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湖南衡阳·二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断亲”,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忽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
材料二: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农耕时代的乡土社会,人们会根据血缘、亲缘、地缘等亲疏关系,结成稳定熟悉的关系网络。
读了上面二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题目围绕“断亲”现象展开,通过两则材料引导考生思考社会变革与亲情关系的变化。材料一详细介绍了“断亲”现象在“90后”“00后”青年中的具体表现,即基于血缘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不再热衷于走亲戚或维持深厚的亲戚情感联系。这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对传统亲戚关系的冲击。材料二则引用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观点,描绘了农耕时代人们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形成稳定熟悉的关系网络的情景,突出了传统社会中亲戚关系的重要性。
在审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解“断亲”现象及其成因
首先,考生需要深入理解“断亲”现象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形式,并思考其背后的成因。这包括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个人主义倾向的增强以及代际沟通障碍等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出这一现象对个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对比传统与现代社交模式的差异
其次,考生需要对比农耕时代与现代社会的社交模式,分析传统亲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这有助于考生理解“断亲”现象的社会历史背景,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护和发展健康的社交关系。
三、探讨亲情关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考生还需进一步探讨亲情关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尽管“断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对亲戚关系的淡漠,但亲情关系仍然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家族文化、情感纽带和社会稳定等多重功能。因此,考生需要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认识和珍视亲情关系。
四、提出解决方案和展望
最后,考生可以提出针对“断亲”现象的解决方案,如加强家庭教育、增进代际沟通、营造和谐的社交环境等。同时,也可以展望亲情关系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呼吁人们更加重视和维护亲情关系。
【参考立意】
1.重视情感交往,让亲情回归
2.亲情,怎能一个“断”字了得
3.多向奔赴,让年轻人“回归”
4.走亲系亲,从“心”出发
【考场范文】
亲情弥足珍贵,“断亲”难成主流
亲情,是生命中最为珍贵的情感纽带。它是李密对祖母的深深眷恋与奉养之情;亦是归有光流下的对先人和亡妻的思念之泪;它更是史铁生对母亲无尽的忏悔与怀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始终如一,那份深沉而持久的情感,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在当下社会,却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了“断亲”。他们或许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被繁忙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所占据,早晨醒来,便投身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晚上回家又沉浸在无尽的疲惫中,往往无暇顾及家人的需求和感受。而个人价值观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的亲情观,更加注重个人的成就与自由,却忽略了亲情的深沉与厚重。这不禁让人感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血缘纽带,如今怎变得如此脆弱?
“断亲”之举,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心的冷漠?或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追求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是否因为追求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而忘记了家庭的重要性?
亲情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正如古人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不能等到失去亲人才后悔莫及,而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用心去维系与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孟子有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道,不仅在于物质的供养,更在于内心的恭敬与陪伴。孔子在《论语》中亦曾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不仅仅是对古人生活方式的描述,更是对孝道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我们应当铭记先贤的教诲,将尊亲、爱亲、伴亲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通过电话问候、视频聊天,还是定期回家探望,都是我们践行孝道、维系亲情的具体行动。让我们用行动诠释“尊亲”的内涵,让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
“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可以流入海洋,但儿女的心,只能流向父母。”亲情是生命中最为珍贵的情感纽带,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我们应该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不要让“断亲”成为主流,而是要让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流传下去。
【写作借鉴】
这篇作文在表达亲情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有效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一、引经据典,增强文化底蕴
文章开头便引用了李密、归有光、史铁生等历史名人的故事或名言,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引经据典的写作手法,可以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结合现实,反映社会现象
文章在阐述“断亲”现象时,紧密结合了当下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个人价值观的变化,通过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这种结合现实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排比对比,突出主题
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如“他们或许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个人价值观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亲情观”,通过排比句式的运用,强调了“断亲”现象的多重原因;而对比手法的运用,则突出了亲情的重要性和“断亲”现象的悲哀。
四、名言警句,画龙点睛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可以流入海洋,但儿女的心,只能流向父母”,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又使得结尾部分更加凝练有力。这种以名言警句作为结尾的写作手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在思考中结束阅读。
2. (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种“双向奔赴”,让距离不再遥远,让彼此抵达心灵的花园。而“双向奔赴”一词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亦适用于各种关系,如: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题目源自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的一句话:“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人际关系哲理,要求考生对“双向奔赴”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多种关系层面,结合自身体验进行写作。
一、理解核心概念
首先,考生需要明确“双向奔赴”的含义。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双方之间的积极主动与相互呼应,而非单方面的渴望或付出。在人际关系中,它意味着双方都有见面的意愿,并且为此付出努力,这样的见面才具有意义。
二、拓展思考范围
题目要求考生将“双向奔赴”的概念应用到多种关系层面。这要求考生具备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将这一概念从人际关系的层面拓展到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可以理解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与贡献;在人与时代的关系中,可以理解为个人与时代的共同进步与成长;在人与国家关系中,可以理解为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国家对个人的庇护;在国家与国家关系中,可以理解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结合自身体验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写作。这提示考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观察与感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考生可以回忆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国家情怀等方面的经历,从中提炼出与“双向奔赴”相关的故事或感悟。
四、确定立意与文体
在明确了核心概念、拓展了思考范围、结合了自身体验之后,考生需要确定文章的立意和文体。立意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该围绕“双向奔赴”的意义和价值展开;文体则可以根据考生的擅长和喜好选择,可以是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应确保文章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参考立意】
1.双向同奔赴,携手达未来
2.双向奔赴,打造友谊长城
3.以真诚为本,共赴山海
4.国家双向奔赴,何愁分歧不弥
5.双向奔赴,共创未来
6.与时代双向奔赴,携手共谱华章
7.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考场范文】
双向奔赴,共创未来
在《越洋情书》中,西蒙娜·德·波伏娃深情地写道:“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句充满哲思的话语,不仅道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谛,更揭示了万事万物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奥秘。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都在寻找那份能激发内心力量的双向奔赴,它是心灵的契合,是时代的共鸣,更是国家与国家间和谐共生的序曲。
双向奔赴,是人心相依的纽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建立在相互成就的基础上。东方甄选高级合伙人董宇辉的职业生涯,便是一段双向奔赴的佳话。当他转行之初遭遇非议时,是俞敏洪的赏识与鼓励,让他重燃前行的希望;而当他陷入舆论漩涡时,又是俞敏洪的坚定支持,维护了他的尊严。这种双向奔赴,不仅是彼此间真情的交换,更是心灵深处的相互触动。董宇辉的才华与努力,为新东方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俞敏洪的慧眼识珠与无私支持,则成就了董宇辉的辉煌。这种双向奔赴的力量,让人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双向奔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生逢盛世,我们更应奋力拼搏,以自我贡献回应时代的召唤。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印记和使命,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时代增添色彩。我们要做时代的弄潮儿,不仅要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更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人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不仅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更让我们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力量。
双向奔赴,更是国家与国家间和谐共生的基石。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始终坚守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原则,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双向奔赴,不仅体现在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上,更体现在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上。我们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我们也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双向奔赴,让我们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
双向奔赴,是真情的互换,是心灵的契合,更是时代的共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将这份双向奔赴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与他人携手共进、共同成长;我们要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还要树立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双向奔赴的精神共创美好的未来。“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在彼此的关爱与支持中,我们不断成长;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奋勇前行;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中,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共同见证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世界的诞生。
【写作借鉴】
1.引用材料,轻松点题:
作者开篇即引用材料中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名言,不仅为文章奠定了基调,还巧妙地引出主题。这种引用材料、开篇点题的方式,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直接切入主题。
2.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文章从“人心相依的纽带”、“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到“国家与国家间和谐共生的基石”,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3.结合实例,增强说服力: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通过具体实例(如董宇辉与俞敏洪的双向奔赴)来支撑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种实例的运用,不仅使得观点更加具体、生动,还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增强阅读体验。
4.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文章的语言优美、表达流畅,既有深刻的思考,又不乏生动的描绘。这种优美的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吸引人,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才华和情感。
5.结尾总结,升华主题:
作者在结尾部分进行了总结,并引用名言“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来升华主题。这种结尾方式既回顾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又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使得文章更加完整、深刻。
3. (2024·甘肃陇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两则材料的内涵。第一则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了君子在与人相处时,尽管观点各异,但能够和谐共处,保持各自的独立见解;而小人虽然表面上意见一致,但内心并不真正和谐。这体现了一种尊重差异、追求和谐共处的思想。第二则材料,歌德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则强调了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认为善良的人应当寻求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审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主题:作文应围绕“合作与独立”二者思辨关系的主题展开,阐述自己对这两个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1.联系现实:在阐述主题时,应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和而不同”与“合作与团结”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可以举例说明这两个原则如何在不同领域中发挥作用。
2.深入分析:作文不仅要阐述观点,还应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可以探讨如何在保持个性与独立见解的同时,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或者分析合作与团结对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3.逻辑清晰:作文应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可以先阐述“和而不同”的意义,再分析“合作与团结”的必要性,最后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对自己生活的启示。
4.语言优美:在表达时,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写作思路提示:
首先,引用材料并阐述自己对“和而不同”与“合作与团结”的理解。接着,分析这两个原则在个人成长中的体现,如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如何做到既保持个性又与他人和谐共处。然后,扩展到社会层面,探讨这两个原则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和而不同”与“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并表达自己在未来生活中将如何践行这两个原则。
【参考立意】
1.不要为了“合群”,放弃自己的目标。
2.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合群。
3.合适合的群,做勇敢的自己。
【考场范文】
慎交广纳,行稳致远
时光荏苒,华表千年,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单枪匹马总是显得势单力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的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方向。然而,合群并非盲目附和,而是在谨慎选择的基础上广泛接纳,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努力合群与谨慎选择,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在谨慎的前提下广泛交友,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都大有裨益。正如蚌壳广纳万千砂砾,经过内化与磨砺,终化为璀璨的珍珠。
努力合群,意味着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人生的旅途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前行。正如《论语》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广交朋友,不仅能够带来心灵的慰藉,更能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朋友之间,不仅能够相互取暖,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激励。邻里之间的友好交往,也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救人于危难之中。在国家层面,广交朋友同样重要。当我国遭遇自然灾害时,众多友好国家纷纷伸出援手,正是因为我们平时广交朋友,才赢得了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然而,广交朋友并不意味着盲目结交。谨慎选择,是我们交友的另一重要原则。我们需要有识人的慧眼,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也要有果断放弃的勇气,对于不良之友,应及时远离。孔子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告诉我们,交友应求同存异,而不是盲目追求表面的一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不良之友,只会让我们陷入泥淖,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选择朋友,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前行。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合群与否或许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以谨慎为翼,以广纳为行。怀揣着凌云之志,与朋友们相互促进、共同前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交友之道,应胆大心细,既要有广交朋友的勇气与胸怀,也要有谨慎选择的智慧与决断。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家庭与国家。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慎交广纳,以谨慎的态度选择朋友,以广阔的胸怀接纳朋友。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国奉献,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写作借鉴】
一、引用与点题
作者在开头巧妙地引用了材料中歌德的名言,不仅为全文定下了基调,还迅速将读者带入主题。这种开篇引用名言的方式,既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又能够准确地点明文章的主题,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
二、分析论证
在阐述“努力合群”与“谨慎选择”的关系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通过列举正面例子(如广交朋友的好处)和反面例子(如结交不良之友的危害),使得观点更加鲜明,论证更加有力。这种对比论证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阐述观点时更加全面、深入。
三、名言点缀
在文章中穿插使用名言警句,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名言,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名言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四、结尾升华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将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够总结全文,又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结尾方式,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
五、语言风格
整篇作文语言优美、流畅,既有深刻的见解,又不失文采。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足了功夫,使得文章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可读性。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重语言的锤炼,力求使文章既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又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