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重庆·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屏幕上阅读,而非书本上,书本阅读甚至都已显得不自然。这种背景下,你认为书本阅读还重要吗?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首先,我们来深入理解这个作文题目的背景和要求。题目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在技术发展推动人们阅读习惯改变的背景下,书本阅读是否仍然重要。这是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议题,需要我们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书本阅读的独特价值进行综合考虑。一、理解题目背景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电子阅读、在线阅读、有声阅读等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传统的书本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现象。
二、分析题目要求
题目要求我们思考书本阅读在当下是否仍然重要。这就涉及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阐述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可以从书本阅读的独特性(如深度思考、沉浸式体验、实体书本的触感等)来论述其重要性;我们也可以从技术发展带来的阅读习惯改变,分析这些改变是否完全取代了书本阅读的功能和价值;还可以从社会文化角度,讨论书本阅读在文化传承、知识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三、确定写作角度和立意
在确定了写作的主题后,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和立意来展开论述。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尽管阅读习惯在改变,但书本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立意,然后从书本阅读的深度、专注度、对眼睛的保护等方面来论述其重要性。或者,我们可以选择“书本阅读与电子阅读各有优势,应相互补充”作为立意,然后分析两种阅读方式的优缺点,提出应如何合理利用两种阅读方式。
【参考立意】
1. 何必书斋深埋首,随时趣读屏幕书。
2. 屏幕冰冷难深入,墨香盎然读妙文。
3.电子书纸质书,都是书;浅阅读深阅读,都在读。
【考场范文】
纸短情长,承载时光
在无边无际的屏幕海洋中,信息如潮水般涌动,却往往难以触及心灵的深处。而在那张张看似短小的纸片里,却悄然承载着无尽的时光与情感。每当我们翻开书页,那独特的墨香便扑鼻而来,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电子阅读,以其便捷和全面的特点,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它轻便易携,随时随地都能让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且,在智能算法的加持下,我们总能轻易找到那些与我们口味相符的书籍。
电子阅读,虽带来便捷之利,却亦潜藏弊端。其首要之弊,在于碎片化阅读。屏幕上信息如流水般滑过,我们仅得匆匆一瞥,难以静心深思,更遑论领悟书中之精髓。如此阅读,质量何在?与书籍的深度对话,亦成奢望。再者,电子阅读对眼睛的伤害亦不容忽视。长时间凝视屏幕,眼睛渐感疲惫、干涩,视力亦在悄然受损。尤其于暗夜或光线黯淡之处,屏幕之光芒更显刺眼,对眼之刺激倍增。此外,电子阅读更失却了纸质书籍之独特魅力。纸质书籍,每一页皆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纸张的质感亦在指尖流转。这种触感与气息,是我们与书籍建立情感纽带之重要方式。而电子阅读,却将这一切真实之感剥夺,使我们与书籍之间,仿佛隔了一层难以逾越的屏障。
相比之下,我更钟爱传统的纸质阅读。每当我翻开一本书,那独特的墨香便让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不同的书籍有着各自独特的气息:《红楼梦》中弥漫着馥郁的花香,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中,与那些鲜活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水浒传》里则散发着酒肉混合的江湖气,让人感受到那份豪情壮志与义薄云天;《骆驼祥子》则透露出浓郁的京味儿,让人仿佛能听到老北京的胡同里传来的叫卖声和车马喧嚣。
或许有人会说:“纸质书籍太重了,不方便携带。”但在我看来,那略显沉重的书籍恰恰给人一种踏实感。它仿佛在告诉我们:阅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领悟的。也有人会认为:“纸质书籍的内容有限,不如电子书籍全面。”然而,正是这种“留白”的艺术,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面对科技潮流的冲击,我依然坚守着纸质阅读这一方净土。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因为我深知,只有在那张张短小的纸片里,我才能真正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阅读节奏和思考空间。而那些被纸张承载起的时光与情感,也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写作借鉴】
1. 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本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进行了深入的对比。通过描述电子阅读的便捷性及其弊端,再突出纸质阅读的独特魅力与优势,使得观点更加鲜明,论述更有说服力。这种对比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中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情感色彩的渲染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如“那独特的墨香便扑鼻而来,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阅读世界。这种情感色彩的渲染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也使得观点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运用类似的描写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举例论证的使用
为了论证纸质阅读的独特魅力,作者列举了《红楼梦》、《水浒传》和《骆驼祥子》等书籍的不同气息,使得论述更加具体、生动。这种举例论证的方式可以使得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4. 结尾的总结与升华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只有在那张张短小的纸片里,我才能真正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阅读节奏和思考空间”等句子,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升华,强调了纸质阅读对于个人成长与情感寄托的重要性。这种结尾方式既总结了全文,又升华了主题,使得文章更加完整、深刻。
2.(2024·湖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病逝,引发全网悼念,同时农夫山泉及其背后的掌门人钟睒睒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扯出了系列负面新闻。网民列出娃哈哈的正面形象,其产品在全国被抢购一空,而农夫山泉官方旗舰店5天销量跌超90%,农夫山泉股价连跌三天,市值蒸发近300亿。对于此次事件,有人关注到的是自媒体在炒作整个事件并从中收割流量;有人关注到的是外部势力添油加醋,不同资本派系的彼此拉踩,想搞乱中国市场的恶意;也有人关注到群众激烈情绪背后,对企业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的诉求。
近期网上热点事件频出,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对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该如何选择面对海量信息,是理性筛选鉴别、分析、评价,还是盲从、偏信、闭目塞听?
学校团委举办“拥抱网络时代,驾驭海量信息”主题征文比赛,请写一篇征文参与本次活动。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理解背景与情境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研读题目所给的材料。材料主要围绕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病逝后的一系列网络事件展开,涉及到农夫山泉及其掌门人钟睒睒的负面新闻,以及网民对两家企业不同态度的反映。材料中提到了不同人对此次事件的不同关注点,包括自媒体炒作、资本派系间的竞争、群众情绪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
二、明确主题与要求
题目要求就“拥抱网络时代,驾驭海量信息”这一主题进行征文。这一主题要求我们探讨在当下网络时代,青年学生如何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以及如何选择和处理这些信息。具体来说,就是要我们讨论如何理性筛选、鉴别、分析和评价网络信息,而不是盲从、偏信或闭目塞听。
三、分析立意与角度
立意的确定
1. 强调青年学生在网络时代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信息筛选能力和道德责任感。
2. 提倡理性对待网络信息,避免被不实信息或情绪化的言论所左右。3.强调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应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底线。
角度的选择:
1. 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论自己在面对网络信息时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2. 可以从社会角度出发,分析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3. 可以从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学校和社会应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构建文章结构
1. 开头部分:引入背景,简述事件概况。阐述网络时代的特点及海量信息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青年学生应如何选择和面对海量信息。
2. 主体部分:分析当前青年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存在的问题,如盲从、偏信等。提出提升媒介素养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如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提高信息鉴别能力等。结合具体案例或自身经历,阐述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和途径。
3.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青年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发出呼吁或倡议,希望更多青年学生能够理性面对网络信息,成为网络时代的理性参与者。
【参考立意】
1. 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坚守道德底线。
2. 提升媒介素养,做负责任的网络公民。
3. 明辨是非,拒绝网络谣言和负面信息。
4. 积极传播正能量,助力网络文明建设。
5. 拥抱网络时代,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考场范文】
慧眼拨浮云,正心创精彩
四季更迭,岁月流转,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身处这个信息爆炸、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修炼一双慧眼,拨开层层浮云,以正心创造属于我们的精彩。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网络热点层出不穷,各种言论纷繁复杂。面对这些信息,如果我们只是盲目跟风,不加以思考和判断,最终只会成为互联网的傀儡,失去自我。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媒介素养,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网络世界。
涵养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我们需要基于现实考量,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不做人云亦云的“复读机”。网络不是家中的客厅,我们可以关起门来随意表达,毫不影响他人;网络也不是个人的日记本,我们自说自话后合上本子就置身事外。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的言论和行动都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传播不实信息,不恶意攻击他人,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涵养媒介素养,还需遵守网络生活中的相关规则。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就肆意妄为。相反,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发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某社交平台上的烈士扫墓视频事件,就是网络失范的典型案例。视频中,几人随意对烈士出言不逊,并将相关言论发布至平台,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警示我们,网络活动虽然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违反规则。我们应该自觉守法守规,做合格的网民。
涵养媒介素养,更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做好自己的本分。正如《绝命琴弦》中所言,弹琴关键在于拉紧弦。我们在网络中也应该拉紧自己的弦,传播真善美,抵制假恶丑。面对网络上的寻人启事,我们积极转发,助力失散多年的亲人重逢;面对水滴筹等公益项目,我们慷慨解囊,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送去温暖;面对网络上流传的励志故事,我们点赞留言,将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些点滴之举,如同网络中的璀璨星辰,汇聚成照亮我们前行的光芒。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网络的弊端而排斥它。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络,培养网络生活的安全韧性,既要耐受其带来的冲击和诱惑,又要适应其发展的速度和变化,更要克服其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唯有涵养媒介素养,以慧眼拨开浮云,以正心创造精彩,才能在这个网络时代中迎来属于我们的灼灼芳华。
【写作借鉴】
在《慧眼拨浮云,正心创精彩》这篇作文中,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探讨了网络时代青年如何以慧眼识别信息,以正心创造精彩。整篇作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
首先,作文开头通过描绘四季更迭、岁月流转的场景,自然引出主题,即身处信息爆炸、网络发达的时代,青年应如何修炼慧眼、创造精彩。这种开头方式既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巧妙地引出了主题。
其次,在论述提高媒介素养时,作者分别从判断是非的能力、遵守网络规则、积极传播正能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例子作为支撑,使得论述更加有力。这种分点论述的方式不仅使得文章结构更加清晰,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此外,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例如,将网络比作开放的平台,将我们的言行比作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的因素;又如,通过排比句“面对网络上的寻人启事,我们积极转发;面对水滴筹等公益项目,我们慷慨解囊;面对网络上流传的励志故事,我们点赞留言”,强调了我们在网络中应积极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在结尾部分引用了名言“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进一步强调了青年应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重要性。这种引用名言的方式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3.(2024·广西·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现代社会的生活离不开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拉近了生活的距离;也有人说卸载游戏软件,停用社交空间,放下智能手机会使你离生活更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材料解读
本题目提供的材料围绕“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展开,提出了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社会的生活离不开虚拟世界,它拉近了生活的距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卸载游戏软件、停用社交空间、放下智能手机会使人离生活更近。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对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不同理解和取舍,反映了人们对科技与生活关系的复杂思考。
二、审题要点
1. 关键词分析
虚拟世界:指的是由互联网、游戏、社交媒体等构成的数字化世界。现实生活:指的是人们实际生活的物理世界,包括与家人、朋友的互动,以及日常的工作、学习等活动。
拉近生活的距离:可以理解为虚拟世界通过便捷的沟通方式、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减少了物理距离的限制。离生活更近:这里指的是通过减少虚拟世界的干扰,人们能够更专注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感受真实的人际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体验生活。
2. 材料关系分析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非绝对对立,而是代表了不同人群对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考生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某一种观点。
3. 立意选择
可以从赞同“虚拟世界拉近生活距离”的角度出发,论述虚拟世界如何方便人们的生活,促进信息的流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可以从赞同“卸载虚拟世界会使人离生活更近”的角度出发,论述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可能导致的人际关系疏离、生活体验单一化等问题,提倡回归现实生活。
也可以采取折中的态度,讨论如何在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投入。
【参考立意】
1. 咫尺能成天涯。
2. 天涯也能近在咫尺。
3. 最远的你也能有最近的爱。
【考场范文】
去远离,从而接近
在信息技术编织的现代社会里,网络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无尽远方的窗户,让无数人的生活与思想与我紧密相连。这无疑是现代世界的鲜明底色,也是我们感知生活、触摸世界的新方式。然而,当我们沉浸于这种便捷的连接时,是否也意识到,过度的接近可能反而导致我们远离了生活的本质?我认为,适当的远离,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走近生活的最佳途径。
诚然,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魔力,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能够即时了解他人的生活动态,掌握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朋友圈与社交视频,仿佛是一扇扇窥视他人生活的窗口,让我们在指尖轻触间,就能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然而,这种看似亲密的接近,却往往以网络的手段隔绝了真实的情感交流与体验。冰冷的文字与图像,虽然传递了信息,但却无法替代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眼神交汇和心灵碰撞。
新闻与搜索引擎,更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信息的海洋,能够轻松获取世界的各种知识。然而,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洪流中,我们往往被淹没在无数的碎片信息中,失去了对某一事件深入了解和思考的能力。比如,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不明真相的群众仅凭网络上的片面之词,就将一位无辜的女司机推上了风口浪尖。这种基于片面信息的判断,不仅剥夺了我们真切体悟事件真相的权利,更可能误导我们的认知,使我们远离了真实的世界。
因此,适当地退出网络,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接近生活。这里的退出,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它是对网络世界所带来的虚幻与疏离的反抗,是对真实生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当我们学会拒绝那些不交心的人际关系,拒绝那些现成的无需思考的社会现实答案时,我们就能够重新投入生活世界的怀抱,与世界发生深刻而真实的互动。
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能够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听到鸟儿的歌唱,品味到美食的香醇。我们能够与亲朋好友面对面地交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共同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这种真实的交流与体验,是任何网络世界都无法替代的。
同时,适当地远离网络,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理解世界。康德一生未曾远游,却凭借对世界的深刻体悟,引领了后世无数迷茫的心灵;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写出了不朽的名著;梵高在阿尔的田野间挥洒画笔,虽身陷孤独与困顿,却用色彩绘出了灵魂深处的热情与执着。他们的生命体验告诉我们,真正对世界的体察,并非来自外界信息的大量输入,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因此,当我们选择适当地远离网络,选择投入真实生活的怀抱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更深刻、更真实的方式接近生活、接近世界。这种接近,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对生活本质的领悟与体验。它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更加热爱这个充满奇迹与美好的世界。
所以,让我们在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的同时,也不忘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适当地远离网络,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接近生活、接近那个真实而美好的世界。
【写作借鉴】
这篇作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写作范例,尤其在观点阐述、例证选择和语言表达方面,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加以借鉴。
一、观点阐述清晰且深入
作者在开篇即提出了“适当远离,才是走近生活最好的方式”这一核心观点。随后,文章从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疏离、网络世界对真实生活体验的剥夺、以及适当远离网络对生活接近的积极作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使得观点更加清晰,论证更加有力。
二、例证选择恰当且丰富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康德、梭罗和梵高的例子。这些人物都具有代表性,他们的经历与文章的主题紧密相关,能够很好地支撑作者的观点。同时,这些例子的使用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可读性。
三、语言表达准确且流畅
整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意思。作者在叙述和论证时,能够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有节奏感,读起来更加舒畅。
四、结尾总结点题且升华
在结尾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适当远离网络,更好地接近生活”的观点,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这种结尾方式既点明了主题,又升华了文章的意义,使得整篇文章更加完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