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与AI交流:我羡慕你的全知全能。
AI回复:我羡慕你能尽情地感受、感觉、感知和感动。
网友留言:如果你还会感动,还会流泪,和AI相比就已经赢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解读】
2024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发展的一年:这一年,AI更加强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嵌入各行各业;这一年,AI更多风险,从人类安全、伦理,蔓延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时间,AI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
2025年1月,国产Deepseek发布R1模型,并迅速登顶国内国际应用商店App下载量排行榜,再次将AI推向新热潮,成为整个寒假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在上学期最后的时文中给学生读过《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寒假回来的第一期时文又给学生读了《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文章《“你会代替人类写作吗?”DeepSeek对此的回答》、郑朝晖老师的《面对deepseek的忧虑》以及曹林老师的《越少写作的人,越容易神化崇拜Deepseek》。我们希望通过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碰撞,帮助同学们深化思考、获得启迪。时文发下去之后确实广受学生欢迎,不少同学阅读之后写了千字以上感想,讲述自己和AI的故事,发表自己对AI的看法。
非常巧合,刚好在接下来的一次阶段性调研测试中,同学们与上面这个AI主题的作文题相遇了。有过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积累,再来完成这个作文题,是不是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呢?
有些同学反馈说,考场上看到题目很兴奋,赶紧把时文中读过的印象深刻的内容一股脑儿写进作文里。殊不知,这反而犯了和某些AI相似的毛病,答非所问、生搬硬套。同学们只抓着作文题中的少数关键词,把它当作一个宽泛的话题作文来随意发挥,把自己的作文变成了时文思路和金句的“跑马场”。
所以,本次作文讲评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对作文题进行精准审题,以及如何灵活化用已有积累。
这个作文题由三句话组成:①有人与AI交流:我羡慕你的全知全能。②AI回复:我羡慕你能尽情地感受、感觉、感知和感动。③网友留言:如果你还会感动,还会流泪,和AI相比就已经赢了。
审题的第一个层面,是抓住最显豁的“AI全知全能”“人能感受、感觉、感知和感动”“还会流泪”这些关键点,对AI与人各自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AI的“全知全能”意味着它拥有无限的信息存储量、强大的运算速度和算力,同时还能做到跨领域的精博兼通,这些是人的肉身有限性所万万不及的。但是,人能够“感受、感觉、感知和感动”“还会流泪”。
这里,可以先对四个“感”以及“流泪”做一点逻辑关系上的思考。“感觉”和“感知”可以分为一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知活动,是人体感觉器官对外部信息的接收,进而将这些信息汇集于人脑进行思考、记忆、联想等,产生“感知”。“感受”和“感动”则可以分为另一组,它们与“感觉”“感知”的信息知识处理不同,它们更偏向人类的情绪、情感、心理体验,“感受”是“感动”的基础,而“流泪”则是“感动”的外化表现形式。因此,综合来看,材料主要强调了人类的两大特点:“感知”和“感动”。此外,这里还有一个词值得注意:“尽情”。“感动”自然是AI所不及,但如果单论“感知”,或许AI也能做到。而“尽情”意味着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的态度,那么,“尽情”的“感知”和“感动”当然是AI无法做到的。
人类的“感知”和“感动”是所有过去的生命经验积淀的结晶,它真实、丰富、细腻、个性、独特;而AI只能通过对人类文字运用习惯的学习,用概率推算词语搭配进行造句表达。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艺术领域,人类的主动感知、感动都是创新、创造的源泉;而AI只能被动地、工具化地由任务驱动而进行推理、计算、拼贴。跨越地域、身份的情感共鸣与互助,让整个人类社会紧密团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而AI是冰冷的、孤立的机器,无法主动产生有温度的连接。感知、感动让人类获得自由意志,能够为自我的生命存在赋予意义,追寻人之为人的本质;而AI只是在电信号操控下对无限的“1”和“0”进行排列组合而不自知的机器。
在写这个部分时,我们引导学生模仿《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文章《“你会代替人类写作吗?”DeepSeek对此的回答》,借助“AI可以……,却不能如人类那样……”的若干排比句,结合不同领域的情境事例和具体细节进行阐述,力求做到说服力和感染力兼备。
审题的第二个层面,是抓住材料中人与AI对话的情感态度:“羡慕”。“羡慕”是一种正面肯定的态度,不同于“恐惧”或“担忧”的负面否定的态度。也即,这个作文题并不完全是像很多同学写的那样,在探讨“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的问题,而是通过“羡慕”一词,隐隐透露出当下社会的一种价值观——推崇效率至上、能力优先。因此,“羡慕”一词就成为了这个作文题与当下社会观念的重要连接点,对“羡慕”这一情感态度的挖掘和反思,能使我们的写作更加富有现实的锐度和洞察的深度。
审题的第三个层面,是抓住网友留言的最后一句“和AI相比就已经赢了”。我们可以反思这句话的隐含前提,“赢了”暗示人与AI的关系是互相竞争、比拼输赢。换言之,在作文材料中,人类是将AI树立为自己的“假想敌”,当作了自己的对手,而非助手。在写这个层次时,我们引导学生借用郑朝晖老师《面对deepseek的忧虑》中的一些观点,指出人与AI之间应当是共同发展的关系,人类应当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审视的目光、质疑的能力,能够去驾驭这“全知全能”的工具,能够与AI携手共同叩响真理之门。还可以引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的精彩片段来抒情:“因为你无法计算,所以无可估量;因为你并不完美,反而独一无二——这是我们对人与AI关系的反思,更是对人类价值的再次确认。我们之所以在这颗星球上行走,不是为了成为最快最好的机器,而是要在这浩瀚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确认自己、喜欢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高二年级也有学弟学妹参与了本次写作,其中的佳作毫不逊色于高三。在此,我们以小作者们“互学互评”的方式一并呈上,也望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佳作展与点评
永葆生命之色 65
ChatGPT行云流水的对话交互,Deepseek深度思考的哲思应答,都将“AI”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空前的关注与议论。这场被喻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里,普通人多为AI的“全知全能”惊叹羡艳,更有无数人暗中与其比较高下。
诚然,因算法框架的精密、机器学习的迭代、海量数据的支撑,AI连通互联网的那一刻,似乎化身为“全知全能”之“神”:上通古今人文,中述科学理论,下博热点时事,网罗了人类文明的数字精魄。相比之下,人囿于时空的局域加之个体能力的限度,无法即时、包纳、记忆一切公式和知识。拥有无数困顿于思维幽谷、挣扎于认知迷雾的时刻,人类无怪乎会产生“羡慕AI”的感叹了。
然而,AI回应的另向思考与网友“你还会流泪就赢过了AI”的总结,劈开了思考云层。所谓“羡慕AI”的喟叹,不过是误将信息储备等同于智慧光芒。而母亲删改微信对话的欲言又止,夕阳染雪地成蜜的诗意震颤,独对浩瀚星空的复杂战栗……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褶皱,是人类在以沉浸体验去感受,用情感共振去感知,借经验沉淀去感悟,凭生命激情去感动。这昭示着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感官体验与情绪注入。
这引向我们的进一步反思。AI时代呼唤的流泪与感动,意味着什么?也许,重新审视情感价值的我们,捕捉到了天性独有的灵光,不再是王开岭笔下“浪漫的乏散与诗意的溃败”的现代人,我们回归了作为个体的主体性。热爱生活的沉浸体验,是情绪情感的真实链接;艺术创作的灵动跳跃,是审美价值的独特展现;道德困境的犹疑挣扎,是人性光芒的淬炼升华。光荣荆棘路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英雄先辈们为真理而殉的坚定,是永远无法被冰冷二进制解构的个体意志。人类正以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回归本真性的自我。
进一步来说,烙刻于人类基因的“感动与流泪”本能,更反映着人类群体性的精神延宕。在“物与我皆无尽”的哲理之思中,我们同纵“一苇之所如”;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时空拓宽中,”我们共赏一片月而感动;在“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的悲情中,我们为“有感于斯文”而落泪。文字、文学、文明,在人类共同的精神底色中,有限的生命交织为无限的接力,脱胎出超越时空局限的伟力,这何不是接近了宏大的“全知全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与AI相比就已经赢了”似乎表明了一个前提——我们俨然将AI视作为存在且威胁性极大的竞争者。然而,创设AI的初衷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可互动、陪伴、助力的工具,将其作为假想敌,难道不是人类灵性的亵渎与异化?归根结底,AI所富有的——静止的知识,潜在的能力,是无法自身发挥效用的,永远需要人类去叩响真理之门的青铜环。这还是忽视了人类的能动性,当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审视性目光、质疑的能力,能够去驾驭这“全知全能”的工具时,怎么会诞生较量之心呢?
《浮士德》言:“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惟有生命之色长青。”身处AI浪潮之巅,我们更需持守这份生命特质,借其锋芒打磨认知的棱角,以人文辉光淬炼科技的温度,让属于人类的生命之色永葆跃动。
点评:
开篇现象引入,用两大热门AI模型,自然引出核心概念之一:人工智能;并以大众羡慕和“更”的比较反响,引出题目所聚焦的人与Al的对话比较话题。
接下来的两段,作者运用对举写法清晰阐释材料中AI的“全知全能”与人类的“四感”能力:Al全知全能的表现列举,AI“上通古今人文,中述科学理论,下博热点时事”的语言铺排,无不体现作者对“全知全能”广度的觉察,将人类对AI的羡慕落到实处;与之相较,值得AI羡慕的是人类独有的“沉浸体验”“情感共振”“经验沉淀”“生命激情”,充分展现材料中的“尽情”之意。
自此,作者完成了对材料表意的充分阐述,然而人与AI对话不止于此。作者先就材料叙述者的意图进行补创:指出AI时代呼唤流泪、感动,昭示着个体主体性、本真性的回归,引领我们深入思考AI时代下人性光芒的必要性、可贵性。紧接着,作者便能在此基础上将议论对象扩展为人类群体,巧妙借助“时空的拓宽,延宕”来进一步揭示人类“感动,流泪”的本能是生命得以赓续,文明得以传承,精神底色得以保存的根本动因,并提出人类文明超越时空的宏大伟力才是独属于我们人类的“全知全能”,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洞察力与理解力。
议论尚未告终。作者希望进一步挖掘材料中“网友留言”的隐含前提,即:我们潜意识里已经将AI作为人类的假想敌,对立面。这种对AI认识的异化与较量之心的存在,才是真正制约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力,感知力的本质。这一层的高瞻远瞩是本文最耀眼的部分。
在对于“人与科技”这一母题的思考中,作者既具有观点的深刻性,提出:科技时代下应该赋有人性温度与生命之色;又有积累的丰富性,无论是以课本中探究“时空”的一系列诗文素材组合作为观点的有力支撑,还是以《浮士德》“唯有生命之色长青”作为点睛,体现广泛的积累;更有认识的全面性,从前提的补充到命题意图的探寻,再到深入本质的层层思考,多维度展开对作文题的剖析,无不切中肯綮。
栖居在世上 63
“人机感”一词在AI来到后一度成为热词。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很有“人机感”时,我们通常想说这个人看上去似乎没有情感,总是按照固定程序生活。事实上,在当今AI时代的语境下,“人机感”是一个褒义词汇,从中我们不难透视出人类对待AI的特殊情感。
我们总是听到要把自己变成机器的话语,在以往指代“高效率”的基础上,我们又加上了一层“全知全能”的隐喻。当今算法强大的AI能够通过查找强大数据库在短短几秒内对人类问题作出全面解答。AI的回答涉及全方位、全领域、跨学科交叉,无怪乎有人呐喊:我羡慕AI的全知全能。
这一“羡慕”背后蕴含着什么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自身局限而无法参透全部世界规律的人类由衷羡慕拥有庞大数据库的AI的全知。然而,与当下现实联系,这一“羡慕”还有一层意味。工具理性盛行的热潮使社会中每一个小小的个体都难以幸免,不断因资源有限而加剧的内卷竞争将我们层层裹挟。我们羡慕AI高效、强大的各种功能背后的时代竞争力,AI的“全能”所具有的极大潜力使人类无异于蒸汽机边的纺织女工。我想,我们羡慕的是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够助推个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力。
为了变成时代更需要的人,我们从羡慕走向让自己向AI靠近的模仿之路。然而,面对人们的艳羡,AI却说它羡慕我们能尽情感受、感觉、感知、感动,这无异于给追求“人机感”的人们当头棒喝。为什么?我们在潜意识中将效率、能力奉为时代最需要的,将情感、感觉视为一份累赘。互联网上充斥着“别让情绪拖累了你”的口号。是的,这是一个价值理性式微的时代,你我这些沧海中的蜉蝣面对着工具理性的浪潮,将被动的异化转向主动去异化自己,正妄图抛弃人类最重要的能力——感受、感觉、感知、感动。
这些能力自出生起便伴随我们,它是我们接触陌生世界后的第一声哭泣,它是“亦将有感于斯文”的跨时代共鸣,也是“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通达。AI羡慕人类,是因为他们只能被动接受指令,它们难以对外主动探索感知,而人类有主体性和主动性。我们能从世界的细微变化感受生命的自由与喜怒哀乐;我们用这份感觉像《在春天》般书写对至亲挚爱的关切,构筑温暖的亲缘人际关系;我们因永恒的事物与前人共鸣;我们在一个个寻人帖下帮忙转发留言,在感动中传递社会温暖;我们想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最崇高的人文关怀。
我们虽然面临时代浪潮难以抉择自我命运,但我们的感知与感动远胜过AI的全知与全能,因为AI永远无法拥有情感,而我们可使自己不断靠近全能。
点评:
作者从“人机感”的时代特殊诠释切入话题,视角新颖。然后先由人类羡慕AI“全知全能”的表象,透视出人的生存状态,层层剖析其背后原因不仅有自身局限,而且是内卷焦虑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对时代竞争力的追求,分析深入透彻,为文章出彩之处。再由模仿AI、追求能力的时代浪潮发现问题,揭示人类主动抛弃最重要感知能力的异化。后通过AI被动接受与人类主动探索的对比,得出人主体性与主动性的认知,由情感价值的不可替代性至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群体与跨时代共鸣。最后以感动胜过全能、人类靠近全能收尾,逻辑清晰,立意深刻,兼人文关怀。
几个小的修改建议供参考:思路上,可从“赢过AI”的比较之思进一步深入思考,对人类感知的分析层次可再分明些。用语上,对“价值理性”等哲学用语的理解与运用还不够贴切,应阐述其与情感的关系使文章更通达。论据上,“蒸汽机边的纺织女工”使读者有些不详其意,应适当分析。
祈祷一双会流泪的眼睛 63
近年来,AI行业正在迅速崛起,从chatgpt智能搜索对话到deepseek深度思考模型,人工智能飞速迭代。它在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无限便利的同时,也作为一支“异军突起”的硅基生物向传统人类社会文明发出了挑战。科技表象下对人文的思索与探索,是一个核心的议题。
我们羡慕AI的全知全能,无可厚非。AI的伟大已无需多言,只需将图文数据以代码编程的形式打包成“记忆面包”让AI“会用”,它偏能在瞬息间遍历全部的历史、知识与经历,所谓“诞生即是全能”。Alphago出场便击败人类顶尖棋手,deepseek发言便令众行专家惊叹折服。因而,与其说我们羡慕它的全知全能,不如说人类肉身不具备速效惊人的学习力和理解力。
AI对此的回复是:但人类可尽情感受、感觉和感动。这是人类有别于AI的认知事物方式:我们通过感官感受、神经感知、思维传递,将知识和经历在长期积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身的观念、思想与智慧。我们的感知与洞察让我们具有体察情绪的共情力,这也是形成行动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前提,而这正是AI所不能及的。AI可以在规定体式和格律要求内,运用意向的组合与排列写诗,却不能如诗人般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处倾吐愁思情意;AI可综合体现有知识生成小说情节、台词和脚本,却不能如作家般捕捉“午后晴暖的阳光倾落”与野花的芬芳,更不具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深层矛盾与忧患意识。曾有人谈到AI无法代替的职业,幼师、保姆和社区工作者赫然在列,人类会共情,会感动,这便足矣。
事实上,追求“全知全能”本就不该是人类个体的目标和愿景。庄子有言“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恰恰相反,人是一切经历和社会关系的总和,“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我们生命的厚度正是依托于独特的经历和多元的维度和视角而存在。这种生命意义的滋养正需要长期的感觉刺激与感官冲击,在情感的丰盈和时间的沉淀下缓慢形成,而在这一终点到来之前,沿途的风景、喜怒哀乐永远是刻骨铭心的体验,足以涤荡人心。这是AI的线性直达永远无法企及的关键。因而,想要在AI潮流中站定,必须要坚守这样的一种人文情怀。
反观时下,我们忽视自己独特的感动与感知力,甚至任其在时代洪流中迷失:原子化个性功、功利主义、优绩至上,工具理性充斥着现代人的大脑。赏美在降级,创造在流失,这是目前AI时代最严峻的危机。在此,我祈祷我们能找回那双会流泪的眼睛和那颗会感动的心灵,在与AI共生合作中找寻人类的最优解。
点评:
本文论证逻辑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首段结尾“科技表象下对人文的思索与探索”点明全文所要探讨的对象。第二段紧扣“全知全能”这一关键词,结合AlphaGo与Deepseek的实例加以分析,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第三段中将AI的机械化生成与人类富有情感的创作对比,引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既展现作者语言功底,也增强了文章感染力。第四段立意深刻,将本文升华到“生命的厚度”,从而进行对生命意义的探讨,高歌对人文情怀的坚守。作者在分析人与AI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题目所未提及的深层内容,提出对人生意义的独到思考,既联系题目要求,又有所创新。最后联系当下现实,阐发“感受、感觉、感知、感动”的现实意义,并以“祈祷一双会流泪的眼睛”与题目中“会感动,会流泪”呼应,引发读者深思。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体现作者对人类命运与生活意义的深刻思考,能够紧扣题目关键词,第三、四段语言尤为出彩,值得借鉴与学习。
以“再祛魅”实现人机共舞
近几年来随着AI技术蓬勃发展,Chat-GPT、Deepseek等一系列AI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他们在算法与互联网的加持下无所不知,在从写作到聊天的多领域的创作中无所不能,于是人们或多或少开始羡慕它的“全知全能”。
这种羡慕是相当可以理解的。人类在记忆力上的局限、时间精力上的有限、环境经历等的影响,使人类绝无全知全能的可能。蓬勃发展AI映照出的是我们自身的局限,它凭借隐匿算法、与人类难分伯仲的语言交流能力带来了“智能”的图景,加剧了人类的危机感,推动人类转向自身思考身为“人”的本质与不可替代的“人”的能力。
正如AI可能回复的那样“我羡慕你能尽情地感受、感觉、感知和感动”,人作为拥有肉体与心灵的生物,“感”的能力的确彰显了人类的特殊之处。算法可以在“0”与“1”的交错中呈现复杂的社会思考,却无法像我们一样共鸣司马迁身处“生死抉择”中的切身之痛,亦或是“孺子入井”时发自内心的同情。AI可以在一分钟内以汉字排列可能的计算,得出一首诗,却无法像人类诗人那样倾身轻嗅泥土的芬芳。人们于是将感受的能力如救命稻草般抱在胸前,心有余悸地宣称胜利。正如有人所说,“如果你还会感动,还会流泪,和AI相比就已经赢了。”
在这句话中“感动”、“流泪”的能力,直指人们在生活复杂而诗意的心理活动。呼唤“感动”与“流泪”,是有深刻的社会动因与一定积极影响的。以AI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不断飞跃的同时,“现代性的牢笼”也变得日益牢固,人们在冷冰冰的数字与交易中,逐渐被工具理性磨灭了“感知”的精度与锐度,甚至将自己异化为现代化流水线上的工具,与假想敌的AI一争高下。在步履匆匆的行人中难寻为夕阳驻足的身影,也找不到眼中常含泪水的性情中人,在AI的冲击下,如果人们能因此找回清风拂面时的喜悦与草木抽枝时的感动,或许是一件好事。
然而“会感动”、“会流泪”未必足够让我们在AI时代树立人类主体性。人类引以为傲的特质,或许不局限于感性,理性也是重要一环。内忧外患的近代,感同身受的痛苦与流泪并不能保障改革的全然有效,倘若没有理性的规划与行动,眼泪不过是空洞而无意义的。若是仅仅驻守“感动”的狭小一隅,而将所有理性交付AI,人类面临的注定是自己的毁灭,而非胜利的沾沾自喜。
或许我们不必以输赢与AI较量。AI的强大理性是人类在焦虑中引发较量的诱因,但为了达到人在感性与理性的全面飞跃,片面地弘扬其一、摒弃其一显然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对AI的“再祛魅”。在理性的曙光中我们曾祛魅神化的世界,而现在,我们要祛魅AI所谓不可企及的“全知全能”——保存感知的独特能力,与AI共舞,在“知”与“感”的协调中走上人机交互背景下新的台阶。
点评:
本文条理清晰,可读性很强。从人的局限性分析AI热潮现象的合理性,进而紧扣感知、感觉、感动三个关键概念展开分析,剖析人类特有的复杂而诗意的心理活动,自然承接题目材料在当代呼唤感知、感动的社会动因和好处。随即进一步思辨感知、感觉、感动的局限性,主张“摒弃‘唯感性论’,完成对AI的再祛魅”。
文章围绕题目中的关键概念和隐藏悖论展开层层剖析,洋洋洒洒地呈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在第四段中剖析感知、感觉、感动的本质是“复杂而诗意的心理活动”,以此为分界转向了对人类内在行为动因、好处和局限性的议论。但建议能将这种分析与上文中AI的利弊对照展开,将文章前后层次勾连得更为紧密。例如,将两个现象段进行融合,从AI到诗人再到现代诗歌缺失的现象,由诗人高度主体性的创作也能自然导向现代工具理性抹消人主体性的议论,就可以在留出的篇幅中进一步讨论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来源。人类这种在意识对潜意识的驾驭中理解诗意与美感的圆融性,是无法被简化的,也无法由AI运算的概念连缀而成。
挖掘共识背后的逻辑漏洞与常见语义下的丰富内涵,作者综合自己的感知、感动与理性分析的灵光呈现出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