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议论文写作中,有同学以为只要论点一提,几个例子一举,便是一篇议论文。这是议论文写作的误区。议论文要克服简单列举的毛病,就要学会给材料定位。所谓给材料定位,就是要明确每一则材料从哪一个侧面、哪一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让材料一以当十,各施其职,保证论证链条连续而不赘余。具体方法,常见的有如下两种:一是浅层定位法,即对材料进行精细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指明行文思路,比如时间先后,范围大小,区域差异,属性差别,等等;二是深层定位法,即围绕中心论点,结合不同材料提出不同的分论点,一个分论点统帅一则材料,让每则材料直接为每分论点服务,以避免重复用例,增加论证层次。
○病文展示
何必留恋长袍马褂
21世纪的中国,正以巨人般的雄姿告别昨天,迈向未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有人不习惯现代生活,他们感叹:阿福走了,风筝断了,长命锁丢了,八仙桌毁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其实,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
【在批评中提出中心论点,简明扼要】
磕头是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据说,它是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最尊重、最能表达崇拜之情的礼仪。记得慈禧太后要见一个西方传教士,可是传教士只会握手,不肯磕头,这可难坏了老佛爷,到我堂堂中华,见我巍巍太后,不行跪拜之礼,岂有此理?最后多亏太监李莲英给解了围。李莲英告诉老佛爷,外国人没有膝盖骨,不能下跪。于是老佛爷免除了教士的磕头之礼,顺利完成接见任务,又维护了国家尊严,真是皆大欢喜。记得阿Q在判处他死刑的时候,让他站着,而不是跪着,他怎么也不习惯。可见,磕头之于中国人是何等重要的礼仪。可是今天还有几个喜欢磕头呢?
【举砖头的习俗】
从小背古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现在桃符早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春联,难道还要把春联重新换成桃符吗?用春联而不用桃符,并不影响我们做中国人。相反,非要把春联再改回桃符,这要浪费多少木材?再说禁燃鞭炮。现在家家有电视,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看各种文娱节目,不比放鞭炮有意义?它据统计,在未禁放鞭炮的时候,每年春节要死伤许多人。鲁迅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搞迷信。
【举放爆竹的习俗】
满清人入关,强迫汉族男人要像满族男人一样,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清初南方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习惯,却拼死了多少条人命。三百年过后,留辫子已成为汉人的习惯,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到处剪辫子,这一下许多人又不习惯了。阿Q就因为钱秀才留洋剪了辫子而骂他是“里通外国的人”,称他为“假洋鬼子”,可见他对辫子是多么的深情。他明明十分向往革命,但他就是舍不得把辫子剪去。其实,那辫子有什么值得保留的呢?
【举留辫子的习俗】
沉舟侧半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我们不必为被潮流抛弃的枯枝败叶而惋惜。
得失评点:
文章略具议论文的规模,开往迅速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紧紧围绕扣中心论点举例,最后得出结论。主要问题是对引用的材料缺少议论和分析。材料是丰富的,读来有应接不暇之感,但是,增加材料而未增加论证的层次,变换论据而没有变换论证的角度,使论证变成了简单列举,只在同一个思维层面上叠床加屋,无法使议论深入和丰富。
○升格文展(浅层定位)
何必留恋长袍马褂
21世纪的中国,正以巨人般的雄姿告别昨天,迈向未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有人不习惯现代生活,他们感叹:阿福走了,风筝断了,长命锁丢了,八仙桌毁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其实,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
翻开历史看看,一路走过来,我们丢掉了实在不少啊!
【总领论据,层次更为分明】
先从礼仪。磕头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拜寿要磕头,请安要磕头,谢罪要磕头,磕头成了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必不可少的一个“礼物”,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磕头呢?中国封建社会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磕头就是这样一种意识的体现,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充当着封建伦理文化的婢女,它漠视个人的人格尊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为一种陈规陋习,被现代文明的进步与理性浪潮所坚决摒弃与埋葬,是理所当然的。
【磕头——从礼仪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再说用物。鲁迅说中国人发明火药用来制爆竹,搞迷信。其实爆竹不完全是迷信用品,它在先人更多制造喜庆气氛的用物,可是,现在许多城市发布文告,禁止放爆竹。古代人们居住分散,野外较为空旷,放鞭炮既能宣染喜庆气氛,又不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但是今天情况不同了,人口纷纷向城市集中,一个小区里,楼上楼下,住上几百家,一家放鞭炮,几幢楼不安宁。在农村,电线、广播线四通八达,一个爆竹就能引起一场大事故。所以,像燃放鞭炮这样妨碍今人生活的传统,自然不应该去发扬光大的。
【爆竹——从用物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说装束。满族人喜欢留辫子,清人入关后强迫汉族男人按照他们的习俗留辫子,多少汉族人作了拼死的反抗,最终还是乖乖地留起了辫子,由不习惯而习惯,逐渐变成传统。钱秀才因为留洋剪了辫子而被阿Q视为“里通外国”,称他为“假洋鬼子”。辛亥革命爆发了,革命党人到处剪辫子,阿Q明明十分向往革命,但就是舍不得把辫子剪去,而是用盘辫术来对付革命党人。可是,现在莫说汉族男人,就是满族男人,还有谁愿意拖一条长长的“尾巴”招摇过市呢?
【留辫子——从装束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它在不断地生成新内容,又在不断地抛弃旧内容,没有抛弃就没有新生,没有新生就没有历史的前进。长衫马褂曾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脱去长衫马褂,我们更精神!
升格点评
文章还是原来的基本结构,也是原来的材料,但是材料的作用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磕头”讲礼仪,“爆竹”讲用物,“辫子”讲装束,三个材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一以当十,互不重复。文章在具体论述时,分别用“先说礼仪”、“再说用物”、“最后说装束”来领起各段,既指明材料使用的角度,又显示了行文的思路,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升格文展(深层定位)
何必留恋长袍马褂
21世纪的中国,正以巨人般的雄姿告别昨天,迈向未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有人不习惯现代生活,他们感叹:阿福走了,风筝断了,长命锁丢了,八仙桌毁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其实,在奔向未来的途中丢了不合时宜的长袍马褂不必大惊小怪。
首先,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必须丢弃。传统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有精华,有糟粕,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就说磕头吧,这种繁文缛节源起封建社会,它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充当着封建伦理文化的婢女。它漠视个人的人格尊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为一种陈规陋习,它早被现代文明的进步与理性浪潮所坚决摒弃与埋葬。在传统文化中,像磕头跪拜之类的封建糟粕,何必要死抱着不放呢?
【“磕头”——从“封建糟粕必须完全丢弃“的角度使用材料】
其次,传统文化中于今无用的部分必须搁置。 传统文化是祖先根据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实际逐渐建立起来的,许多内容对当时的生活是适合,但是到了今天,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未必也适合今天的生活。 比如放鞭炮,中国早就有之。那时候,人们居住比较分散,野外较为空旷,放鞭炮既能宣染喜庆气氛,又不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也不太容易造成事故。但是今天情况不同了,人口纷纷向城市集中,一个小区里,楼上楼下,住上几百家,几千家,一家放鞭炮,几幢楼不安宁。在农村,电线、广播线四通八达,一个爆竹就能引起一场大事故。所以,像放鞭炮这样妨碍今人生活的传统,自然不应该去发扬光大的。
【放鞭炮”——从“于今无用必须搁置”的角度使用材料】
再次,传统本来就不是一层不变的。 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是满族人的习俗,清人入关强迫汉人按照他们的习俗留辫子,多少汉人作了拼死的反抗,最终还是接受了。三百年过后,留辫子已成为汉人的习惯,当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到处剪辫子的时候,许多人对于没辫子倒显得极不习惯起来。到了今天,不仅汉人,连满人也都不留辫子了。传统是一个生成过程,它从来就不是一层不变的教条。
【剪辫子与留辫子”——从“传统不是一层不变”的角度使用材料】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唐诗宋词,韵味无穷;传统是长衫马褂,酸腐拖沓。吟咏唐诗宋词,我们更高雅;脱去长衫马褂,我们更精神。
升格点评: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在奔向未来的途中丢了不合时宜的长袍马褂不必大惊小怪”,结合材料提出了“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必须完全丢弃”、“传统文化中于今无用的部分必须搁置”和“传统本来就不是一层不变的”这样三个分论点,让它们分别统帅材料“磕头”“放爆竹”和“剪辫子与留辫子”,每一个材料直接为一个分论点服务,各尽其能而不互相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