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质守护杨燕琴
【事迹】湖南娄底水质监测员杨燕琴23年深耕水样检测岗位,2022年为配合水厂技改,连续一个多月深夜加班获取精准数据。面对“检测工作枯燥重复”的议论,她始终以“数据差毫厘则健康谬千里”的标准锚定行动,2025年10月获评省国资系统“湖南省最美职工”,用精准数据守护千家万户饮水安全。
【写作方向】
职业精神、岗位价值、个人成长、社会责任
【写作示范】
无数个深夜的孤寂与数据校准的压力,没有磨蚀杨燕琴追精的初心。当同事劝她“差不多就行不必较真”时,她始终以“守护群众健康”的承诺校准操作,把重复检测的枯燥转化为攻克精度的动力。杨燕琴证明,心中有清晰的专业坐标,便不会在浮躁中偏离航向。
2.残奥冠军马英虎
【事迹】在2025年9月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跆拳道赛场,失去双臂的东乡族青年马英虎以绝对优势摘得跆拳道男子K44级58公斤级金牌。他6岁因意外致残,却凭借惊人毅力从田径转型跆拳道,通过反复练习用身体重心控制平衡,最终在赛场上以“无影腿”战胜健全选手。如今他攻读社会工作学位,同时担任社区专干,用行动诠释“残缺的身体也能绽放完整的生命”。
【写作方向】
生命韧性:困境中如何重构自我价值。
跨界突破:从田径到跆拳道的转型,体现“破局者”思维。
榜样力量:作为少数民族残障人士,他的成功具有双重示范意义。
【写作示范】
马英虎的人生轨迹印证了尼采的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当命运夺去他的双臂,他却用双腿书写传奇——在跆拳道赛场上,他的每一次腾挪都是对身体局限的解构;在社区工作中,他的每一次帮扶都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构。这种从“被同情者”到“赋能者”的蜕变,展现了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
3.免疫学家张泽民(北京大学)
【事迹】2025年8月,张泽民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首次绘制出肝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动态图谱。他们发现 CD8+T 细胞的“耗竭前体状态”是免疫治疗耐药的关键机制,并据此开发出新型联合疗法,使晚期肝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提升至47%。这一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肝癌治疗范式的重大革新”。
【写作方向】
科研攻坚:基础研究如何转化为临床突破。
交叉学科:单细胞测序技术与免疫学的融合应用。
医者仁心:科学家的临床责任感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写作示范】
在肝癌治疗的“死亡之海”中,张泽民团队用数据铺就生命通道。他们通过单细胞测序解析免疫细胞的“摩斯密码”,不仅揭示了肿瘤逃逸的隐秘路径,更找到了重启免疫系统的“金钥匙”。这种将实验室发现直接转化为患者福祉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科学突破,永远始于对生命的敬畏,终于对疾苦的疗愈。
4.航天工程师陈中瑞(神舟二十号乘组)
【事迹】作为神舟二十号飞行乘组的航天飞行工程师,陈中瑞在2025年10月执行任务期间,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舱外机械臂协同维修试验。他在失重环境下精准操作机械臂,修复了空间站舱外散热系统的故障,保障了后续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此次任务中,他还参与了新型太空种植舱的搭建,为长期太空驻留积累了关键数据。
【写作方向】
科技创新:航天技术如何推动人类认知边界。
团队协作:太空任务中多学科团队的协同配合。
青年担当:新一代航天人的使命与突破。
【写作示范】
陈中瑞的太空漫步,是中国航天人“向星辰大海进军”的生动注脚。当他操控机械臂在舱外完成毫米级修复时,展现的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在他身上,我们看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双重特质——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怀,更有脚踏实地的攻坚精神。
5.环保卫士杨金海(南京江豚巡护员)
【事迹】2025年10月,这位曾以打渔为生的长江渔民,凭借12年的江豚观测记录,协助科研团队绘制出首份南京段江豚生活地图。他带领巡护队累计救助受伤江豚17头,推动建立3个江豚保护观测站。其“渔民变护豚人”的故事被写入《长江生态修复蓝皮书》,成为“共抓大保护”的典型案例。
【写作方向】
生态转型:传统产业从业者如何参与环境保护。
基层力量:普通人在生态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生命平等: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之道。
【写作示范】
杨金海的望远镜里,倒映着长江生态复苏的希望之光。从“一网千斤”的渔民到“守护精灵”的巡护员,他的身份转变见证着长江从“开发”到“保护”的历史性转折。他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江豚的栖息地,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新路径——当我们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方能真正守护好共同的家园。
6.乡村振兴带头人吴长青(山东泰安北上高村支书)
【事迹】这位退伍军人出身的村支书,用20年时间将负债270万元的“三乱村”打造成集体资产超10亿元的“省级文明村”。他首创“三不铁律”(干部亲属不插手工程、不干预租赁、不违建),推动旧村改造建成 3000 套回迁房;引入宝盛酒店等企业,带动 136 名村民就业。2025 年 10 月,其“党建引领 + 产业富民”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写作方向】
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产业融合:传统农村如何实现多元化发展。
军人本色:退伍军人的使命担当与乡村情怀。
【写作示范】
吴长青在铁皮板房坚守的12年,是一部乡村振兴的“奋斗史诗”。他以军人的铁血纪律重塑村风,用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激活产业,让曾经破败的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培育内生动力,让每一个村民都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7.AI 伦理专家薛澜(清华大学)
【事迹】2025年9月,薛澜作为核心发起人之一,联合姚期智、Geoffrey Hinton 等 200 余位国际顶尖学者签署《全球人工智能红线呼吁》,主张禁止 AI 用于生物武器研发、深度伪造政治操控等领域。其团队主导的《中国人工智能治理白皮书》被纳入联合国 AI 治理框架参考文件,推动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
【写作方向】
科技伦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人类安全。
全球治理:中国在 AI 治理中的责任与贡献。
知识分子担当:学者在技术革命中的公共角色。
【写作示范】
当 AI 在算法竞赛中狂飙突进,薛澜成为那个“踩刹车”的智者。他发起的“红线呼吁”,不是对技术的否定,而是对人性的坚守——在算力决定话语权的时代,我们需要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类的共同价值。这种“悬崖勒马”的智慧,彰显了中国学者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意识与大国担当。
8.医疗创新者周岩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事迹】2025 年10月,周岩冰团队在《柳叶刀·肿瘤学》发表研究,其首创的“腹腔镜联合免疫治疗”方案使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68%。他们研发的AI手术导航系统突破欧美技术垄断,已在全国100余家医院应用,累计完成精准手术超2万例。该成果被国际胃癌协会列为“全球推荐治疗方案”。
【写作方向】
医疗突破:技术创新如何改写疾病治疗史。
医工融合:人工智能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医者仁心: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的辩证关系。
【写作示范】
周岩冰的手术刀,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探索生命奥秘的钥匙。他将AI技术融入传统外科,实现了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学”的跨越。在他身上,我们看到新时代医生的双重使命——既要手持柳叶刀解除病痛,更要怀揣科研梦推动医学进步。
9.残奥冠军黄文娟(乒乓球运动员)
【事迹】2025 年10月,这位肢体残疾的四川姑娘在残奥乒乓球亚锦赛中,以3-1击败日本选手,夺得女子单打8级冠军。她6岁因车祸致残,却凭借惊人毅力从轮椅篮球转型乒乓球,通过反复练习“无臂发球”技术,最终在国际赛场实现突破。此次夺冠使她成为洛杉矶残奥会中国队重点培养对象。
【写作方向】
生命韧性:困境中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跨界突破:运动员的转型与再出发。
榜样力量:残障人士如何激励社会。
【写作示范】
黄文娟的每一次挥拍,都是对命运不公的有力回击。当她用肩膀控制球拍完成“无臂发球”时,展现的不仅是高超球技,更是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残疾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灵——只要心中有梦,就能在逆境中绽放光芒。
10.公益先锋许胜宝(安徽池州宝妈)
【事迹】2025年10月,这位普通母亲发起“亲子护河行动”,带领500余组家庭清理长江支流岸线垃圾20余吨。她创建的“河小青”志愿服务队,通过“垃圾换积分”模式激发社区参与,推动当地建立长效生态保护机制。其事迹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典型案例”。
【写作方向】
公民力量:普通人如何推动生态保护。
家庭教育:环保意识的代际传递。
社区治理:基层自治与生态振兴的结合。
【写作示范】
许胜宝的“亲子护河”,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态保卫战。她用行动告诉孩子:保护环境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家庭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长江岸线重现碧波荡漾。这种“星星之火”的力量,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