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明确关联“阅读Ⅰ的材料一”中柏拉图对“欲望”的看法,将欲望定义为“灵魂的无理性部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灵魂三分说”,认为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欲望作为“无理性部分”,需被理性引导和约束,否则会引发个体的混乱与社会的失序。这一观点强调了理性对欲望的主导作用。
题目并非要求考生认同或反驳柏拉图的观点,而是以其观点为“引子”,引导考生结合自身认知、生活体验与社会现象,回答“你是如何理解‘欲望’的”,这意味着写作需体现考生对“欲望”的辩证思考。
柏拉图的观点聚焦“灵魂”层面,考生可延续这一维度,探讨欲望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影响;同时,“无理性”的定位提示考生需重点分析“欲望与理性的关系”,这是审题的隐性要求。写作时,不能简单将“欲望”等同于“邪恶”或“贪婪”,也不能完全否定柏拉图观点的合理性。需认识到欲望的“双面性”——既有可能成为个体堕落的诱因,也可能是推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动力。
考生可从个人经历(如对某件事物的渴望、克制欲望的过程)、历史典故(如古人对欲望的态度)、社会现象(如消费主义下的欲望膨胀、科技发展中的欲望驱动)等角度展开,深入本质,探讨欲望的性质、作用、与理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欲望。当代社会中,“欲望” 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如对流量的欲望、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等),若能结合当下现象展开,可让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具体写作时,可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自己的辩证看法,理性为舵,欲望为帆。接着,结合事例,如历史上因沉迷权力欲望而亡国的君主、当代因追求物质欲望而违法犯罪的人,论证放任欲望的危害,呼应柏拉图对“无理性”的警惕。然后指出被理性引导的欲望是“动力”。如科学家对真理的欲望推动科研突破、创业者对成功的欲望促进社会创新、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欲望激励自我成长,说明理性如何让欲望“向善”。最后强调 “理性为舵,欲望为帆”的人生态度,呼吁当代人在欲望与理性的平衡中实现精神丰盈。
立意:
1.理性为舵,欲望为帆。
2.欲望如潮,理性为岸。
3.破“无理性”之茧,在欲望中看见灵魂的微光。
4.欲望非原罪,舵手是理性。
例文:
欲望是把双刃剑
柏拉图将欲望归为灵魂的无理性部分,在我看来,欲望绝非单纯的非理性洪水,它更像一柄双刃剑,既能裹挟着原始冲动冲垮理性的堤坝,亦能在智慧的引导下转化为推动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唯有辩证看待欲望的双重属性,方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守住精神的航向。
欲望的本能属性,确实潜藏着吞噬理性的风险。当欲望脱离了道德与规则的约束,便会异化为摧毁个体与社会的破坏力。去年曝光的“流量造假产业链中,某MCN机构为追求短期利益,雇佣水军制造虚假数据,不仅误导了消费者判断,更扰乱了互联网生态。那些操纵数据的从业者,正是被“快速获利”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将技术能力异化为欺骗工具。倘若他们能以理性审视欲望,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恪守行业底线,何至于最终面临法律的制裁与行业的唾弃?当欲望挣脱理性的缰绳,便会沦为灼伤自我的火焰。
然而,将欲望完全等同于“无理性”,实则是对人性的片面解读。在智慧的驾驭下,欲望能转化为创造价值的源动力。敦煌研究院的李云鹤先生,六十余载坚守大漠,以修复壁画为毕生追求。支撑他在艰苦环境中前行的,何尝不是对文物保护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没有沦为急功近利的浮躁,而是在“守护文明”的理性指引下,转化为日复一日的细致工作。 “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院士,正是怀着“让中国量子科技领跑世界”的强烈渴望,带领团队攻克了量子通信的诸多难题。倘若他们被“无理性”的欲望支配,或追求名利,或畏惧艰难,又怎能在各自领域创造不朽功勋?可见,当欲望与崇高理想相结合,便能升华为照亮人类文明的精神火炬。
更进一步说,驾驭欲望的能力,恰恰是衡量个体成熟与文明高度的标尺。从个人层面看,奥运冠军全红婵在训练中,将“夺得金牌”的欲望转化为每天数千次的跳水练习,最终在东京奥运会上一战成名。她的成功,正是用理性驯服欲望、用坚持浇灌欲望的结果。从文明发展视角审视,人类对“探索未知”的欲望从未停歇:从郑和下西洋传播文明,到当代中国 “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的深空探索,这种欲望在“和平发展”的理性框架下,推动着人类认知边界不断拓展。反观历史上那些因放纵欲望而衰败的王朝,因贪婪掠夺而覆灭的帝国,更能明白:唯有以理性为舟、以道德为舵,方能让欲望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
柏拉图对欲望的警示仍在耳畔回响,但我们更应看到欲望的积极力量。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与其畏惧欲望的非理性,不如学会以理性引导欲望、以理想升华欲望。当每个人都能让欲望成为推动自我成长的动力,当每个社会都能让欲望成为促进文明进步的能量,人类的精神世界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