔下的波澜与韵律。杭州的西湖,密州的古韵,徐州的雄风,都因他的笔墨而更显灵动与生机。他的每一句诗词,都是人生与文学交织的绝美乐章,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主题3:自由精神与个性解放
在历史的画卷上,苏轼以他独特的自由精神和个性解放,如流星划破夜空,璀璨而耀眼。他不羁于世俗的桎梏,以笔为剑,直抒胸臆,抨击时弊。即使面临朝廷的打压与排挤,他仍如孤舟独钓,坚守内心的自由与独立。他漫步山水间,倾听自然的呢喃,将豪情壮志挥洒于诗词之中,正如他诗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以他飞扬的文采和不羁的灵魂,诠释了自由精神与个性解放的浪漫诗篇,成为后世追寻自由与真我的典范。
主题4:人生观的多元性
他曾在朝堂之上挥毫泼墨,针砭时弊,发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深刻感慨;而当遭遇政治风波,被贬至偏远之地时,他又能寄情山水,品味“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展现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与超然。
在杭州,他修缮水利,造福一方,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情,描绘出对百姓的深情厚意;在密州,他捕蝗虫、求雨,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展现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苏轼的人生,就像他笔下的诗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完美地诠释了人生观的多元与美丽。
主题5:自然与人的和谐
在苏轼的笔下,自然与人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当他漫步在黄州赤壁,眼见江水滔滔,心潮澎湃,不禁吟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自然的壮阔与历史的厚重相融合。当贬谪至杭州,他并未沉浸于忧愁,而是被西湖的柔美所吸引,描绘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致,将自然的美景与人的心境和谐统一。
苏轼的一生,如同与自然共舞的诗篇。他倾听竹林间的风语,感受山间清泉的流淌,与自然共呼吸,同命运。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使得他的诗词充满了灵性与美感,流传千古,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主题6:个人品质与社会责任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苏轼以其卓越的个人品质,肩负起深沉的社会责任。他,一代文学巨匠,却心系百姓,情牵社稷。面对王安石变法的巨浪,他敢于直言不讳,即使触怒了当权者,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也未曾屈服。在黄州,他并未沉沦于个人的得失,而是积极投身地方建设,短短一年就完成了抗击蝗灾、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治盗安民的壮举,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不仅是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更是他面对社会变革时,不随波逐流,坚守个人信仰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