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杭州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交流提供了多样的渠道和丰富的场景,人们的沟通更及时,更便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否会因此变得更为容易?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
材料开篇点明“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交流提供了多样的渠道和丰富的场景”,这是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从即时通讯软件如微信、QQ,实现随时随地的文字、语音、视频交流,打破时空限制,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能 “面对面” 沟通;到社交媒体平台像微博、抖音,人们可分享生活点滴、观点见解,极大拓展社交圈。丰富的场景体现在,无论是通勤路上、工作间隙,还是居家休闲,只要有网络,交流触手可及。例如,线上会议使身处不同地区的工作团队能实时研讨;在线课堂让学生跨越地域向名师求学。这些都表明科技让沟通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人们的沟通更及时,更便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否会因此变得更为容易?”这一疑问是材料核心。其中,“相互理解”并非简单知晓对方所言,而是能站在对方立场,体会其感受、洞察其想法与行为动机。科技虽赋予沟通便捷性,但相互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交流深度、双方态度、文化背景差异等,并非仅由沟通便捷与否决定。这就要求深入探究科技在人际相互理解中扮演的角色,是助力、阻碍,亦或兼具二者。
立意:
1科技通讯千万里,理解未必近人心
2.科技是人际理解的催化剂还是绊脚石?
3.科技时代,理解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4.穿越科技迷雾,找寻理解的微光
例文:
善用科技,让理解无界
在信息飞速流转的当下,科技如同一场汹涌浪潮,彻底重塑了人们的交流模式。即时通讯软件打破时空樊篱,社交媒体平台拓展社交版图,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兴场景不断涌现,让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及时与便利。然而,这份便捷是否必然通向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实则不然,科技之于人际理解,恰如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巧妙运用。
合理驾驭科技,无疑能为增进人际理解架桥铺路。互联网搭建起跨越地域的交流平台,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得以频繁互动。以国际学术交流为例,各类线上学术会议、科研合作群组层出不穷。各国科研人员借助网络,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交流创新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科研思维方式。西方科研注重实证与逻辑推导,东方科研则常蕴含整体思维与哲学思辨,通过线上交流,双方相互学习,跨越文化差异,实现了学术层面的深度理解,也为未来携手攻克全球性难题奠定基础。同样,视频通话让分隔两地的亲人朋友仿若近在咫尺。在疫情期间,无数家庭依靠视频连线维系亲情。春节时,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通过视频向国内长辈拜年,讲述异国生活的点滴,长辈们看着屏幕中孩子熟悉的面容,听着真切的声音,即便相隔万里,也能深刻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亲情在屏幕两端流淌,理解在交流中升温。
然而,倘若过度依赖或错误使用科技,它也可能成为人际理解的阻碍。社交媒体虽提供了海量信息分享的窗口,却常流于表面。人们在微博、抖音上快速浏览大量碎片化内容,点赞、评论成了交流的主要形式,真正深入的思想碰撞少之又少。在热点事件讨论中,网友们往往未经深思熟虑,便跟风发表片面观点,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分析,不同观点之间难以达成理解与共识,网络空间充斥着争吵与误解。同时,过度沉迷虚拟交流,会使人们逐渐失去面对面沟通的能力与耐心。线上交流时,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辅助信息大量缺失,一个简单的语气词都可能引发歧义。
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其对人际理解的影响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与方式。我们应善用科技之利,借助多元交流渠道,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系,分享真实的想法与情感,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同时,时刻保持警醒,避免陷入科技带来的交流陷阱,适时放下电子设备,回归面对面的真诚沟通,用眼神传递关切,用微笑化解隔阂。
当我们正确把握科技与人际理解的关系,合理运用科技之力,它便能成为跨越心灵鸿沟的桥梁,让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不再受时空限制,让温暖与善意在每一次交流中传递,构建一个充满理解与包容的和谐社会。
科技架桥梁,谨慎陷鸿沟
伴随着交通、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模型等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更为及时便利,但人与人的理解却陷入自足孤岛的因境。值此之际,我们应当以科技架好理解之桥梁。
我们的沟通借助网络媒介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和充分的互动,然而这一平台也汇集了“乌合之众”的集体非理性思潮,制造出回音室效应,剥夺或遏制了人们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使理解成为了一种单向度的想象和集权式的引导。
我们的理解借由虚拟科技,再现了心灵的真实。视听的奇观和云端的连线使我们跨越想象的壁垒,抵达彼此在现实无法实现的身份认识、职业认同。然而,这些虚拟的互动体验似乎取代了屏幕背后的情感交流,使人们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琐屑,卑小,以及沟通所需要消耗的耐心和穷尽生命的探索。如果理解不需要百转千回的路径,这样的理解真的不是一款热销版的商品吗?这样的理解真的是人类隐秘心灵的奇迹吗?
当手机取代面对面的问候,当AI专家条分缕析人类的心理历程,给出最便捷的回复、关心的模版,人们的相互理解也就成为了机械的连线。需知,理解基于不同。只有独特的个性化认识才诞生出沟通交流的必要。我们应谨慎只求便捷的沟通,在科技的辅助下,关注每一个情绪的生发,倾听那似乎不合时宜的声音。
然反观当下,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电子设备,在宏观的大世界中迷失了自己的坐标。许多吃瓜群众奔驰在“新闻”的第一线,发表出自己“精辟”的互动言论,却唯独忘记了交流的目的是求同存异,是带去公平、正直与关怀。
人类学家项飙敏锐地观察当下人们的交流状态后提出"附近的消失"精神窘境。在科技反使人们不易理解的当下,他尝试"重建附近"以阻止个体间连通性与互渗性的消亡;电影研究者戴锦华叩问我们的虚拟化身,究竟是我们的想象,虚拟的自我,还是一种更真实的存在。如今手持头像、拥有线上身份的我们应当深思,如何建立起真实的联系,如何为理解他人而交流,而非满足心理的镜像认识。
科技使交流更及时、便利,也给了我们充分自足的想象空间。值此之际,我们应当打破镜像,走出孤岛,真正地生发人类理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