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百师联盟12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的贝聿铭曾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法国哲学家帕斯卡的话“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虽渺小脆弱,却因思想而高贵。强调了人正是因为有思想才比其他生物高贵。贝聿铭的话“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既是对建筑韧性的赞美,也是对人生韧性的颂扬。强调的是竹子所拥有的韧性这一特质。正是拥有这一特质,竹子千百年来为文人称颂,它于风雨中依然挺立而不至断折。两则名言共同启示我们:思想的韧性与生命的韧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材料意在启发我们,思想的韧性,让我们在困境中不失尊严,于绝望中看见希望。人类之所以能在浩瀚宇宙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思考的能力,能够洞察世界的本质,追求真理与光明。这种思想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自然的伟力、社会的不公、人生的苦难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坚定与高贵,不屈不挠地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生命的韧性,则让我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于挫折中重获新生。贝聿铭以竹子为喻,表达了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不逃避、不抗争,而是以一种柔韧的姿态去适应、去承受。这种生命的韧性,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应对;不是放弃抵抗,而是在保持尊严的前提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它教会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韧性,就能够像竹子一样,即使弯腰也绝不折断,最终迎来雨过天晴的时刻。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思想、韧性与人的关系角度行文,或从二者的共性角度出发写下自己的思考。写作时可重点强调思想之韧与生命之韧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支柱。思想的韧性让我们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智慧,而生命的韧性则让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即使遭遇挫折和困难,也能够坚持不懈,直至成功。两者结合,便形成了人类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可运用典型例证和比喻论证的手法,增强说服力。
立意:
1.武装自己的头脑,做有思想的芦苇。
2.向竹子学习,再大的风雨也不怕。
3.做“墙头草”还是“有思想的芦苇”,全在于自己。
4.找到自己的锚点,屹立群雄。
例文:
柔韧以立身,思辨以立世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将人喻为芦苇,强调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即使宇宙毁灭,人的思想依旧高贵。的确,人因思想而伟大,但伟大的思想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一个载体来支撑与展现。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的贝聿铭则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人的立身之本何在?又应如何立世?答曰:柔韧是立身之本,而思辨则是立世之基。
柔韧与思辨,二者相辅相成。柔韧让人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拔,而思辨则让人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柔韧,是世间生存的智慧,是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不迫,是遭遇挫折时的锲而不舍,是在风雨中弯腰而不屈服的坚持。就像竹子,是坚韧不拔的象征,以其独特的韧性应对着四季的风霜雨雪,在狂风暴雨中,能够随风雨弯曲,保持不屈的身姿;在烈日炎炎下,保持弹性和水分,维持生命的活力。司马迁遭受宫刑却没有选择放弃人生,而是以坚韧的姿态创作《史记》,最终完成了无韵之离骚。邓小平在人生的多次起伏中,始终保持着韧性和信念,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
然而,仅有柔韧是不够的,人还需要思辨来立世。思辨,是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冷静分析,是追求真理时的执着探索,是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人若失去了思辨,就如同芦苇失去了方向,即使生命力再强,也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帕斯卡之所以强调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思辨对于人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思辨,人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认识世界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学会柔韧,又要懂得思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弯而不折;在追求真理和梦想时,我们要像帕斯卡一样冷静分析、执着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雨中茁壮成长,成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行动力的新时代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培养自己柔韧和思辨的品质。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一种的思辨的心态和柔韧的姿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雨中更加坚韧,智慧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让我们以柔韧为身、思辨为翼,在人生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