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5位丰功伟绩的爱国人物素材,写家国情怀等主题用得上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5位丰功伟绩的爱国人物素材,写家国情怀等主题用得上

微信扫码分享

01 国学大师梁漱溟

1.“弘扬重光之任”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社会兴起学习西方文化的风潮。梁漱溟却认定,东方文化受到压迫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会走向世界。因此他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孔孟之学,现在晦涩不明,而弘扬重光之任,除我外,当世亦无人能做。”本着对儒家文化的“新认识”“新设想”,他全身心地投入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众人嘲笑他的失败迂腐,但在他看来,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精神:真诚。

「适用主题」文化自信、坚持己见不盲从、将信念付诸实践等。

运用示例:

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落地开花,以传统思想为根基的中国外交政策受到国际称赞,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频繁取经……现代中国人以五千年从未断绝的传统文化而自豪时,正印证了梁漱溟先生几十年前的预言:中国文化会实现中国的富强,更会走向世界。在中国疲病落后,传统文化被批判的整体社会氛围下,梁漱溟先生尚能坚持文化自信。大国盛世的我们又怎能妄自菲薄,轻贬千年历史沉淀下的智慧呢?

2.“匹夫不可夺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前往延安。他和毛泽东相谈甚欢。但二人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道路产生了分歧。1953年,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唱工业化路线反调,为农民立言。毛泽东和梁漱溟之间矛盾不断,终致决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抄家批斗的梁漱溟仍坚持“不批孔”,引起更大规模的批判。半年的批判告一段落,旁人问他的感想,他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铮铮铁骨令人钦佩。

「适用主题」坚守志向、保持初心等。

运用示例:

梁漱溟先生一生的奋斗,失败多过成功。他所承受的痛苦多是来自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内心所向,行为之动,语为之发,全然不顾权威与压迫。世人视他为迂腐之人,我却赞他是性情中人,不失精神的高贵。社会中有千千万万个随波逐流的庸人,无数冠冕堂皇的美言,但只有敢于直抒己见的勇者,捍卫真实的诤言才是鞭策社会进步的力量。

3.“我是一个实践者”

梁漱溟早年笃信佛教,在接触了中国儒学之后,他便放弃了崇信“厌离”的佛教,而以中国儒家“郑重”的入世原则作为一生的行为准则。从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入世原则出发,他放弃象牙塔的教书生活,投身中国的乡村建设活动十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又辗转于国共两党间,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辛劳。抗战结束后,他致力于调停国共两党,为国内和平统一而奔忙。1987年,梁漱溟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时评价自己:“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适用主题」社会责任感、实干精神、知行合一等。

运用示例:

我们被社会伤害,可以痛斥社会的不公,却不能忘记,作恶之人并非没有我们的默许,而改变世界需要从自身做起。正如梁漱溟先生也曾对世界失望透顶,想以自杀拒绝现实的黑暗。但他最终选择了积极入世,寻求对社会的贡献,在山河破碎的岁月中,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屡败屡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对黑暗的有力反击。

 

02 地理学家竺可桢

1.立志报国,不慕名利

1918年,竺可桢取得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誓要将所学贡献于祖国的发展。但与美国高校完备的实验设施不同,历经战火而满目疮痍的中国,甚至没有一个自主拥有、设备齐全的气象观测站。于是,归国后的竺可桢考虑到现实情况,几次拒绝任职高位。他不在乎功名利禄,只想去到祖国最需要,自己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后来,他先后从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线教学,之后又参与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主持浙江大学的工作。在教学之余,他还编写了许多深入浅出、新颖有趣的讲义,便于学生理解,足可见其对工作的热忱。

「适用主题」爱国奉献、淡泊明志等。

运用示例:

爱国,是将小我奉献于大我之中。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竺可桢便是这样一个淡泊小我,一心奉献的人。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竺可桢,在学成后坚持要回国建设自己的祖国,并且不要高官厚禄,义无反顾地投身教学一线,把地理学、气象学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学生,为祖国科技建设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2.崇论闳议,远见卓识

竺可桢是一位十分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思考问题时,会比一般人想得更加长远、周全些。通过几个例子,我们便可见一斑:一是古籍保护意识。在抗战的烽烟中,气氛紧张,人人自危,竺可桢却挂念着祖国古籍资源的保护,担心存于浙江文澜阁的《四库全书》被毁,便亲自致电教育部,建议文献内迁。后来,这些文献安全迁至贵阳。竺可桢的远见,让祖国保留了大量的知识财富。

二是竺可桢先生还较早提出了类似“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远远走在我们的意识之前。在竺可桢的日记中,我们时常看到他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忧虑。另外,在1936年,竺可桢便记载道:“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那时还没有“雾霾”这种说法,但先生早已发现了空气的污染问题。

「适用主题」目光长远、预见问题等。

运用示例:

长远的眼光得益于智慧,是一种难得的预见性能力。王羲之幼时不慎在里屋听到王敦密谋造反,料想自己必遭忌惮,于是将唾液涂在脸上装睡,躲过不测。王羲之是有预见的,如果他没有预见人心欲望的残忍、权力王权的危害,也许这位书法大家还没升起便已陨落。同样的,正是由于扎实的学识以及敏锐的洞察能力,竺可桢在20世纪20年代便发现了人口激增问题,在30年代便发现了空气被“微尘”污染的问题,为我国气象与环境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坚持不懈,求真求是

其坚持不懈的精神,首先体现在与胡适打赌这件趣事中。由于自小学习刻苦,竺可桢身体瘦弱,很爱生病,于是,性格爽朗的胡适便与他开玩笑,说竺可桢活不过20岁。竺可桢心中一惊,但从此立下了坚持锻炼身体的誓言,不曾一日荒废。多年后,22岁的竺可桢与胡适再次见面,回忆往昔趣事再次打赌,赌题是竺可桢能否活过60岁。最后,竺可桢先生享年84岁。

其次,以“一丝不苟”作为座右铭的竺可桢先生,对研究工作的坚持与严谨,也是令人敬佩的。他曾提出,科学研究是严谨的工作,万不可只用推测的方法去估计,必须实地考察。于是,年复一年,竺可桢在全国各地观测并记录着各种植物生长状况、各种气候现象。至70岁时仍坚持去田野调查,每天亲力亲为,查看设备数据。

「适用主题」坚持精神、一丝不苟等。

运用示例: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讲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可贵性,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情都只能半途而废。气象学家竺可桢,从小因体弱坚持锻炼身体,打拳、早睡早起,坚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后来人生中的种种磨砺都没能让他倒下。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更是坚持求真求是的实证精神,直至临终前,还在继续着精确数据的整理工作。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就了竺可桢先生的榜样人生,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践行的可贵品质。

 

闪闪发光的爱国人物合集:“两弹一星”元勋们!从硝烟四起到山河无恙,从强敌欺凌到岁月静好,祖国这条成功光明的自强之路背后,尽是英雄们燃烧自我的身影。如今英雄虽迟暮远去,但精神会永久留存。

「适用主题」爱国、家国情怀、时代创新、奉献精神、中国梦等。

 

 

03 程开甲——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

荣誉成就:

内耗理论、双带理论、抗辐射加固、核试验、“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事迹回放:

1918年的夏天,程开甲降生于江苏吴江的一个富商之家,因是独子,被家庭赋予众望。“开”即应开转之意,“甲”则取“第一名”之吉,祖父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但少年时期的他却叛逆不羁,不仅留级三年,还离家出走至上海。在被家人找回并痛打一顿后,程开甲幡然醒悟,自此发愤图强,考入浙江大学。

大学四年,程开甲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而随校四处迁移,在颠沛流离中他的衣物、书籍甚至化为灰烬。然而,即使现实环境如此恶劣动荡,程开甲仍能苦学不辍。

弥漫的硝烟没有遮蔽他敏锐的眼眸,他看出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渴望科学救国。1946年,他远赴重洋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玻恩教授,并最终取得博士学位。但程开甲放弃了英国的优厚待遇,听凭胸中爱国热情的指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了一名物理学教授。当他走下讲台,变身为“核司令”主持核试验时,他开始书写生命中最灿烂的一章。

驻扎罗布泊22年,严酷的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为了取得技术突破,他茶饭不思,沉迷运算推演,大有“不把问题理清楚不罢休”之势;程开甲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原子弹爆心做考察,只为珍贵的第一手数据。

程开甲曾饱含深情地说道:“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隐姓埋名 40 年,甘心付出,为祖国造就了坚实有力的国防盾牌,赤诚一生,奉献永远。

 

04 朱光亚——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荣誉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事迹回放:

朱光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负责人,始终奋斗在“两弹一星”这一伟大工程的最前沿。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与核的交情长达半个世纪,他先后参与领导和组织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次空投原子弹和“两弹”结合试验任务,推动祖国核事业飞速发展。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突出贡献。朱光亚代表了一个跌宕起伏、终迎光明的时代,他以“科技众帅之帅”的身份参与了中国核武器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发展全过程,见证了新中国国防力量的成长史,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人物。

在《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发出“回去吧!”的高声呐喊后,朱光亚毅然决然地选择在戈壁滩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他拒绝了美国的资金支持选择回国,以满腔热血号召海外同学同他一样回国建设。

从受命于建立核武器研究所开始,朱光亚一直竭尽全力,把全部智慧投入到这项对中华民族来说至关重要的工程中。他牢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在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4年12月,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朱光亚星”,它将传递朱老的一片热忱,在苍穹中永远地闪耀下去。

 

05 王大珩——科学巨匠,国家名片

荣誉成就:

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事迹回放:

作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大珩是名副其实的“追光者”。从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到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王大珩带领团队制造了众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建立了研究设计、加工制造、试验运行一体的科学体系,有效填补了新中国光学领域的空白。

王大珩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的光学事业,他同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和生活条件而回国发展,终其一生都在认认真真研究、勤勤恳恳工作。

他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曾全程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的所有光学研究任务,在为我国研制靶场观测设备、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等方面均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负更多的责任,尽更多的义务。”

王大珩用一句最朴实的话语证明了他自己最赤忧的丹心,胸怀祖国和人民,情系科技与进步。他是科学巨匠,为中国的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空间光学、激光科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更是国家名片,向世界彰显了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运用示例:

人们常追问:“生命如何才能永垂不朽?”其实,当一代青年不惧艰险挑战,不吝青春血泪,奋战于历史洪流,生命即如时代星光莹莹不灭。(总起句点明分论点)

新中国初建成,多年的炮火苦难依稀在目,海外封锁形势严峻,迎着时代的挑战,一个个英杰志士,奋勇当先,只为报国强国。

为筑国防,不渝矢志,程开甲院士坚守罗布泊数十载,深入荒漠腹地,即使面临爆破危险,都不曾稍有畏葸,隐姓埋名,甘心奉献,终于筑成国防盾牌;爱国热血在胸中燃炽,朱光亚号召青年英才报效祖国,作为“科技众帅之帅”,他见证核武器的从无到有,亲历从第一颗原子弹的蘑菇云横空出世,到千万人瞩目中氢弹的成功爆破,用自己一生最激烈雄壮的力量活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同许多爱国留学生一样,“追光者”王大珩立志用毕生的专业学识来推动祖国发展。在光学领域,他深耕钻研、呕心沥血,每一个日夜的苦想冥思都为“两弹一星”的圆满成功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列举铺陈,演绎叙写)

爱因斯坦曾言:“人生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这些科学元勋们克服万难,殷勤付出,隐姓埋名,不慕荣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祖国独立自强的一片天。直至人生最后一刻,他们依然发光发热,激励后辈,特向世界证明,“两弹一星”精神永恒不灭。(再次总结,升华提高)

阅读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