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金太阳高三12月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话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在劝告人们远离危险之地。而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前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1.材料解读
材料提供了两句名言,分别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强调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与避险智慧。它倡导人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危险,并主动避开,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或危险处境,是从个体安危的角度出发,体现了对生命安全的珍视以及对风险的理性规避。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传达出一种为了追求道义、真理而勇往直前、不惧艰难险阻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大无畏精神。这里的 “道” 代表着正义、理想、信念等崇高的价值追求,凸显出个体在面对大义时的坚定抉择与勇敢担当,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坚守与践行。
2.立意角度
辩证统一:可以探讨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要秉持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的理念,保障自身安全与稳定;但在关乎大义、真理与社会责任面前,则要有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勇气与担当。例如,在和平时期努力发展自我、避免无谓风险,而当国家、民族面临危机或正义需要伸张时,则挺身而出。
避险与担当的抉择:思考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分析何时应遵循避险原则,何时应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去追寻更高的价值追求。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科学家们一方面要避免一些鲁莽的、违背科学规律的危险尝试(不立危墙之下),但为了推动科技进步、攻克重大难题,又需要有不怕失败、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往矣)。
时代背景下的思考: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探讨两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如在信息爆炸、多元价值观冲突的时代,人们既要有识别不良信息与危险诱惑的能力(不立危墙),也要有坚守主流价值观、为社会公平正义发声的责任感(往矣)。
个体与群体: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角度立意。“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侧重于个体的自我保全,而 “虽千万人,吾往矣” 可理解为个体为群体利益而奋勇向前。思考个体在群体中如何平衡自我保护与群体担当,如何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群体的进步贡献力量。
立意:
危墙不立,义路长驱 舍身赴道,避险卫身
权衡危安,坚守道义 身避危墙,心向大道
墙下思安,道前无畏 避险亦求道,勇毅且持恒
于危安之际,守心中正道 明哲保身与舍身求道
危墙可避,大道勇行 悟危墙之智,践大道之行
例文:
明哲保身觅自安,勇攀危崖览群山
俗言道要远离危险之地。可孟子却说,为了心中的道,即使是危墙也当前往。这不由引发了我们的深思。然而,在我看来,当危墙在前,我们应当明哲觅自安,在自安的前提下迎难而上,再一览群山小!
不立危墙,明哲保身不是委屈曲求全,是一时的忍辱负重。
览古纵今,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面对危难他镇定自若,忍辱负重以一己之失成后之大利;又看大将韩信忍胯下之辱,面对危难不屈不挠,名驰今古;再看一代史学大家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别人的嘲笑,司马迁毫无愠色,著成《史记》,名垂千古。先贤的事例比比皆是,试问他们输了吗?没有!危难在前,他们忍辱负重,明哲保身,成一时之难,全千古芳华。新时代的青年啊,当危险来临之际,我们首先便要做好明哲保身,觅得自身的安全,再蓄足全力,如雏鹰振翅飞翔,遨游九天!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面对欲坠危墙,我们毫不畏惧。
君看当年鸿门一宴,兼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看法,刘邦毅然赴宴,化解项羽的猜忌,全身而退,终成汉室;秦晋围郑之际,烛之武夜入秦营,力劝秦王退兵,以解郑国之危;回溯今夕,面对重重包围,中国红军迎难而上、爬雪山,飞夺卢定桥,铸造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伟大红军精神,解放大半个中国。焦桐成雨,兰考人民的心愿在焦裕禄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洪水之期,焦裕禄仍坚守地间,切身为人民做事。谁说稻种不能嫁接,袁隆平院士勇于反对权威,铸筑粮食根基,将饭碗切实端在了我们手中。伟人的旅途同中存异,面对危墙,他们皆是志气满怀;面对峭壁,他们皆是毫无惧色;面对惊涛,他们执桨以抗!新时代的青年啊,我们生活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如同知更鸟立于枝头,猿猱勇攀峭崖。我们也应在危墙之前志气勃发,勇攀直上,纵观数群山。
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是骄傲的玫瑰,不屈的雏鹰。面对危墙,我们应明哲自安,再勇攀直上,笑傲人生。寻觅心中之大道,再创国富民强,再看盛世繁华!
明辨危与道,勇敢且智慧前行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与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引发我们无尽的联想与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明辨危与道,既要有远离危险的理性,又要有勇敢追求真理的勇气,如此才能智慧前行。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强调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困境,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潜在的。如果我们缺乏对危险的敏锐感知和理性判断,就很容易陷入危险之中,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比如,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要及时撤离危险区域;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远离那些品行不端、可能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的人。这种远离危险的行为,并不是懦弱和逃避,而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以便在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历史上,范蠡就是一个懂得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的智者。他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敏锐地察觉到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毅然选择功成身退,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他弃官从商,三聚三散财富,得以善终。而文种却没有看清形势,最终被勾践赐死。范蠡的明智之举,体现了他对危险的准确判断和果断远离。
然而,仅仅懂得远离危险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勇气和决心。这里的 “道”,可以理解为真理、正义、理想等高尚的价值追求。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坚信自己所追求的 “道” 是正确的时,就应该勇敢地去追求,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千军万马。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布鲁诺为了捍卫日心说,勇敢地挑战教会的权威,即使面临火刑也毫不退缩。他坚定地相信真理的力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谭嗣同为了变法图强,毅然选择留下,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他高呼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展现出了为道而不畏生死的大无畏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我们要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避免陷入危险之中;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因为害怕危险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危与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持理性的判断,又要有勇敢的行动。当我们面对一些小的危险和困难时,可以适当地冒险尝试,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能力;当我们面临重大的危险和抉择时,则要谨慎考虑,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应对危险和追求真理的能力。我们要通过学习知识、积累经验、锻炼意志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使自己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冷静应对,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的勇气、毅力和责任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懈努力。
总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与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两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辩证的人生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明辨危与道,既要懂得远离危险,保护自己,又要有勇敢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智慧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明辨是非,勇于担当
人生路漫漫,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遇,有时面临选择,有时遭遇困境。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做出明智的抉择,判断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古语有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在告诫我们要远离危险,保全自身;而孟子则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鼓励我们为了正义和真理,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要勇往直前。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明辨是非,勇于担当。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潜在的危险或不利的环境,比如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等。这时,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知,及时抽身,避免陷入困境。这种智慧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它要求我们在保全自己的同时,也为可能到来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然而,面对正义和真理的呼唤,“虽千万人,吾往矣”则彰显了一种无畏的勇气与担当。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英勇奋斗,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当代社会,同样需要我们勇于担当,面对不公与邪恶,敢于发声,敢于行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勇气并非鲁莽行事,而是在深思熟虑后的勇敢实践,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更高价值的不懈追求。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智慧。一方面,要保持警惕,学会识别并远离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的环境或行为;另一方面,当遇到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维护正义的时刻,也要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既要学会保护自己,也要勇于承担责任,做到既明智又勇敢。
总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虽千万人,吾往矣”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人生智慧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面对复杂世界时的行为准则:既要善于保护自己,远离危险;又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