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规则自由-高中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主题优秀范文分类汇编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规则自由-高中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主题优秀范文分类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学校军训,大家积极投入训练。有同学站了几分钟军姿就中暑了,有同学跑了一段路就退出去呕吐,有同学三天两头身体不适要请假。

群里议论开了。有的说,毛主席早就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现在的学生太文弱;有的说,人家到学校是去学习的,军训弄得一个个黑不溜秋,像是一群野孩子;也有的直接引用尼采的话,“一个人,在他的野性中,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自由,能够挣脱现实的束缚和无趣”。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野性”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范文】

“野性”的柔与刚

何谓“野性”?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质朴一旦过分,就变得粗野。有人据此论断:野性,即粗野。武夫横眉,泼皮骂街,这是粗野,但不属于“野性”。野性不等于蛮性。蛮,是粗鲁,莽撞。野而蛮者,有之。但野性,实乃去“蛮”存“野”。

甲骨文里,“野”为土上之林。《说文》释义为郊外。这让我不禁想起陶渊明的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无拘无束,闲云野鹤。这便是自古圣贤孜孜追求的自由境界。

野性,即自然。野性,即自由。野性,就是“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如此看来,野性就是回归山林的潜隐之心。那些离经叛道,与世格格不入的孤傲不羁之士,往往都会皈依“野性”。要么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要么手挥五弦,目送飞鸿;要么白首松下,啸傲林泉。放浪形骸的野性,终成一阙闲情雅趣。

但这样的野性,实在太柔,偏于狭隘。清风明月固然好,但少了雷鸣电闪,世界终归缺失一份激情。

我很喜欢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那句诗:“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我更喜欢余光中的翻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认为,这才是对“野性”最完美的诠释:刚若猛虎,柔若蔷薇。

当我们追求“野性”的烂漫诗意时,千万别忘了它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事实上,即便是归去来兮悠然忘我的陶夫子,也会写出“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这般斗志昂扬的诗句。即便是瘦骨嶙峋沉疴缠身的李贺,也会激情十足地喊一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贾岛说:十年磨一剑,霜刃不曾试。

李白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苏轼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倘若胸中无卧虎,这些文弱书生又岂能写出如此壮怀激烈的诗句?

野性,便是撑开生命的一张弓,我们必须心如满弦,才能让时光之箭射中梦想,抵达希望。我们需要有猛虎一般的勇猛与刚强,才能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唯有野性驱使,我们才有藐视一切不幸与坎坷的勇气和魄力。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刚柔并济,方为完美“野性”。野性之柔,可以赋予我们诗和远方的浪漫;野性之刚,则能赋予我们冲破一切艰难枷锁的力量。

胸怀明月,手持长戟。疫情当下,举国防控,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实在需要这样的野性共克时艰,与病毒,与一切磨难抗争到底!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的是学校军训中一些学生身体较弱、不适应军训的现象,并由此引出了几种对于军训的观点。第一种是归因论,认为这些学生不适应军训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身体太差,“体魄不野蛮”;第二种和第三种则是意义论:第二种否认军训的意义,认为军训太苦,且没有意义,折磨意义大于给人带来的锻炼;第三种则引用尼采的名言,指出军训等体育锻炼能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之外,有效地培养学生“野性”的精神。

而根据试题引语“读了上述材料,你对‘野性’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可知,本次作文并非要求仅仅对是否支持军训做出讨论,而是要求深入思考军训等体育运动对于培养人的“野性”的重要性。在写作时,可以尝试对“野性”做如下定义:一是克服困难、克服自身弱点的野蛮精神。毛主席有言: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其实,在军训“野蛮其体魄”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精神也会适当地得以“野蛮”,有了吃苦耐劳的勇气和持续奋斗的毅力。其二,可以理解为“野心”。西方谚语说:“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头雄狮。”中国古人也曾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军训锻炼了一个人知难而上、自强不息的意志,也许也会在无形中培养一个人披荆斩棘,克服一切障碍,追求成功、成就不凡的目标。有了野心,人就不会感到现实的束缚和无聊,而是能为了自己的自由和梦想不断前行。当然,写作时也可超越对军训与体育的“野性”论述,对人生之“野性”展开更进一步的哲理思考。

【参考立意】

(1)野性,并非粗野,而是质朴。

(3)野性,是追求心灵的自由。

(3)常怀冲破枷锁的野性毅力,胸怀明月的野性追求。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国采取史上最严的防疫措施,如封城、停学停工、建立方舱医院、全民限制外出、外出须戴口罩等,这些措施曾被西方国家和媒体污蔑为侵犯自由、侵犯人权。但中国很快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生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材料二:在崇尚自由的论调下,西方某些国家的人们不顾疫情蔓延,拒绝外出时佩戴口罩,甚至爆发游行示威,高喊“还我自由”;有人甚至宣称佩戴口罩会“冒犯上帝”。如今西方疫情还看不到好转的迹象,以美国为例,截止到10月13日03时41分,确诊病例达802万例,死亡病例达21万例。

读了这两则材料,你对“自由”“约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校举办主题为“自由与约束”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越自我约束越自由

            ——“自由与约束”主题征文

水因为有了水管的约束,可以流得更高更远。自由散漫的水是达不到文明的高度的,是没有诗和远方的。

我们个人因为穿上了保暖的羽绒服,所以,我们就可以在冰天雪地里走向远方。面对新冠疫情的威胁,我们的白衣天使穿上防护服等防护装备,就可以为感染了新冠病毒的重症病人治病。所有这些装备都是在限制我们的自由,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的限制,我们才有了远大的自由。

我们主动的自我限制,到底是限制了我们自己,还是限制了限制我们自由飞翔的“敌人”?

隔离是一种限制,它限制了我们和亲朋好友在真实空间里的亲密接触,同时也限制了病毒和我们的亲密接触。但是,我们还有互联网,它依旧可以让我们和亲朋好友保持亲密互动,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在家办公。

我们可以一天不出门,但是,我们却不可以一天不上网。为什么呢?因为上网可以知道地球村每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和地球村每一个角落里的人亲密互动。但是,离开了互联网,我们想用一两天时间访问地球上任一角落是根本办不到的,甚至访问国内的任一角落,一两天时间也是办不到的。

所以,为了隔离病毒,把我们限制在一个较小的真实空间范围里,并不能够限制我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互动,并且,在虚拟空间里互动更节约时间、精力和感情。当然,在虚拟空间里节约感情很多人都会有异议。因为美颜相机让我们看不到某些人的真实面目,而且,网络虚拟空间的金钱交易也是真金白银,上当受骗和真实空间里是一样一样的损失。所以,不受限制的自由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

真实空间里的伤害不仅可以来自他人,也可以来自新冠病毒。所以,真实空间的限制和隔离也是对病毒的限制和隔离。

1月23号,武汉封城,后湖北全省跟进、中国全国跟进,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自觉待在家里。我们待在家里,失去了工作的自由,失去了串门逛街的自由。我们为什么都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呢?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只有主动放弃某种自由,我们才能拥有持续的自由,在今后的日子里拥有全面的自由。

我们待在家里,虽然暂时失去了一些的自由,但是,我们现在已经逐渐恢复了远大的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地出门逛街、自由地复工复产。如果新冠疫情得到了彻底的控制,那么,我们还可以去迪吧尽情摇摆,还可以和亲朋好友聚会大吃大喝,日子会不晓得有多好。

追求远大的自由是一个过程,有时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我们有时必须主动放弃一些的自由,主动承受不得不承受的痛苦。

反观国外,西方国家很多人被迫失去了生命,因为他们没有限制新冠病毒的自由,因为这种限制病毒、隔离病毒的活动也是对他们的限制和隔离,也会让他们失去某些自由。但是,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及时主动地放弃某些自由,所以,他们中的有些人也就持续彻底地失去了自由。因为在新冠疫情还不严重的时候,他们还在争取逛街的自由、聚会的自由。他们就像是玻璃窗里的苍蝇一样,虽然可以自由地挥动翅膀,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认为的通向自由天空的路径是被堵死的。

其实通向自由很简单,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绕一步柳暗花明。

【审题】

要注意两则材料的中心,第一则材料说的是我国的疫情防控措施看似限制人们的自由,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是我们以小的牺牲,换来了阶段性的胜利成果。第二则材料说的是西方某些国家的疫情防控情况,其民众看似仍然保持着自由,但是疫情的蔓延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二者对比,我们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国家与个人、长远与短期、自由与约束等等,都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衡量。同时应该注意到题目的限制性要求。一是要围绕主题来写,不能天马行空、乱说一气;二是要注意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观点不能偏激,而且要能分清主次,符合逻辑;三是要联系材料,不能架空材料凭空分析,要有的放矢。

【参考立意】

(1)真正的“自由”;

(2) 在“约束”的框架下“自由”地跳舞;

(3)“约束”自我是为了多数人的“自由”。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人人皆知,可实际情况是即使红灯亮起,却常常有一部分人视若无睹,仍然横穿马路。日前,大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部分岗区启用“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行人若在红灯亮起时跨进斑马线,抓拍系统就大声提醒:“您已闯红灯请守交规!”如不听劝阻继续向前走,路口处的大屏幕上就会显示该行人闯红灯过程的图片和一张清晰的半身特写图像,形成完整的行人闯红灯画面信息。该系统运行后立竿见影,行人闯红灯现象较之前减少了很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红灯面前岂能红脸

备受网友嘲讽的“中国式过马路”近日在一套“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面前稍显收敛。“出镜”人人爱,但作为反面典型高挂在十字路口的大屏幕上,却还是让“闯红灯爱好者们”心里“咯噔”一下。

曾几何时,“行人闯红灯”俨然成为一种无法医治的社会“顽疾”:媒体聚焦,专家支招,群众热议,志愿者云集,政府使出浑身解数,“运动式”的治理就像海边的浪潮,这波走了,下波来,可是涛声依旧,闯红灯者还是“该迈腿时就迈腿”。

然而,同样是“红灯亮”,行人们撩腿儿就走,为什么汽车驾驶员很少去“闯”呢?原因不言自明,监督和惩罚力度天壤之别啊!

“红灯停,绿灯行”原本人人尽知的交规,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遵守呢?监督不够到位,惩罚不够严厉。试想,如果对于闯红灯的行人只是口头教育,甚或仅仅靠道德自责,那么这样的法律法规就会形同一纸空文,对许多人来讲就只是“知道”,而不是“遵守”。没有了相应的监督与惩罚措施,再好的初衷都会被当成“驴肝肺”,再动情的说教都会变成“耳旁风”,再醒目的提醒标语都会被视若无睹,因为他们“无感”!

那么,严惩严罚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一劳永逸了呢?严刑峻法固然能立竿见影,但是对于“行人闯红灯”这样轻微违规的社会现象统统使用最严厉的惩罚,有可能会制造更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毕竟,每一项执法都需要不菲的执法成本,为了执法能够公平公正,还需要相应的监督队伍,如果这样无穷无尽地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势必要增加各种税收,整个社会又会因此背负沉重的成本压力。高税负,严管理,看似“天堂”,无异“地狱”。殷鉴不远,足够我们警醒。

请收住那双不想遵守交规的双腿吧,背后那只全天候不休息的电子眼正监督着你呢!在听到劝阻声后赶快退回来吧,不要让“尊容”曝光在路口的屏幕上!“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之所以效果良好,就在于使严格监督与严厉惩罚保持平衡。“违法必究”让我们对法律法规心生敬畏,“罪罚相当”让我们感受到法律法规的力度与温度。

红灯亮起,你还好意思置若罔顾吗?想想背后那只眼,看看身旁大屏幕,可不要在红灯面前“丢了面子”,弄得自己脸比灯还要红啊!

【审题】

本题属于记叙式材料作文题。

通读原材料,不难发现一共四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有侧重。第一个句子摆现象,“人人尽知的交规却有很多人不自觉遵守”;第二个句子讲个例,大同市增设了“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第三个句子是具体的抓拍过程;第四个句子是使用效果,“立竿见影”。

概括内容后,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使用由果溯因法。第一个句子可以分析为“为什么明知交规却不遵守?”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继续探讨原因,交规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可是这些人为什么不愿意遵守交规呢?明明制定了交规,可有人违反时为什么没有相应惩罚呢?什么样的惩罚才能保证交规的严格遵守呢?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难道只有严惩才能保证规则的顺利实施吗?

第二句和第三句其实是在讲惩罚措施,第四句说明了效果良好。针对这个现象,可以深入探究原因。在抓拍系统使用之前,有没有其它措施阻止行人闯红灯?那些措施为什么失效?抓拍系统为什么有良好效果?行人为什么会在抓拍系统的监督下自觉遵守交规?这样的抓怕系统能长久有效吗?

经过这样连续发问,可以让我们的思维逐渐深入,而且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我们对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逐渐认识清晰。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基础上,可以梳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也可以概括中心立意,同时可以对文章进行布局谋篇。

综上所述,这则材料的立意应该是围绕“闯红灯”这件事展开讨论,对规则应该如何遵守进行分析,可以从公众的角度来谈为何要遵守,如何遵守;可以从政府和执法部门的角度来谈如何实施,如何落实。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如“没有监督,法则难行”,然后联系闯红灯的事例,分析其闯红灯的原因和危害,联系汽车司机极少闯红灯一事进行分析,指出具体的治理措施,最后发出呼吁。

【参考立意】

(1)遵守交规,要学更要行。

(2)规则易懂,遵守难行。

(3)有法可依更需有法必依。

(4)良法施行还需良法保驾。

(5)闯红灯,小事不小。

(6)警惕你背后的那只眼。

(7)没有监督,法则难行。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在某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中,部分考生成绩为“0”分,其中有三名初试成绩过400分、两名415分并列第一的考生。他们在自己复试结束后,觉得录取完全没有问题了,于是在考研群里分享了面试题目和经验,结果被人举报。

事件发生后,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作为法律专业的考生却“知法犯法”,违背公平公正的规则,不应被同情,有人说他们不过就是因为一起备考的同学询问才予以分享,复试成绩却被判“0”分,这不近人情。

作为旁观者,我们容易选择维护规则;而作为当事者,我们也许会和材料中的考生一样倾向人情。对此,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莫因人情违规则

某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中,原本初试成绩并列第一的考生,因在考研群中分享题目和经验,被举报导致成绩最终被记为“0”分。这严厉的惩罚,难免引起向来看重“人情社会”的国人们的激烈议论,“不近人情”便是很多人的想法。

诚然,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分享自己面试题目和成功经验,其目的并非为了获利,而是为了帮助一起考研的“小伙伴”,出发点是好的,利他性的。然而,这些人包括这两名考生却都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他们考的是法律硕士。作为法律专业的人,如果说没考虑到自己透露面试题和相关情况会造成对其他人的不公,只能说是专业素养还不足,没有意识到规则应该凌驾于人情之上。从这一点来说,他们被判0分,丝毫不冤!

规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底线;法理,是一个社会公平和谐的保障。“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如若抛弃规则,处处讲人情世故,社会将会混乱无序,甚至瘫痪。

规则大于人情。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已普遍拥有规则意识。遵守军法,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稳定军心;严守国法,包拯无私铡包勉,保持清明;严明军纪,戚继光无情治逃兵,造就铁军。当规则与人情矛盾时,他们选择将规则、法律放在首位,正是因为如此,美名方能流传至今。试想一下,如若当时诸葛亮选择原谅爱将,包拯选择袒护亲人,戚继光选择宽容逃兵,那么军令何在?清白何在?百战之师何在?由此可见,遵纪守规,才会有社会的公平和谐。

与之相反,漠视规则,必将承担后果。电影《我不是药神》一上映便广受好评,但也由此引发出这样一个讨论:法律与人情,孰轻孰重?主人公程勇最后因同情贫穷的白血病患者,再次走私平价特效药,最终受到法律的判决。无论动机如何,他确实触犯了法律,接受法律的制裁也毋庸置疑,因为法不容情、法高于情!

同样地,上海一考生迟到,错过了高考时间,等候他的只能是禁止入场。与其试图翻墙入场、下跪求情,不如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这样,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能维护他人的公平。

在现实生活中,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引导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和谐有序。小到个人原则,大到企业规章,再到国家法律,无一不需我们严格遵守。随着时代的进步,依法治国也渐渐成为我们国家的治国方略,只有法大于情,社会才能有序发展。

正如斯迈尔斯所说:“一个没有原则和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诚然,遵守规则,莫因人情违规则,方能把握好人生航向,驶向美好未来。

【审题】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深入思考。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新闻事件的概述,三名成绩优秀,两名并列第一的学生复试成绩被记“0”,可以说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而原因则是他们在群里分享题目和经验。第二部分是人们对此新闻事件的评论,有人认为他们的做法破坏规则,得到惩罚理所应当;有人认为他们只是单纯分享,被惩罚不近人情。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词:规则、人情。学生应围绕“规则”与“人情”展开辩证分析,立意指向以“规则”为重。

【参考立意】

(1)规则大于人情。

(2)人情往往破坏规则,造成不公平。

(3)真正的公平要靠人人遵守规则。

(4)法治胜于人治。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美]爱默生

②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欧阳修

③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胡适

④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波 兰]莱蒙特

建设社会文明,主要靠道德教化,还是主要靠规则约束?还是两者并重?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想?请以“道德教化与规则约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道德教化规则约束共助社会文明

道德教化和规则约束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偏废。我认为,道德教化与规则约束共同助力社会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是以道德著称的文明国度。古时的“君子不乘人之危”“君子不夺他人之爱”和今天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都是很好的道德信条,正因如此,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

爱默生说:“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欧阳修也说:“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二人的言论都证明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若没有道德的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人钻空子。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同样,没有规则约束的社会必然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莱蒙特那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约束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道德教化与规则约束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

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要把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让道德教化与规则约束共同助力社会文明吧!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建设社会文明,主要靠道德教化,还是主要靠规则约束?还是两者并重?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想?请以“道德教化与规则约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建设社会文明,主要靠道德教化,还是主要靠规则约束?还是两者并重”:考生要思考在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道德教化”和“规则约束”哪个更重要,或者两者都重要。

(2)“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想”,考生需要结合所给材料来谈自己的体验和感想。

(3)“以‘道德教化与规则约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里确定了主题,即“道德教化与规则约束”。结合材料来看,材料是四则名言,仔细分析材料可知,前两则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后两则强调的是规则约束。其实,道德教化和规则约束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偏废。由此,考生可以选择“主要靠道德教化”,也可选择“主要靠规则约束”,当然,也可以选择“两者并重”。考生如写成议论文,说理要透彻深入,要注意运用辩证思维。

【参考立意】

(1)规则约束更能提高文明素质;

(2)道德教化是素养的根本;

(3)规则约束与道德教化一同助力社会文明;

(4)要道德教化,更要规则约束。

阅读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