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注】写法),你知道么?”(鲁迅《孔乙己》)【注】“回”字过去一般只有三种写法:“回”“囘”和“囬”,极少有人用第四种写法(外部一个偏旁“囗”,中间加上一个“目”字)。孔乙己这种深受科举教育毒害的读书人,常会注意一些没有用的生僻字,而且把这看成学问和本领。(网络资料)
材料二:生僻汉字成为了2024年春节文化的一个焦点。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为主题,民间也大量涌现出如“生活䲜䲜(yè)”“前程朤朤(lǎng)”“百业駸駸(qīn)”等含有生僻字的节日祝福。一时间生僻字成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取向和思想内涵,思考如何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如需引用材料二中的生僻字,为便于书写可以拼音代替该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题目以鲁迅的《孔乙己》片段和2024年春节文化中生僻汉字的应用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表达个人的感悟与思考。
一、理解材料的核心意义
材料一通过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展现了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对于生僻字、无用知识的过度追求,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中僵化、片面成分的讽刺。材料二则展示了生僻汉字在当代春节文化中的新应用,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审美取向和思想内涵的重新审视。
二、思考联系与区别
孔乙己对生僻字的追求是出于一种僵化的、脱离实际的知识观,而现代人对生僻字的应用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性的继承和发扬。这种对比表明,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审题时,考生需要全面理解材料,仔细阅读材料,理解其深层含义,避免只关注表面现象。选准角度,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知识与实际的关系等角度切入,结合材料展开论述。立意应明确、深刻,能够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思考和对现代生活的敏锐洞察。需明确所选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等,并按照所选文体的特点进行写作。自拟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参考立意】
①生僻字体现文化的传承。
②发掘传统文化意蕴,恰当进行现代表达。
③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共生。
【考场范文】
重燃生僻字之光,续谱文化传承曲
汉字,如漫天繁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脉与智慧。古人曾言:“文以载道,字以传情。”汉字不仅是书写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纽带。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汉字因鲜少使用而渐成生僻之字,宛如黯淡的星辰,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然而,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生僻字在央视春晚等文化盛宴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们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这些生僻字的复兴,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传承,更是对现代文化创新的有力推动。
生僻字的复兴,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些看似陌生的汉字,实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们如同历史的记忆碎片,被重新拾起并融入现代社会的语境中,为现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正如孔乙己对“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的执着追求,虽然这种追求在当下看来有些迂腐,但它却从侧面展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生僻字,就像被遗忘的珍宝,等待我们去发掘和珍视。
生僻字的复兴,也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坚守和发扬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生僻字的复兴正是我们对自己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自信和自豪的展示。它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传承与创新的文化道路上,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生僻字的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些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鲜少露面,人们对它们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都相对有限。因此,在推动生僻字重回大众视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普及和教育。可以编纂专门的生僻字字典,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查询工具;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生僻字的内涵和用法;还可以举办文化讲座和展览,让更多人领略到生僻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当然,在推广生僻字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生僻字虽然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表达效果,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语言表达的晦涩难懂,甚至引发误解和混乱。因此,在运用生僻字时,我们应注重保持语言的清晰性和准确性,避免为了追求新奇而牺牲表达的明晰性。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生僻字能够在更多领域得到创新性的运用和发展。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生僻字都可以成为我们表达独特思想和情感的有力工具。同时,我们也希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能够成为社会的共识,让更多人加入到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事业中来。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书写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让生僻字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写作借鉴】
作者巧妙地结合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对生僻字的探讨,深入展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和思路:
一、巧妙引入话题
作者以汉字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作为开篇,通过古人的名言,引出了汉字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这样的开篇既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也有效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对比分析
作者通过对比孔乙己对生僻字的执着追求与现代社会对生僻字的复兴,展现了不同时代对汉字文化的不同态度。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观点更加鲜明。
三、深入剖析
在探讨生僻字复兴的意义时,作者不仅指出了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还强调了其在现代文化创新中的推动作用。这种深入的剖析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全面和深刻。提出实际问题: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生僻字复兴的赞美上,而是进一步指出了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低、人们对其了解有限等。这种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也更具说服力。
四、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提出的问题,作者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如编纂生僻字字典、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讲座等。这些建议既具有可操作性,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展望未来: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对生僻字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期待,并强调了传承与创新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这种对未来的展望既激励了读者,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五、对仗式标题
标题《重燃生僻字之光,续谱文化传承曲》巧妙地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标题更加和谐美观,也体现了文章主题的两面性:既是对生僻字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也是对文化传承的继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