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
1.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2.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3.中国卫星之父 孙家栋4.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二)文化
1.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2.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叶嘉莹3.梨园“小冬皇” 王珮瑜4.故宫钟表修复师 王津
(三)生态
1.珠峰环保卫士 次仁旦达2.三代治沙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3.种子使者 钟扬4.滇金丝猴守护者 余建华
(四)脱贫
1.“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2.“七一勋章”获得者 黄文秀3.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毛相林4.“全国劳动模范” 申纪兰
(五)教育
1.中国近代教育家 蔡元培2.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陶行知3.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4.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魏书生
(六)时代
1.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 陶勇2.坚守孤岛32年 王继才、王仕花3.“七一勋章”获得者 张桂梅4.戍边战士 周宇锋
(七)家国
1.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岳飞2.戊戌君子 谭嗣同3.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4.大国卫士 钟南山
(八)拼搏/坚持
1.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陈寅恪2.中国田径运动员 苏炳添3.中国登山家 夏伯渝4.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 张伟丽
(一)科技
1.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1958年,黄旭华告别新婚妻子,和其他28位同事来到了一个荒芜凄凉、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开始了30年的“隐居研究”之旅。黄旭华和同事们扎根黄岛,攻克难关,最终造出了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感动中国》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了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潜心天文研究,坚持自主创新,提出了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设想。历时22年,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成功在我国贵州建造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新华社》评:“23年时间里,他(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
3.中国卫星之父 孙家栋
在科技薄弱、物质匮乏的年代,孙家栋心怀热爱,毅然投身研制中国第一枚导弹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后五十多年,他先后主导“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导航系统、探月工程,令我国航天事业实现伟大飞跃,他也成为业界公认的中国“卫星之父”。
《感动中国》颁奖辞:“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4.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新中国初期,于敏受命带领团队扎根荒漠,研制氢弹,投身核事业,自此,他的名字被写入“绝密档案”28年,贯穿中国氢弹核武器事业的研究进程。最终,他成功为国家研制出世界唯二的氢弹构型之一的“于敏构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长期保留氢弹的国家。
《感动中国》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二)文化
1.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樊锦诗从北大毕业后放弃优渥生活,奔赴西北荒漠,在敦煌一待就是58年。为了让莫高窟得到保护,她大胆提出建设“数字敦煌”,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件艺术珍宝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也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作出突出贡献。
《感动中国》颁奖辞:“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2.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叶嘉莹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叶嘉莹,自小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哪怕时局动荡、命途多舛,她依然著书立说。身处海外时,她仍情牵祖国,于是请命回国教书,并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恪守士的风度,传递诗词的温暖,无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点灯人。
3.梨园“小冬皇” 王珮瑜
王珮瑜从小热爱戏曲,在天赋与努力的双重加持下,她收获了“梨园小冬皇”的美名。面对传统国粹京剧的转型发展期,作为余派传人的她在精进自身技艺的同时,不忘致力于京剧传承与市场推广的平衡。因她创新性的传播,京剧在现代网络平台上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人民日报:作为一个新生代京剧演员,她敢于素面朝天、去掉不必要的形式和“噱头”登台;对自己的功夫充满自信,一人从容面对观众;尝试将传统文化艺术变得时尚,以丰富的形式传播京剧,吸引青年观众,这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
4.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师从钟表修复师马玉良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形成了他精到的修复技法。他满怀热忱,在故宫修复钟表39年,陆续修复和检修了两三百件钟表。他和团队耗费200多天的时间,修好了世界公认的最复杂的钟表之一的铜镀金变魔术人钟。
(三)生态
1.珠峰环保卫士 次仁旦达
生长在珠峰脚下的次仁旦达15岁起就接受登山训练,至今已4次登顶珠峰。他曾用1756天走遍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点。他还一直致力于珠峰的环境保护,与其他登山者在珠峰海拔5200以上区域进行大规模登山垃圾清理行动,守护雪山净土。
2.三代治沙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
六老汉一般指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植树治沙,三代不息,铸就了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用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3.种子使者 钟扬
2001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在世界屋脊翻山越岭,收集了千万颗种子。“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生前常说的话。从教30余年,援藏16年,他带领团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帮助西藏大学建成一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植物学研究团队。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追梦的“种子”。
4.滇金丝猴守护者余建华
1997年,“猎人”余建华在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放下猎枪,成为了护林员之一。从成为一名护林员至今,余建华跟踪保护滇金丝猴已经快30年了。据他回忆,起初成为护林员寻猴的时候,每人每天仅有6元钱的工资,即便是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也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半生守护“雪域精灵”滇金丝猴免遭盗猎者屠戮。
(四)脱贫
1.“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
石光银,陕西定边人,他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他还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
2.“七一勋章”获得者 黄文秀
黄文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响应组织的号召,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白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她一心为民,把扶贫路当“长征路”,倾力扶贫,让全村103户贫困户大部分脱贫。2019年6月暴雨灾害突发,为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早点回村部署抗洪,她顾不得和自己身患重病的父亲过好父亲节,连夜赶回百坭村,不幸遭遇山洪,因公殉职。
3.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
巫山县下庄村村支书毛相林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用7年时间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一条惠民利民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村民们由此纷纷脱贫,他本人也获得“当代愚公”“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4.“全国劳动模范” 申纪兰
申纪兰是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一生奉献于农村发展建设和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在她的努力下,“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农民的人大代表,她一生扎根农村,积极为农民发声,不惧艰辛,带领西沟村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这样说,也这样做。
(五)教育
1.中国近代教育家 蔡元培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开“学术”和“自由”之风气。他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且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蔡元培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陶行知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他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人民网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3.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他还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一生都在思索“何为教”“怎么教”的问题。叶圣陶推崇“教为不教”的教育理念,关注孩子的个体需求,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调教师意在引导。叶圣陶还认为教育重在点滴细节,须细心呵护,养成良习。“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他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4.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魏书生
魏书生主张民主科学教育,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他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多一些“互助”和“商量”,教学和管理要民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习惯,曾言:“一个正常的国家、正常的民族、正常的单位,都应该用习惯去推动,这就叫科学。”面对教育改革,魏书生认为教育实践需要传承和坚守,办好教育要尊重规律、坚守常识。
(六)时代
1.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 陶勇
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陶勇不仅在眼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还以医者仁心为患者治疗疾病。虽然一场暴力伤医事件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仍然坚持重回岗位,还通过直播、演讲、出版作品来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期望在医患之间架起友好、善意的桥梁。
2.坚守孤岛32年 王继才、王仕花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距离最近的陆地燕尾港12海里,面积只有0.013平方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守岛32年,他们夫妻自己掏钱更换国旗近200面。曾有人疑惑地问他们夫妻俩,两个人的小岛,升不升国旗有什么影响?王继才回答得斩钉截铁:“守岛就是守国,开山岛再小,也是中国的国土,必须升国旗!”在孤岛生活,十分艰辛。粮食不够,他们就捡海螺和牡蛎充饥。淡水不足,他们想办法收集雨水代替。父母先后病重离世,他们没能守在身边。大女儿出嫁,曾承诺一定出席的王继才还是食言了,只能在大海边对着女儿的照片哭泣。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王继才染上了严重的湿疹、风湿病。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3.“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
1996年8月,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丽江山区,原本只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伤,她却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扎下了根。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张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她驻扎深山执教二十余载,节衣缩食帮助学生,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她建立起中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高,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上千位贫困女子的命运。
4.戍边战士 周宇锋
西藏军区边防某团二营政治教导员周宇锋驻守在海拔高达四千多米的喜马拉雅山,一待就是17年。雪域高原气候恶劣,辐射强、高寒,一年中大雪封山期长达7个月,6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长达300天,周宇锋和战士们就像一群雪域雄鹰,克服困难,笑傲风雪。边境局势不定,周宇锋驻守的西藏边防接到上级紧急演习任务。演习任务没有预案、时间没有定数、危险系数远远超过平日的边境武装巡逻。结婚第十四年,周宇锋曾经允诺要陪即将生“二胎”的妻子待产,但军令如山,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周宇锋违背了对妻子的承诺。边防管控演习70天,直到周宇锋同他的战友顺利完成了任务,他才与家人联络。
(七)家国
1.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岳飞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十九岁便投军抗辽,为国尽忠。金灭辽后,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承担起收复失地、救国救民的重任。此后十余年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与金军进行过数百次大小战斗,大败金军,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岳飞坚定的爱国、报国之情激励着后世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以岳飞词作谱成的歌曲《满江红》,作为激励中国人民抗战的精神武器,得到了广泛传唱,对爱国军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感召作用。
2.戊戌君子 谭嗣同
谭嗣同逢国祚式微、山河跌宕之际,将全部的气力、血泪投诸挽救民族危亡。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召集同志讲求钻研。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并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下田实验数十载,他终于培育出“南优2号”,建立起杂交水稻育种体系,一举提升水稻产量,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4.大国卫士 钟南山
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钟南山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边来。”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2020年,新冠来袭,84岁的钟南山一边呼吁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一边却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挺起了保护人民健康的民族脊梁。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八) 拼搏/坚持
1.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陈寅恪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严谨,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再冷僻的佛经翻译也总能往最深处钻研。在德国留学时,他刻苦勤学,具备了阅读多种语言的能力。相传,先生通晓的语言文字达20余种。陈寅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双腿断绝,在目盲体衰的情况下,以口述后由助手记录整理的方式,前后历经十年,完成了《柳如是别传》。
2.中国田径运动员 苏炳添
自初中时期起,苏炳添便与短跑结缘。此后17年,苏炳添多次在各大田径赛中取得好成绩,甚至屡次刷新记录。2015年,创造了9秒99的亚洲纪录后,苏炳添一直处于状态不好和伤病的挣扎中。但他一直在追梦的路上,从来没有放弃过。2021年东京奥运会,32岁的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9.83秒的成绩刷新亚洲记录。
3.中国登山家 夏伯渝
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因冻伤而双小腿被截肢。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自己登顶珠峰的梦想。43年来,病痛残疾、凛冽风雪都没有击退过夏伯渝挑战珠峰的意志,他不惧艰险,五度攀登,终于抵达至高点,成为中国第一位成功登顶珠峰的残疾人。
4.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 张伟丽
90后职业拳击手张伟丽9岁就接触散打,12岁拿下河北省青年散打冠军,却被迫因伤退役。而后即便北漂务工,她也未放下拳击梦想,在闲暇时间积极训练。终于,凭着超乎寻常的意志和高强度的训练,她重回赛场,取得16连胜,成功拿下职业综合格斗拳击金腰带。
下一篇:4个最新一材多用作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