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阿条姐”黄雨婷位列世界第一:青春靶场,奋斗当下
新闻概述:
日前,国际射击联盟更新世界排名,“阿条姐”黄雨婷以6136分首次登顶,问鼎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世界第一。黄雨婷2006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2016年暑假,黄岩区少体校射击步枪队到学校选材,她入选暑期集训队,一路披荆斩棘,不到13岁便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黄雨婷与盛李豪在射击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金牌赛中为中国赢得首金,她由此成为了中国奥运历史上最年轻的射击冠军。赛后,两人分别因网名“A阿条本条”和“光靠干饭就”获称“阿条姐”与“干饭哥”。黄雨婷目前就读于黄岩第二高级中学,对此有网友调侃道:“世界最强‘阿条姐’,归来仍是高中生!”
——人民网
观点:
王炼(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射击运动员今天这样的自信和豁达,也是新时代带给他们的。有些国家,训练水平一点不比我们差,但他们就是压力大,因为真的是要靠一块金牌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我们现在的运动员肯定还有不足,但绝对不缺自信和阳光。
——共青团中央
对于自己射击的秘诀,黄雨婷用6个字总结——稳住枪,果断扣。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在奥运会这个汇聚世界顶尖运动员的舞台,有多少屹立不倒的“常青树”,就有多少期待刮起青春风暴的新星。
——红星新闻
“稳身、稳枪、稳心”,金牌的背后,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保持高度集中的专注力。
——半月谈
评论:
从10岁接触射击,到18岁登顶世界第一,时光的成绩单上没有捷径,只有准星日复一日的校准。身处快节奏的社会,真正的“靶心”不在社交媒体的话题榜上,而凝聚在每个动作的沉淀之中。领奖台上,她是接受掌声与欢呼的“最年轻冠军”;回归校园,她仍是背着书包奔波于学业的中学生。不被“天才”的标签所裹挟,将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屏息凝神、专注成长,所谓传奇,正是将坚持书写成瑰丽的诗行。
02.美国网红“甲亢哥”的奇幻冒险,文化破壁看见真实的中国
新闻概述:
近日,在外网拥有数千万粉丝的美国00后网红“甲亢哥”在中国直播,引爆国际互联网。他在中国的每一场直播都有数百万观众观看,外国网友跟他一起惊叹中国的科技、文化和自然景观。
“甲亢哥”原名达伦·贾森·沃特金斯,因直播时表情夸张、比较亢奋,便有了这个称呼。他因一场误会与中国结缘:在收听歌手大张伟的歌曲《阳光彩虹小白马》时,歌词中的“内个内个”与英语中带有歧义的词语发音相似,引发了他激烈的反应。误会化解后,他亲身来到中国,在上海、北京、河南、成都等地体验中国文化,更带动外国网友对于“RealChina”话题的热议。
(新闻来源:央视新闻)
观点:
“真实”和“友善”才是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如今的中国,自有跨越国界的力量为他“代言”。中国正用真诚与烟火气向世界递出无需翻译的名片,凭硬核体验全球“圈粉”。从被黑到被粉,虚假的滤镜哪有真实的直播来得精彩。
——央视新闻
穿汉服、学少林棍、试驾小米SU7等体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直观展现。他的镜头下,便利店机器人、共享单车、智能支付等日常细节颠覆了西方对中国“封闭落后”的偏见,弹幕刷屏“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新京报传媒研究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直播的主角“甲亢哥”只有20岁,这场年轻人之间的对话中,出现了众多属于新生代的“新表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的澎湃活力,也说明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民间外交”的毛细血管。
——浙江宣传
评论:
通过镜头记录下的中国日常,成为了跨文化对话的一扇窗。因一场误会而结缘,到亲身行走于中国城乡,“甲亢哥”将文明古国琐碎的真实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世界观众。上海现代的高楼大厦,北京故宫的古城砖瓦,成都茶馆的街谈巷议,重庆街头的奇人异士……种种图景,共同构成了真实的中国。所谓“RealChina”,不过是千万人勤恳生活的总和,所有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误解,终会在人间烟火中找到最朴素的解答。
03.跨国救援打通“生命通道”,人道担当情比金坚
新闻概述: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月29日,我国救援力量迅速响应,为尽可能多地争取震后“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连夜奔赴灾区。截至当地时间4月4日,中国救援队伍共搜救出9名幸存者。4月7日,中国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地震重灾区意外挖掘出约20公斤贵重金条,第一时间将这批财物移交当地警方处理。
(新闻来源:人民网)
观点:
一方有难,义当奋力救援;大震当前,皆应携手抗震。搭把手、拉一把,就能挽救更多生命、减少更多痛苦。“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陈毅元帅当年在《赠缅甸友人》中写下的诗句,是中缅友好的真实写照,也点明了双方同甘共苦的渊源。
——新京报评论
驻扎营地联勤联保,救援行动联合实施,医疗巡诊纾困解难……为了同一个目标,向着同一个方向,各支队伍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创造一个又一个拯救生命的奇迹,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习近平主席向缅甸领导人致慰问电: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同苦的命运共同体,两国人民胞波(同胞)情谊深厚。中方愿向缅方提供需要的帮助,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库
评论:
废墟之上,人性的微光比黄金更加璀璨,救灾现场没有国籍与利益的权衡,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中国救援队与时间赛跑的专业素质和危难中恪守的品格,将会成为新时代的国家名片。灾难的裂痕终将弥合,人们会开始新的生活,但历史会记住这一双双伸向危难的手,它在人类共同的脆弱时刻构筑起了最为坚固的桥梁,唯有携手并进,才能抵御自然的无常。
04.“硬核祭祖”尽显科技范儿,看见时代浪潮下的孝心新解
新闻概述:
清明期间,被网友戏称为“华南F3”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份开始祭祖拜山相关活动。这三个省份地形多为丘陵、台地,植物生长茂盛,清明祭拜先辈时可能需要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甚至潜水穿越河流,堪比野外求生训练。而现代科技的普及给祭扫提供了便利,有些家庭无人机、机器狗齐上阵,找墓地位置、抬祭品等行动变得更加省力高效,为“硬核祭祖”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闻来源:红星评论)
观点:
无人机拍摄山景寻找“太公”,机器狗驮着祭品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行,在“华南F3”地区,扫墓形式让人开眼,现代高科技设备频频登场,这些和香烛纸钱同框出现,自然引人关注。这不仅是人们对祭拜祖先的仪式传承,也可视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诠释。
——红星评论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对祖先的敬意与家族的团聚始终未变。或许正如网友所言:“太公们当年披荆斩棘开拓岭南,如今我们跋山涉水祭拜祖先,这本身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广东发布
评论:
先民们用柴刀劈开祭祖小径时,大概无法想象后人将以何种方式抵达他们的埋骨之处。科技并未稀释传统的庄重,反而以更多样的姿态守护着文化传承,翻山越岭的“铁人三项”变得更加安全高效。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慎终追远的孝心与应对自然险阻的智慧——心意能够从容地抵达,传统才能够在时代浪潮中重新站稳脚跟。
05.AI秒绘“吉卜力画风”引热议,艺术的灵魂不在笔触速成
新闻概述:
近日,OpenAI推出ChatGPT-4o升级版,有人发现利用其新的图像生成技术,只需输入一句话,就能一键生成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笔下人物。一时间,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都是“吉卜力动画风”生成图。一张电影原画需要资深原画师手绘7天,而AI只需1秒。吉卜力工作室花了多年时间形成的独特手绘美学,正在被AI批量复制。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观点:
吉卜力风格AI图像可以得到宫崎骏的“形”,却很难得到他的“神”。因为,宫崎骏动画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艺术家对于人性、对于世界的思考,而不是一个技法问题。可以说,AI再强大,也不可能创作出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宫崎骏动画”,充其量可以生产一些断片或者画面而已。
——澎湃新闻评论
AI虽然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艺术、表达自我、追求美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艺术的终结,相反,真正有思想深度与独特视角的艺术表达将变得更加珍贵。
——光明日报
如果没有一开始吉卜力工作室的风格作为参照,这样的训练结果就不可能存在。重复劳动被替代了,更凸显创造力的重要性,AI也许能解决1到100,但还无法攻克0到1。
——网友
评论:
像素的堆砌与复制中难以诞生真正的创作,我们所能看到的几秒画面的巧思,也许背后凝结着无数创作者心手合一的日日夜夜。在普遍追求效率的风潮中,我们不得不警惕,如果技术只追逐“像”与“快”,那么艺术中更为珍贵的“真”与“慢”将无处安放。“慢”中往往凝结着思考,是对重大事物的审慎态度。在“速成”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这些笨拙而赤诚的“慢”,它们不是效率的敌人,而是文明得以生长的土壤。
06.15岁少年居家实验引发爆炸,好奇心需系好“安全绳”
新闻概述:
4月6日,广州市荔湾区某小区传出爆炸声,有网友称事发时“整栋楼震了一下”,引发广泛关注。据悉,此次爆炸为一名15岁男孩在家进行化学实验所引发,爆炸导致男孩双眼严重受伤、手部截肢。4月8日,媒体联系到受伤男孩的父亲,其父亲表示孩子平时对化学知识很感兴趣,从图书馆借了化学书籍自学,并网购各种化学实验器具与材料进行实验,没想到发生了意外。目前该男孩生命体征平稳,当地街道办已开展安全教育,并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募捐。
(来源:南方都市报)
观点:
一方面,要激发、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责任教育,教育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科学教育还有“短板”需要补上:一是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短板”;二是校外缺乏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和专业的指导老师。
——央视网
不是因发生事故,就不再让孩子做实验,而是要从中吸取教训,培养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这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京报评论
评论:
求知的火种,因缺乏专业指导与保护,转瞬间成为了灼伤少年的烈焰。这起事故最深刻的启示并不是限制好奇心,而是揭示出自由探索存在边界。风筝飞得再高,也需要长线牵引,科学实验再简单,也需要专业的安全守护。知识有无穷的获取途径,但生命却只有一次,通往科学殿堂的云梯下方,应当铺设过滤风险的安全网。冒险只是科学精神的一个侧面,勇气与理性兼顾,才能为理想保驾护航。
07.唐朝小学生的"摸鱼"作业,童心千年未改纯真
新闻概述:
近日,“古代小学生作业”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刘先生在敦煌遗书中捕捉到一个“显眼包”:来自唐朝的康景宗同学,写下了一份仅有“永和几年,岁……”几个字的字帖,还在旁边留下了“自画像”和署名。无独有偶,另一位名叫卜天寿的唐朝学生也在作业上留下了自己的“摸鱼”证据,在抄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他写下了一些充满童趣和错别字的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醎池(嫌池)。明朝是贾日(假日),早放学生归。”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观点:
龇牙咧嘴的自画像,像极了自己上课无聊时在教科书或作业本上的鬼画符。这种跨越时代的共性,让人会心一笑,也让不少网友表示“原来,从古至今的小朋友,都在为学习头疼”。正如《兰亭集序》末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所预言,千年后的“有感”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
——光明日报
卜天寿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随口“吐槽”在千年后仍然能戳中现代人的“痛点”,并且,这份家庭作业还成为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物。从文献学角度看,《论语郑玄注》在唐以后就失传了,卜天寿的抄本是其中保存较好且最长的卷子,为古代民间书法艺术和儒家经典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央视网
“字练到哪里了?”“练到永和九年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abandon(中学常用英语单词书上第一个单词)。
——网友
评论:
“作业本”会泛黄,童心却能够长青,中华文脉上不仅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勉,更容得下“早放学生归”的嬉笑。这些千年作业本提醒着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将璞玉雕刻成标准件,而是让每个时代的少年都能够保有肆意泼墨的勇气。在学业中发现乐趣,从生命中发掘“生活”,规范与效率的框架之内,我们都能够留下属于自己的涂鸦。
08.校长公开寻找主动认错学生,读懂“容许犯错”的含金量
新闻概述:
最近,杭州育海外国语学校校长的一项举动上了热搜。在晨会上,一张手写道歉信被投上大屏幕,是一名学生不小心砸坏了学校安全出口标识牌,还附上了50元赔偿款。校长黄佳请同学们帮忙找到这名“肇事者”,却并没有批评,而是大力表扬了这名同学主动承认错误的勇气:“培养你,我觉得很骄傲。”随后退回了赔偿款,赢得网友纷纷点赞。
(来源:杭州发布)
观点:
允许犯错,不是无条件纵容。校长赞美的是诚实,是承认并改正的勇气,而不是错误本身。成人世界的问题,有时不是技术不够,而是责任不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态度缺失。一个童年时被鼓励直面错误的孩子,相信将来更可能成为一个不推卸、不回避、有担当的成年人。
——红星评论
我们在这个小小举措里,看到了一个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也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及时抓住这些“星星之火”,不仅是教师们的责任,更是每位家长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使命。因为,它们可以点燃孩子们内心的善良和勇敢。
——少年学报
两年多来,校长已经收到了几百封“笔友”们亲手写的信,并将它们整齐摆放在文件夹里,有对老师工作的点赞,有要求更换起床音乐的,也有要求改善伙食的……这些文字积攒的厚度,正实时记录着校园里最鲜活的成长密码。
——杭州市余杭区融媒体中心
评论:
成年人世界里“轻如鸿毛”的事件,在学生时代却常常“重若千钧”,相信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都有害怕惩罚而不敢承认错误的经历,长大后回头再看,会惊讶于自己为种种“小事”而恐惧。宽容建立起来的不仅有直面错误的勇气,更有师生之间的信任——摔跤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起身时能不能直视伤口,敢不敢表达成长中的困惑。万千网友点赞的背后,我们真正欢呼的,正是教育褪去迅训诫的冷硬后,那份守护成长的温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