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贵在说理,议论能力的高下主要体现在阐述能力上。所谓阐述能力,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能力。初学写作的同学,写议论文往往重视论据的叙述,而忽视道理的阐释放,这样的议论文很难有说服力。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恰恰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严密性了。
要增强议论文的阐释性,关键是要写好议论文的主体段落。所谓标准议论段,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议论段,它依次包含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等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放在段首,紧扣总论,准确鲜明;阐释句,紧跟观点句,阐述并丰富观点句,力求清晰简洁易懂;材料句,紧接阐释句,举事实论证,叙述讲究简明扼要,选材角度准确;分析句:结合材料,就事论理,对事实进行剖析;结论句,归纳结论,回应段首观点句,由个别到一般。
标准议论段有常式和变式等多种情况,下面结合实例几种范式。
范式一:常规式
常规式标准议论段是标准议论段最基本的写法,段落依次由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等五种不同功能的句子组成,一个议论段其实就是一篇微型议论文。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例段:
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铸就未来。【观点句】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才喷涌,唯有阅历丰富,视野广阔之人可以登临绝顶,一览众山。【阐释句】据报道,亚洲80%富豪为铸就子女未来之路,计划将他们送到国外接受教育,为子女开阔视野,而眼界更开阔的后代也有助于家族事业的发展。【材料句】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富豪子女们游学海外,视野辽阔自然心地宽广,目之所及自推身之所趋,视野决定了他们思索的宽度,更掌控着人生和家族的未来。【分析句】管中窥豹只能禁锢自己,九天揽月方能一览无遗,视野铸就未来!【结论句】
不难看出,这个议论段共五句话,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其实就是分论点;第二句话是对分论点的解释,揭示分论点的内涵;第三句话叙述论据材料;第四句话分析材料,促进材料与分论点的融合;第五句话总结全段,回扣分论点,首尾照应。五句话构成一个议论段,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有结论,就是一篇微型议论文。
范式二:增强式
增强式标准议论段是相对常规式标准议论段而言的,常规式标准议论段通常是一则材料+一则分析,而增强式标准议论段则是两则+两则分析,或者更多。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1+分析句1+材料句2+分析句2+结论句
例段: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1】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1】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2】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2】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在这一议论段里,阐释句和结论句之间,两次列举论据材料,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这实际上是在常规式论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层次的事实论证。这样论证就显得更加充分,说理也更加有力。
范式三:铺排式
铺排式标准议论段,其实就是利用铺排的手段叙述事例,组织论据,这是许多有经验的考生常用的方法。它不同于常规式只用一则材料,而是铺叙多则材料,也不同于增强式,增强式多则材料分开叙述,分开分析,而铺排式是三则或三则以上材料构成排比,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议论。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排比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例段:
左拉说:“世界的存在,就是以爱为养料。”爱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创造奇迹。【观点句】爱祖国,爱父母,爱苍生,因为有爱,平凡的人也迸发扛鼎之力。【阐述句】44岁苏以彬为了女儿关掉餐馆,与女儿备考大学,成为学霸的同时也修复了父女关系;韦慧娟背瘫痪儿子上学13年,孩子成绩优异,知恩图报;54岁的朱家谷夫妇10年收900万个塑料瓶供儿子出国留学,孩子已学成归来。【排比材料句】正是父母的大爱让孩子们有了飞翔的勇气和前行的力量。也因为这份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充满人情的温暖,让我们在这个冷漠的社会有了更多泪流满面的机会。【分析句】爱改变了你我,改变了世界,有爱就有力量。
在结构上,排比式与常规式没有区别,只是单一的材料变成了符合材料,用一组大致相同的句子来叙述苏以彬、韦慧娟、朱家谷三则材料,这种铺排叙事简洁,内容集中,可以增强了论据的集团效应。
范式四:对比式
对比式标准议论段,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选择材料,叙述论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议论。这种构段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正反对比论证。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例段:
沉稳从难而来。【观点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阐释句】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正面材料句】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分析句】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反面材料句】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分析句】所以,年轻人要勇于面对磨难,临危不惧,居安思危,在磨难中历练沉稳。
文段在阐释句之后,先举几个贤人历磨难而终究成功的经历,再述秦王朝三世而亡的事例,正反对比鲜明,论证指向一目了然。文段每叙述一则材料,随即进行议论分析,其实也可以先叙述正反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范式五:正反式
这里说的正反式标准议论段,是就对材料的分析而言的,不同于论据材料本身的正反对比。这种构段模式,一般在材料句之后先借助因果分析对材料进行正面分析,然后再用假设推导的方法从反面对其进行分析。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正面分析句+反面分析句+结论句
例段:
人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命运。【观点句】命运不是上天设定的一成不变的“囚室”,而是多种现实力量决定的动态的“客栈”,奋斗是改变个人命运的不二法门。【阐释句】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材料句】正因为他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没有因“埋没”而“窒息”,怎样不利的情况下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正面分析句】试想,假如他在“埋没”的岁月里,浑浑噩噩,自甘平庸,或是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又岂能冲破“埋没”,脱颖而出?【反面分析句】。奋斗,让饱经风雨的生命美丽绽放!【结论句】
文段在叙述论据材料之后,用“正因为……”对论据材料作正面分析,再用“试想,假如……”对论据材料进行反面分析,由正而反,正反结合,说理充分,论证有力。
“正因为……;试想,假如……”,这是分析论据的典型句式,初学议论文写作,不妨借来一用。
范式六:融合式
融合是指材料和分析高度融合,难分彼此。有一些事例家喻户晓,用不着专门的叙述,用这样的材料做论据,就可以省去对材料的叙述,而以分析代替叙述,将材料和分析融为一体,以增强议论的重量。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分析融合句+结论句
例段:
学习和成长都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观点句】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阐释句】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材料、分析融合句】所以我们要摈弃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梳理勤学苦练、积少成多的人生态度。【结论句】
这一议论段实际用了三则论据材料,一是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二是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三是陈景润攻克数学难题的故事,因为这几个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作者省去对它们的介绍,直接进入分析,也恰到好处。
范式七:简化式
融合式实际是省略了材料句的标准议论段,除此而外,还可以省略阐释句和结论句。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
例段:
自信,但不能盲目。【观点句】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材料句】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分析句】
这一议论段只有观点、材料和分析三种功能的句子。但无论怎样减省,也不能省去对材料的分析,那样就只有孤零零的事例了。观点+事例,没有分析提轮,以叙代议,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
例8:引言式
以上诸例都是事实论证,其核心是要分析材料。引言论证是以名言为材料的,同样要对其进行分析,没有分析,直接拿来做论据,往往武断。
例如: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可见不可见呢?可见,但能见度不高,因为这一名言“可见”的结论绝不仅仅是“积累”的重要,为什么偏偏见出“积累”呢?
下面请看以这一名言为材料所写的标准议论段:
(一)开端决定终端,入手决定出手。【观点句】《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句】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分析】可见,“始”之重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二)积累是生命的年轮。《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句】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三)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精髓。《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发展而来、累积而成的。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正面分析句】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分析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同样的名言材料,经过不同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不同的论点服务。可见对材料的分析的重要。对于主体段而言,最核心的构件是观点、材料和分析。分论点是主体段的灵魂,没有分论点主体段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散谈。而材料和分析则是构成主体段的血肉,没有材料、只有议论的主体段是空泛的,而缺少分析的主体段,只是材料的简单展示,无法产生无以辩驳的逻辑力量。
上一篇:“两问”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打开议论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