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6高三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些伤疤,需要被看见,才能真正开始愈合”,但也有人说“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两句看似矛盾的话:
“有些伤疤,需要被看见,才能真正开始愈合”,强调“看见”是愈合的前提,暗含直面伤痛、主动疗愈的可能性。“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突出伤疤的深刻性与持久性,暗示伤痛难以彻底消除,可能成为永恒的记忆。
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伤疤”可实指身体创伤,更可虚指心理创伤、历史记忆、群体伤痛(如材料隐含的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伤疤);“看见”不仅是视觉上的关注,更指主动正视、承认、反思伤疤的存在及其背后的意义;“愈合”并非指伤痛完全消失,而是指接纳、和解,不再被伤痛裹挟,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或群体的警醒。
两句均围绕“伤疤”展开,二者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
“被看见”是“愈合”的起点,它让我们正视伤疤、开启修复之路;“无论多久都疼”是对伤疤本质的客观认知,它提醒我们“愈合不等于遗忘”,伤疤的印记与痛感,是“愈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能让“愈合”更有深度。
结合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背景(从“南京”可联想到历史伤痛),但立意可延伸至个体、群体、历史等多个层面,不可孤立看待两句话,需体现对二者关系的辩证思考。可以强调
“看见”与“疼痛”并行不悖,愈合是带着记忆前行。可以阐述伤疤的意义在于“警醒”而非“遗忘”。“看见”并接纳疼痛,才能与过去和解;“看见”伤疤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苦难、珍惜和平,让疼痛成为守护未来的铠甲。可以阐述与伤疤共生,而非消灭伤疤。“看见”伤疤,正是为了在疼痛中找到与自我、与历史共处的方式,让伤疤成为生命或文明的一部分,而非枷锁。
具体写作时,可以简单概述材料,提出观点,在“看见”中接纳伤痛,在“痛感”中成长。接着阐述“看见”是愈合的第一步。“看见”不是放大痛苦,而是打破“自我欺骗”(如假装忘记失败,实则一直被恐惧束缚),当我们直面伤疤时,才能开启修复。然后论述“痛感”是成长的印记,它提醒我们曾犯过的错、曾受的伤,让我们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最后总结,个体的愈合,不是让伤疤消失,而是在“看见”后接纳它,在“痛感”中汲取力量,让伤疤成为“成长的勋章”,而非“束缚的枷锁”。
立意:
1.看见伤疤,与痛感共赴愈合。
2.不藏的疤,不忘的疼。
3.让伤疤被看见,让痛感有力量。
4.看见伤疤是起点,带着痛感向未来。
例文:
伤疤之上,绽放生命之花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有句台词,“有些伤疤,需要被看见,才能真正开始愈合”,而有人认为“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在我看来,伤疤的存在绝非生命的瑕疵,唯有勇敢揭开伤疤的遮蔽,在正视与反思中汲取力量,才能让伤疤成为生命向上生长的养分,而非永恒疼痛的枷锁。
看见伤疤,是愈合的起点,更是直面真实的勇气。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蔡雨辰,曾因一场意外失去右臂,这场灾难在她的身体与心灵都留下了深刻的伤疤。最初的日子里,她试图用长袖衣物遮掩手臂的残缺,甚至拒绝与人对视,将自己困在自卑的牢笼中。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敦煌莫高窟看到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的灵动身姿,突然意识到:伤疤或许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印记。于是,她开始坦然露出右臂的伤疤,用左手学习数字绘画,将自己的创伤体验融入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修复工作中。蔡雨辰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勇敢地让伤疤“被看见”,不仅是对自我创伤的正视,更是为伤口愈合寻找契机。
正视伤疤,需要超越疼痛的智慧,在反思中实现成长。被誉为“中国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第一人”的周红,在23岁时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身体的伤疤与生活的落差曾让她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但当她看到同样遭受脊髓损伤的患者在痛苦中挣扎时,她意识到自己的伤疤或许能成为帮助他人的桥梁。于是,她创办了“中途之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生活重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反思自己的创伤经历,将痛苦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动力,不仅让自己的伤疤有了新的意义,更帮助患者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伤疤的疼痛固然真实,但唯有超越这份疼痛,在反思中寻找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真正的愈合。
伤疤对于个体如此,对于民族与国家亦然。一个民族的历史伤疤,若不能被正视与铭记,便可能重蹈覆辙;若能在铭记中反思,便能成为民族前行的动力。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疤,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就是让这段伤疤“被看见”的重要时刻。我们通过公祭活动,缅怀遇难同胞,铭记历史真相,不仅是为了告慰逝者,更是为了从历史伤疤中汲取教训,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正是因为我们始终铭记并反思这段伤疤,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守护和平,开创未来。
伤疤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成长的见证。无论是个体的小伤疤,还是民族的大伤疤,唯有勇敢看见、智慧正视、深刻反思,才能让伤疤之上绽放出生命之花,让疼痛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在时光的长河中书写出更有意义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