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大附中2025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滤镜”原本是一种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让图像达到理想状态。现实中,“滤镜”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它能够滤去杂质和缺陷,让我们看见更靓丽的自己和更美好的生活。
对于“滤镜现象”,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介绍了滤镜的含义,指出滤镜能够滤去杂质和缺陷,让我们看见更靓丽的自己和更美好的生活。审题时,考生要注意抓住等关键句“看见更靓丽的自己和更美好的生活”。滤镜滤去杂质,让我们看到世界不一样的精彩与纯粹,可以联想,人的内心也应有这样一面滤镜,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然而滤镜太多,美化太多,熟真孰假,看不清现实终会封闭与自我的小世界,迷失自我。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用滤镜来美化生活时,也要反思对现实的不满和自我认知的偏差。所以,有的滤镜不妨保留,而有的滤镜必须打破。
综上,考生可以围绕“滤镜”一词,从其内涵,其带来的美好和问题,生活中需不需要滤镜,如何辩证看待等角度展开立意思考。如可以滤镜的美化为主旨,认为生活大多平凡,又难免不如意,需要滤镜,过滤一些杂质,换个方式看见生活别样的美好与新奇,以更好地前行;如认为不能太过依赖滤镜,可以滤镜的弊端为主旨,强调滤镜有不好的影响,可分析滤镜过多,易陷于信息的茧房,封闭自我,迷失方向,打破滤镜才能客观清醒地面对这个世界;如辩证地看待滤镜,可认为生活既须要滤镜的美化,也须有打破滤镜的清醒认知;它既能帮助我们发现美好也可能让我们迷失对真实的判断。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透过“滤镜”看本质,指出人在合理地美化图像之外,更要透过美好而朦胧的“滤镜”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接着,阐述“滤镜”的普遍存在以及它的积极意义——“滤镜”既能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能让生活成为一种艺术。然后,结合时事热点,列举一些明星艺人种种“塌房”“人设崩塌”等事例,指出人需要“滤镜”调剂生活,但生活也需要打破“滤镜”。最后,总结观点,作为一个能够自主独立思考的人,要学会理性地看待社会事件。只有当人们合理使用好“滤镜”,才能透过“滤镜”接近社会的本质和真相,从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美好的世界。
立意:
一是生活需要滤镜。
二是抛开滤镜,面对真实人生。
三是要选择正确的滤镜。
四是以诗意的滤镜生活,以科学的滤镜看人生。
五是选择好人生的滤镜。
例文:
滤镜开合间,生活有大意
滤镜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高科技的行生物,滤镜能滤去杂质,引导人们看向生活中的美,同时也可能在装点粉饰或“灰黑滤镜”中,让人们失去对本真世界应有的认识和理解。滤镜开合间,体现的是人们的生活智慧、时代精神。
打开滤镜,窥见困境中的花团锦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重压下的生活需要滤镜,逆境中的审美自觉,自古有之。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的苏轼总能聚集生活的美,打开滤镜,是蒌蒿满地、河豚欲上的春江晚景,是淳香味美、肥而不腻的“东坡肉”,是飞鸿踏雪泥的足迹,是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李白的滤镜下,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一解孤愁;刘禹锡的滤镜下,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洁傲岸;陶渊明的滤镜下,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理想情操。困境中的滤镜一如高悬的明月,照亮迢迢暗途,将诗意和暖流轻放心间。
关闭滤镜,让真实之美冲破幻象,熠熠生辉。光怪陆离的生活考验着我们对真实美好的感知能力,千人一面的美妆博主,艳丽失真的怡人美景,如法炮制的可人美食,网络社会在光影技术“滤镜”下展现着各式虚假面容,又如那光鲜动人的“上海名媛群”,庸俗可笑地刷新着人们对“虚荣”的认知。相比之下,关闭滤镜后,医护人员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深印痕,边防官兵舍命成守的边疆恶劣环境,无数平凡英雄坚守中奋进的艰辛生活,教我们体会本真,明白大义,学会坚忍,思考生命的价值,在了解真实的生活面貌后依旧能够热爱生活,憧憬未来。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滤镜外的世界并不太平,“灰黑滤镜”下有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抹黑,针对从“中国渗透论”到对华为的制裁打压,从“中国病毒”到抵制新疆棉花,企图用滤镜混淆视听,抹灭公平正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发展自有其规则,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用滤镜愚弄世界的“阴谋论”更不可能行得通。我辈青年应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捍卫“灰黑滤镜”后的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
滤镜开合间,世界有着更高的饱和度和对比度,让人们用更生动而激烈的方式去感受生活。逆境中让我们打开滤镜,高悬明月,聚焦美好;虚幻中让我们关闭滤镜,除去偏见,触摸真实。生活有大意,于滤镜开合间,见万物,见众生,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