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
山东威海的吕明玉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26例二次捐献者。她带领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帮扶46家敬老院、233个困难家庭,驻守薄弱村三年助其脱贫,被称为“最美志愿者”。
【颁奖词】
为陌生人两次捐献干细胞,跨越生死;为乡亲们三年驻守薄弱村,走向富裕;扶危济困,热血不冷;聚水成川,初心燎原;你站在时代的前沿,脚下有泥,手上有力,心中有光。
【人物点评】
热血为墨:吕明玉在时代坐标上书写的生命答卷
当吕明玉在巴黎奥运会网球赛场见证郑钦文夺冠的同时,这位来自山东威海的“最美志愿者”正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中国力量。两次跨越生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三年驻守薄弱村的振兴实践,十余载星火燎原的公益坚守,她以“脚下有泥、手上有力、心中有光”的姿态,在新时代的精神图谱上刻下了“志愿精神”的生动注脚。正如感动中国组委会的颁奖词所言,她用热血为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超越国界的生命华章。
生命接力:在医学奇迹中淬炼人性光芒
2011年4月的山东省立医院,血细胞分离机的嗡鸣声中,吕明玉完成了110毫升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这场持续5小时、循环全身血液三遍的生命接力,让远在800公里外的白血病患者重获新生。当所有人以为故事至此圆满时,半年后患者免疫力骤降的噩耗再次将她推到抉择的十字路口。面对家人的担忧与医学先例的空白,她毅然重返捐献室:“我是她唯一的希望,我不能让她的孩子失去妈妈”。64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的注入,不仅挽救了一个家庭,更在中华骨髓库中树立起“二次捐献”的标杆——截至2025年,她带动的260名同事加入捐献队伍,1000余人次献血总量超过30万毫升,让“生命至上”的理念在黄海之滨生根发芽。
这种超越血缘的大爱,恰如特蕾莎修女所言:“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事,只能用伟大的爱做小事。”吕明玉的两次捐献,让《圣经》中“爱人如己”的训诫与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实现了现代性交融。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她的善举打破了“志愿服务是个人行为”的认知局限——在她的感召下,国网威海供电公司3名员工接力完成捐献,用集体行动诠释了“聚水成川”的公益哲学。这种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升华,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振兴突围:在泥土芬芳中践行初心使命
2018年进驻孙家西山村时,吕明玉面对的是淤塞的河沟、破败的村委和人均收入不足万元的困境。她以疏通470米村南河沟为起点,带领村民清理垃圾200余吨,安装光伏路灯56盏,让昔日“污泥村”变身“花园村”。更具突破性的是产业振兴:她敏锐捕捉到村民的花饽饽手艺,通过“共享设备、错峰生产”模式,让“借锅蒸馍”的土办法创造出月入5万元的奇迹,最终建成600平米标准化车间,带动村集体创收160万元。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对接的智慧,暗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战略导向。
三年半的驻村时光,她用“绣花功夫”编织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失明老人拉设“导航绳”,为留守儿童开办“四点半课堂”,甚至在帮扶期满后仍义务推销花饽饽——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礼记》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想照进现实。正如她在村民送别会上所说:“乡村振兴不是政绩工程,是要让每个灶台都飘出烟火气。”
公益燎原:在微光汇聚中重塑社会价值
担任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后,吕明玉将志愿服务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系统工程”。她打造的“音为你”文艺助老、“银丝剪”义务理发等品牌项目,累计为46家敬老院、233个困难家庭提供服务600余次,惠及群众4万余人次。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助老档案”的建立——2858条独居老人信息的动态管理,让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其模式被山东省民政厅列为“智慧养老”典型案例。这种将现代管理理念与传统孝道文化结合的实践,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她的公益版图更延伸至教育领域:资助8名困境儿童完成学业,帮助高位截瘫的牛伟开办修理铺,甚至跨越千里与青海单亲女孩结成“书信母女”。这些看似琐碎的善举,实则构建起“输血-造血-传血”的帮扶闭环——受助儿童小森即将从护理学校毕业,牛伟的修理铺月收入突破万元,他们正在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这种“爱的涟漪效应”,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吕明玉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事迹的范畴,成为观察中国社会进步的多棱镜。她的两次捐献,折射出中国医疗公益体系的完善;她的驻村实践,印证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她的志愿服务,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正如她在颁奖盛典上所说:“我只是万千志愿者中的一滴水,但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当越来越多的“吕明玉”涌现,当“热血不冷”的精神成为时代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性光辉。这种光辉,既是对郑钦文奥运夺金的精神呼应,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每个平凡的坚守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份无私的奉献都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主题作文】
【模拟真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吕明玉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以“跨越生死”的勇气延续陌生人的生命;她驻守薄弱村三年,用“走向富裕”的实干改变乡村面貌。从拯救个体生命的“小爱”,到振兴一方水土的“大爱”,她的行动勾勒出“善”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延伸轨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微光照一隅,大爱暖四方
《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古老的哲思,在吕明玉身上化作了生动的实践——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延续陌生人的生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私人善意;驻守薄弱村三年带领乡亲致富,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公共担当。她的行动如同一道光,从照亮个体生命的微光,渐次扩展为温暖一方水土的暖阳,让我们看见:善从来不是静止的孤岛,而是流动的江河,从私人领域奔涌至公共空间,终成滋养社会的浩瀚江海。
私人之善是文明的星火,于细微处点亮人性的光。吕明玉第一次躺在捐献床上时,她或许没想过“善”的分量,只是单纯想让素未谋面的患者多一分生的希望。这种不图回报的私人善意,恰如德兰修女在加尔各答贫民窟弯腰拾起濒死者的举动,如汪勇在疫情期间自发接送医护人员的奔波,如郭明义二十余年坚持献血的执着。它们是“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朴素实践,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生动注脚。就像春风拂过原野,最初只是一缕轻柔的气息,却能让千万花种破土而出。这些散落人间的私人善意,看似微弱,却在无形中织就了社会最坚韧的道德网络——当有人为迷路老人引路,为雨中行人撑伞,为困境者递上温暖,文明的星火便在这些瞬间代代相传。
公共之善是善意的燎原,于广阔处滋养社会的根。吕明玉驻村三年间,修水渠、办合作社、引项目,她的善从拯救个体生命,扩展为让整个村庄“走向富裕”的系统工程。这种公共担当,让我想起黄大发在绝壁上凿出天渠,让干涸土地长出庄稼;想起张桂梅在大山里创办女高,让上千名女孩走出贫困;想起焦裕禄在兰考种泡桐,让盐碱地变成绿洲。他们的善不再是个体间的温情互动,而是对公共福祉的深沉关怀,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实现着善的价值。当下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无数青年干部像吕明玉一样扎根基层,他们修的每一条路、建的每一所学校、引的每一个产业,都是公共之善的具象化——这些善举或许不会被个体时刻铭记,却在悄然改变着一方水土的命运,让“共同富裕”的理想照进现实。
私人之善与公共之善原是同根的藤,在滋养中彼此成就。吕明玉的两次捐献与三年驻村,看似是不同领域的善举,实则有着精神的延续性——对生命的敬畏催生了拯救个体的勇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驱动着振兴乡村的担当。这种延续性在历史长河中从未断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源于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个体理想;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公共实践,植根于他“爱满天下”的私人信念;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中献出生命,其初心正是“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赤子之心。私人之善如同一颗种子,当它在公共土壤中扎根生长,便能长成庇荫众人的大树;而公共之善的浩瀚,又会反哺私人之善的生长——当乡村因吕明玉的努力而变美,村民脸上的笑容便会成为滋养她善意的雨露,让善的循环生生不息。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的智慧恰是吕明玉善举的写照。善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流动的风景:它可以是病床前挽救生命的温柔,也可以是田埂上带领致富的坚定;可以是陌生人之间的举手之劳,也可以是为公共福祉的长久耕耘。吕明玉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善的使者——从照亮身边的一隅微光开始,慢慢积蓄成温暖四方的大爱,终让整个社会在善意的循环中,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私人之善如星点,公共之善若银河,点点星光汇聚,便成照亮人类前行的璀璨苍穹。
【点评】
这篇文章以“微光照一隅,大爱暖四方”为核心,深刻阐释善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延伸逻辑,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
开篇引《礼记》名句破题,将吕明玉的事迹与传统仁爱思想相勾连,起笔便显厚重。论证层层递进:先以德兰修女、汪勇等案例,揭示私人之善如“星火”般的温暖力量;再借黄大发、张桂梅等典范,阐释公共之善似“燎原”般的深远影响;最终以范仲淹、黄文秀等事例,阐明两种善意同根共生的辩证关系,逻辑缜密。
语言上,对句标题凝练传神,“私人之善是文明的星火……公共之善是善意的燎原”等对称句富有张力,排比句如“想起黄大发……想起张桂梅……想起焦裕禄……”增强气势。引用《孟子》《道德经》等典籍,自然融入论述,既添文化底蕴,又强化说服力。
论据兼顾古今中外与当下热点,从个体善举到公共实践,从历史人物到当代楷模,让“善的延伸”具象可感。全文于温情叙事中传递“小善聚大爱”的价值,启发性与感染力兼具,为理解善意的社会意义提供了深刻视角。
【模拟真题】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吕明玉的公益之路,既有“热血捐献”的瞬间壮举,让260人受感召加入捐献队伍;也有“六年助老”的日常坚守,为46家敬老院提供600余次服务。从“一时的感动”到“长久的行动”,从“个人的善”到“群体的暖”,她的实践揭示了公益精神如何从火花燃成火炬。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星火聚成炬,善举汇成河
《周易》有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关于善行积累的哲思,在吕明玉的公益之路上得到了生动诠释——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时感动”的星火,六年助老服务是“长久行动”的柴薪;个人的热血之举感召260人加入,日常的点滴坚守温暖46家敬老院。她的实践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公益精神的成长轨迹:从个体瞬间的闪光,到群体持久的燃烧,从涓滴之善的汇聚,到江河奔涌的壮阔,最终让善意的火炬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瞬间的感动是星火,能点燃人心深处的善意。吕明玉躺在捐献床上的那一刻,或许未曾想到,这“跨越生死”的勇气会像一粒火种,引燃260人加入捐献队伍。这种“一念之善”的力量,恰如雷锋在日记中写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如特蕾莎修女在贫民窟弯腰抱起濒死者的刹那,如汪勇在疫情初期毅然接送医护人员的决定。它们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本能流露,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朴素实践。就像暗夜中划亮的火柴,虽然短暂,却能让更多人看见彼此眼中的光。当年汶川地震中,一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唤醒无数人的捐款捐物;郑州暴雨时,普通人自发驾船救人的身影,让“守望相助”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这些瞬间的感动,看似偶然,实则是人性中善的基因被激活的必然,它们是公益精神最原始的火种。
持久的坚守是柴薪,能让善的火焰越烧越旺。吕明玉六年里为46家敬老院提供600余次服务,这份“细水长流”的坚持,比瞬间的壮举更见功夫。正如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公益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日复一日的践行。张桂梅在大山里坚守四十年,用布满膏药的手托起两千多名女孩的梦想,她的善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让学生们走出大山”的执念;王顺友在马班邮路上走了二十多年,用脚步丈量中国邮政的边疆版图,他的善不是偶然为之,而是“邮件不能丢”的承诺;当代愚公黄大发花三十年在绝壁上凿出天渠,让清水流过干涸的土地,他的善不是一时热血,而是“让村民喝上自来水”的誓言。这些坚守告诉我们:瞬间的感动若不化为长久的行动,终将如烟火般消散;唯有以恒心为柴,方能让善的火焰抵御岁月的风雨,在时光中愈发炽热。
个体的善举是涓滴,终将汇聚成群体的洪流。吕明玉的故事最动人之处,在于她不仅自己行善,更带动了一群人同行。这种“从一到众”的扩散,恰如孔子所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榜样的力量能让善意突破个体的边界,形成温暖的群体效应。“光盘行动”从少数人的倡议,到成为全民共识,靠的是每个人的践行与传递;“免费午餐”从一个人的想法,到惠及千万学童,凭的是无数人的参与和支持;红十字会从战地救护的雏形,到全球救援的网络,赖的是跨越国界的善意联结。从吕明玉感召260人加入捐献队伍,到疫情期间志愿者群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奔赴,再到乡村振兴中返乡青年“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我们看到:善从来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可以传染的温暖,是能够复制的力量,是终将燎原的星火。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公益精神的成长轨迹也是相似的:它始于某个瞬间的感动,成于长久的坚守,旺于群体的同行。吕明玉的公益之路,不过是这一轨迹的缩影。当我们为她的善举动容时,更应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是那粒星火,每次善举都可以是那份坚守,每个身影都可以是那股洪流。正如荀子所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无数瞬间的感动化为长久的行动,当无数个体的善举汇成群体的温暖,公益精神的火炬便会永远燃烧,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路。这或许就是吕明玉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善意从不会孤军奋战,它总会在传递中壮大,在坚守中永恒。
【点评】
这篇文章以“星火聚成炬,善举汇成河”为核心,精准诠释公益精神从个体瞬间感动到群体长久行动的生长逻辑,兼具思想深度与感染力。
开篇引《周易》名句破题,将吕明玉的公益实践与传统哲思相勾连,起笔便显厚重。论证层层递进:先以雷锋、特蕾莎修女等案例,揭示瞬间感动如“星火”般点燃善意的力量;再借张桂梅、黄大发等典范,阐释持久坚守似“柴薪”般延续善举的意义;最终以“光盘行动”、疫情志愿者等当下热点,阐明个体善举汇聚成群体暖流的效应,逻辑缜密。
语言上,对句标题凝练传神,“瞬间的感动是星火……持久的坚守是柴薪……”等对称句富有张力,排比句如“张桂梅在大山里坚守四十年……王顺友在马班邮路上走了二十多年……黄大发花三十年在绝壁上凿出天渠……”增强气势。引用《老子》《论语》等典籍及托尔斯泰、荀子名言,自然融入论述,既添文化底蕴,又强化说服力。
全文将公益精神的成长轨迹具象化,从“一时”到“长久”、从“个人”到“群体”的辩证中,让“善意可传递、坚守成力量”的认知深入人心,启发性与共情力兼具。
【模拟真题】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吕明玉帮扶孙家西山村时,既用“清理河沟、安装路灯”的务实举措改善村容,也以“花饽饽产业、四点半课堂”的创新思维激活内生动力。她的乡村振兴实践中,“解决眼前困”与“铺就长远路”始终相辅相成。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务实解近忧,创新谋远虑
《论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吕明玉帮扶孙家西山村时,清理河沟、安装路灯是“利其器”的务实,花饽饽产业、四点半课堂是“善其事”的远谋。两者看似分属当下与未来,实则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托举乡村振兴的愿景——没有眼前的脚踏实地,长远规划只是空中楼阁;缺少长远的擘画蓝图,眼前举措不过权宜之计。
解决眼前困,是夯实根基的“筑基石”。吕明玉清理河沟,让污水横流变清水潺潺;安装路灯,使漆黑夜晚成光明坦途。这些看似琐碎的举措,恰是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正如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长远发展都离不开眼前问题的解决。焦裕禄在兰考种下的泡桐,既是治沙的良方,也是后来板材产业的根基;沈浩在小岗村修通的公路,既是出行的便道,也是招商引资的通道;脱贫攻坚中,无数干部为贫困户修缮房屋、添置家电,看似解决的是当下温饱,实则筑牢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这些实践都在证明:眼前的“小事”,恰是长远发展的“大事”,唯有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实惠,才能凝聚起改变的共识与力量。
铺就长远路,是激活动能的“发动机”。花饽饽产业让手艺变收益,四点半课堂为未来育人才,吕明玉的创新之举,跳出了“头痛医头”的局限,着眼于乡村的内生动力。范仲淹曾言“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份忧思正是对长远发展的考量。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粮食短缺,更构建了“禾下乘凉梦”的长远图景;浙江“千万工程”从整治村庄环境起步,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让绿水青山成为“摇钱树”;当下乡村振兴中的电商助农,既解了农产品滞销的燃眉之急,更通过品牌打造、直播带货,为农民铺就了持续增收的“数字路”。这些案例都在诉说:长远规划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基础上,为乡村植入自我造血的基因,让发展的火种得以燎原。
眼前与长远的辩证,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吕明玉安装路灯时,或许已在构思如何借光亮汇聚村民,共商产业发展;培育花饽饽产业时,必然也兼顾着解决当下村民就业的需求。这种平衡,在古今治理中一脉相承:商鞅变法,既废井田、重农桑解秦国眼前贫弱,又立军功、建县制为一统天下奠基;苏轼治理西湖,用淤泥筑苏堤解决水患,又种菱角收租金维系堤坝修缮,一举兼顾当下与长远;当代科技特派员下乡,既手把手教农民种果树、搞养殖(解近忧),又指导建立合作社、申请专利(谋远虑)。他们都深谙:眼前的务实若缺少长远眼光,易陷入“重复劳动”的循环;长远的规划若脱离当下土壤,终成“纸上谈兵”的泡影。
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既需要铺路石般的务实,也需要指南针般的远见。吕明玉的实践告诉我们:清理河沟时想着如何让流水滋养产业,安装路灯时念着如何让灯光照亮未来,便是最好的发展之道。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步眼前的坚实,都是迈向长远的基石;而每一份长远的擘画,都该扎根于眼前的土壤。如此,乡村的振兴方能行稳致远,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持久的生机。
【点评】
这篇文章以“务实解近忧,创新谋远虑”为核心,深刻阐释乡村振兴中“眼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立意精准且论证透彻。
开篇引《论语》名句破题,将吕明玉的实践与传统智慧相勾连,起笔简洁有力。论证逻辑清晰:先以焦裕禄、沈浩等案例,阐明解决眼前问题是长远发展的根基,如“筑基石”般夯实基础;再借袁隆平、“千万工程”等事例,论述长远规划是内生动力的引擎,似“发动机”般激活潜能;最终以商鞅变法、苏轼治西湖等古今治理智慧,揭示两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语言上,对句标题凝练传神,“解决眼前困,是夯实根基的‘筑基石’;铺就长远路,是激活动能的‘发动机’”等对称句富有张力,焦裕禄、沈浩、脱贫攻坚干部的排比案例增强气势。引用《论语》《道德经》及范仲淹名言,自然融入论述,既添文化底蕴,又强化说服力。
论据兼顾古今与当下热点,从兰考治沙到电商助农,从历史变法到乡村实践,让“务实与远谋共生”的观点立体可感。全文在辩证思考中传递乡村振兴的实践智慧,启发性与感染力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