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抓娃娃》“苦难式教育” (新闻事件+适用主题+写作示例+素材积累+精选时评)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0.5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抓娃娃》“苦难式教育” (新闻事件+适用主题+写作示例+素材积累+精选时评)

微信扫码分享

【新闻事件】

7月13日,沈腾、马丽主演的喜剧《抓娃娃》点映,连续三天获得单电影大满贯。16日,电影正式上映。猫眼专业版显示,截至7月22日,该片累计票房破15亿,位居7月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一。

《抓娃娃》讲的是一对白手起家的富豪夫妻,因为把大儿子“养废了”开始痛定思痛,将目光投向二儿子,量身制定了一套精密的穷养计划。全员陪演,24小时监控,倾尽全力,把孩子装进了一个用谎言编织的网。于是,小儿子马继业住着破烂的房屋、照顾瘫痪的奶奶、每天劈柴熬药、跑五公里去上学、捡瓶子卖废品赚钱……马继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他不再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眼神中也失去了曾经的灵动。

电影中这对夫妻对孩子进行的“苦难式教育”引起媒体和观众、网友热议。

《抓娃娃》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它让我们欢笑,让我们落泪,更让我们思考。

【相关链接】

苦难教育指为了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使其经受苦难的教育方式。其形式有:

1.人为地刻意创造一种相对现实生活而言可以称之为苦难环境的环境,使受教育在该环境下身体和心理都遭受苦难,企图从创造的苦难中获得教育。

2.将受教育者转移至相对现在其所处的空间更加贫穷,或者落后的地区,在贫穷或落后的环境中生活一个主观认为比较合适的或者可能起到作用的时间。

苦难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存在争议。一方面,有观点认为孩子们需要经历一定的苦难来塑造他们的性格和适应现实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学生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与过去不同,过度强调苦难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和成长需求,‌可能导致一些孩子产生心理创伤,‌如焦虑、‌抑郁、‌缺失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应该寻求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教育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让孩子承受苦难来达到教育目的。‌‌‌

‌【适用主题】

主题1:爱与期望之间的平衡

主题2:当代家庭教育的痛点

主题3:道德绑架

主题4:中国式父母教育中的普遍问题—过度控制。

主题5:尊重个体和个性

主题6:真正的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控制和束缚

主题7:远离“疼痛教育”

主题8:公式化的教育模式不值得提倡

主题9:苦难教育要适可而止

主题10:家庭教育需要理性

主题11:值得歌颂的从来不是苦难本身

主题12:教育的无奈和困惑

主题13:苦难的意义和价值

主题14:追随自己最初的梦想,不惧他人的眼光

主题15:理想和现实

主题16:每个人都可以绽放光彩

【经典台词】 

1.“我不想当风筝了,我想当风。”

2.“人生就像抓娃娃,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抓到什么。”

3.“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啊,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4.“这世界最大的喜剧,是每个人都想成为楚门。”

5.“人生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

6.“你别管我,管我去哪,我都在找到自己的路上。”

7.“人生没有彩排,没有幸运,勇往直前做自己。”

8.“我想要一个真实自己,即使不是你们满意的样子。”

9.“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被操控。”

10.“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写作示例】

苦难式教育会给人们带来成长吗?不会!而且苦难只会带来苦难,并且带来一系列性格上的缺陷:

①心理压力

苦难式教育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受到打压,会感到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或老师的期望,从而产生焦虑、自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并且产生习得性无助的问题。

②社交问题

苦难式教育可能让孩子在社交方面出现问题。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经常受到批评和否定,那么他们可能会感到不自信,从而避免与他人交往。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孩子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甚至孤立。

③自我怀疑

苦难式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如果孩子经常受到否定和批评,那么他们可能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的,从而在面对新的挑战时缺乏自信。

④焦虑和压力

苦难式教育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或老师的期望,从而产生焦虑和压力。这种焦虑和压力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⑤反抗和逆反

苦难式教育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反抗和逆反心理。如果孩子经常受到限制和监控,那么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开始反抗父母或老师。

⑥缺乏自我肯定

苦难式教育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永远不够好,从而缺乏自我肯定。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和否定,那么他们可能会开始相信自己的努力永远无 法达到父母的或老师的期望,从而缺乏自我肯定。

⑦心理成熟度受影响

苦难式教育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和否定,那么他们可能会开始相信自己的决策和判断是不正确的,从而缺 乏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可能会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成熟度。

【素材积累】

1.名句素材:

(1)作家余华在《活着》里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2)“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去愚弄底层人。”——作家王朔

(3)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你可以骗所有人一段时间,你也可以骗一些人所有时间,但你不能骗所有人所有时间。

(4)“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5)武志红老师《为何家会伤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作出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

(6)“有福不享,没苦硬吃。”

(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志”。——《孟子》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说到:“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

(10)玛雅·安吉洛所言:“你知道,你能够改变你的世界,你只需要一点点勇气。”

(11)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泰戈尔

2.事例素材:

(1)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发现,狗看到食物的时候会流口水,于是他在每次喂食前先发出一些信号(摇铃或者口哨)。几次之后,他尝试摇铃一次,但不喂食,发现狗同样流了口水。这就是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在“苦难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条件反射呢?当他顺从苦难,父母通常会给予一个正反馈,表示激励。当他出现抵抗情绪,父母则会给予一个负面反馈,甚至批评和责骂。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要习惯吃苦,长大后,人生的幸福感普遍偏低。不是不想幸福,而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在很久之前被“剥夺”了。

(2)艺术家刘耀辉曾经做过一场艺术实验。他在苹果尚未长大之前,给每个苹果扎进了一小根钢针。原以为带来的最大影响无非是钢针长进苹果内部。没想到丰收的时候,175个苹果只活下来75个,而且大多弱小畸形。它们是逆境中的幸存者,但“幸存”不代表“幸运”。有多少人在成长中,如同被扎进钢针的苹果呢?

(3)2023年8月,有一个视频在网上引起了许多网友愤怒。一位妈妈拍下女儿做绿皮火车的一幕,很快,网友发现这位妈妈给女儿买的票是无座车票。不久孩子支撑不住,只能在过道上坐着行李箱吃泡面,并且还要随时注意过往的行人。很快,有网友问道:为啥要买无座车票?又不是什么急事,出门提前规划啊!但这位妈妈却语出惊人的说道:我想,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4)古希腊斯巴达社会以其强调军事纪律、坚韧性和自律而闻名,这些特质被认为对于年轻人的教育至关重要。斯巴达人相信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面临身体上的艰难和挑战,他们的青少年将成为坚强的战士和市民。

(5)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坚韧性。古代儒家教育注重自我修养,包括坚持面对逆境和挫折,以培养品格和领导力。

(6)北京某小学的一则规定,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学校竟然估计不在食堂摆凳子,学生吃饭只能站着吃。据家长表示,该校针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这个年龄段以上的学生,都是不允许坐凳子吃饭的,到了就餐时间,食堂全都是站着的小学生,关键是凳子没有摆,可桌子的高度却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学生站着吃饭只能两种方式,一种一只手端着餐盘,另一只手吃饭,可这就非常考验学生的臂膀力量了,随时都可能端不住,将饭菜打翻,弄脏自己或是同学的衣服。另一种就是将餐盘放在桌子上,学生弯腰撅屁股的吃,那这样学生的颈椎、腰部都会非常的不舒服,长时间这样肯定会有很大的伤害的,尤其还是长身体的时候,想想都知道对脊柱的损伤。

(7)据了解,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的教室和宿舍都没有取暖设施,但学校却是寄宿制的。寒冷的冬天,学生们只能忍受寒冷的宿舍和冰冷的床铺。即使家长们为学生穿上棉鞋、带上棉手套,但依然无法抵挡寒冷的渗透。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手脚冻伤已成为常态。这些学生在寒冷的宿舍中如何安心学习?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能得到保证吗?

(8)江苏连云港一位中学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带全班学生在教室走廊,看对面工地的师傅们加班辛苦工作,希望学生们体谅父母的辛勤,理解挣钱的不容易,好好学习。

(9)不少家长颇费苦心地将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送去军事化的夏令营、乡村生存挑战等活动,以此来锻炼孩子的意志、磨炼孩子的志气、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希望能使孩子有决心和恒心,努力学习。特别是在孩子中考和高考前,即便家里条件再好,父母也不忘苦难式教育洗脑,和孩子忆苦思甜祖辈旧事,父母操劳的背影清早出现在厨房,搬家陪读……为了孩子忍受一切的劳累孤苦,制造苦难的场景,以打动孩子奋力一搏。

(10)湖南卫视有一档娱乐节目《变形记》,让农村和城市里的孩子互换一周生活,结论是农村的孩子很适应城市的环境,而城市的孩子却很难适应农村的环境,表现出不安、恐惧、焦虑的心理。

(11)“宇宙之王”—霍金,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其在宇宙论和黑洞方面的研究对人类探索意义非凡,可是他自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但是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去求学,去大学任教,更是用仅能活动的三根手指敲出了享誉盛名的宇宙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但是此处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苦难让他有如此成就,而是他本就有造福世界的能力,若没有疾病,他将更加充分的发挥他的天赋与才华,为人类的未来创造另一种可能。他本可以是最璀璨的一颗星,可苦难如黑云般萦绕他左右,黯淡了他的光辉,这是悲哀,更是遗憾!

(12)前段时间关于“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人人都笑孔乙己,人人都是孔乙己”等词条频繁登上热搜,还有因为一心想要中举,但梦想实现之后却疯了的范进,还有鲁迅先生曾与他儿时一起玩耍,但长大之后朴实却麻木,一口一个“老爷”的闰土。这些人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悲哀与无奈,是痛苦与挣扎,这就是苦难的本质,它或许来源于时代,或许来源于社会,或许来源于命运,它是不可控的,作者用笔创造出这些苦难的化身就是在抨击、讽刺,因为有些苦难个人或许可以承受,而有些苦难是时代的悲哀,我们无法与其和解。

【精选时评】

“苦难式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红网

7月13日沈腾、马丽主演的喜剧《抓娃娃》点映,连续三天获得单日电影大满贯。7月16日,电影正式上映,猫眼专业版显示,截至7月16日9点整,该片累计票房5.22亿,位居当日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一。该片讲述一对富豪夫妻为把孩子马继业培养成优秀继承者,而对孩子进行苦难式教育的故事。在孩子尚未形成长久记忆的幼年时期,马成钢夫妻带着年幼的马继业,从家里的大别墅搬进破平房,和孩子“奶奶”一起生活。深知家庭贫困的马继业,从小就帮助父母干活,照顾“生病的奶奶”,勤快懂事。电影通过喜剧的形式,对社会热议的苦难式教育进行深入呈现,展示出一味地为孩子制造苦难,只会让孩子陷入自卑、自我怀疑的囹圄,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本可以是衣食无忧的少爷,却被迫当起了家徒四壁的穷人。电影中的男孩马继业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孩提时期他认为父母赚钱辛苦,所以从不和父母索取什么,也不提什么过分的要求。但那时的他,同样是一个正值爱玩时期的小男孩,当看到同龄人拿着平板电脑玩游戏时,他未能经住诱惑,偷偷把父亲给他的生活费用来买平板电脑。当平板被损坏不能退钱,导致买不起药的时候,马继业的心理防线随之崩塌,他认为自己对不起信任自己的父亲和“病入膏肓”的奶奶,愧疚感占满了这个少年的内心。当愧疚感充斥在孩子内心的时候,真的有利于他的成长吗?试想,带着愧疚生活真的能过得开心吗?

为了弥补愧疚,马继业开始捡水瓶赚钱,致使他被同学嘲笑,自尊心全无。面对儿子被欺凌,父亲马成钢只是说,“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自尊心是最没用的东西”,在他看来,这是苦难教育中的一环。可是,当一个孩子自尊心遭到践踏的时候,他会像成年人一样认为自尊心不重要吗?心理学上说,儿童期是人格形成、认知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身心创伤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关键原因。试问,这样的打击难道就不会给他的心理造成创伤吗?

被苦难支配的童年,造成了马继业自卑、内敛的性格。小时候面对同学的欺凌,他不敢反抗;长大后面对父母的期望,他不敢表达自己,不敢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而是选择父母期待的经管专业。此时,父母以为自己教育成功了,但实质上是在消磨孩子对世界的热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心理学上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过早地让孩子接受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困难,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疏离,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并且,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要靠父母的言传身教与支持鼓励,并非要靠苦难磨炼意志。正如作家余华所说:“苦难就是苦难,他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时代,父辈们被迫接受苦难式教育。既然是过去的产物,那就让它停留在过去。如今,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在这个苦难“稀缺”的时代,作为父母更应珍惜眼前的幸福与安宁,而非过分强调和制造苦难,阻碍孩子成长,应让孩子在精心栽培与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

《抓娃娃》:“为你好”的苦难教育,谁是受益人?

新京报书评周刊

由开心麻花的沈腾、马丽主演,闫非、彭大魔执导的《抓娃娃》上映一周,票房与排片皆已一骑绝尘(5天票房破13亿),被认为是暑期档“救市之作”。

不同于《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独行月球》等观众熟悉的开心麻花作品,《抓娃娃》并不是一部架空设置的逆袭爽片。影片虽然仍延续了开心麻花善用身份错位等反差制造笑料、包袱的套路,但观众的观影体验很难停留在“笑就完了”的层面。许多人直言这是一部“教育恐怖片”。

《抓娃娃》讲述了一个反向“鸡娃”的故事,富豪父母“装穷”,通过极端精密的操控,践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理念,希望复刻自己的成功之路,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少评论将《抓娃娃》与《楚门的世界》比较,但前者只有对孩子人生的操控,却无法在谎言被揭穿时更进一步,质疑、批判只能点到为止。当儿子马继业真实的脸和监控室墙上的海报图像重叠,他的委屈、愤怒全部爆发,父亲沈腾只能跟在后面干涩的笑、尴尬地追、强词夺理地辩驳。但喜剧无法承受这些情绪,不能展现父子反目。这种“不能”恰恰映射出真实的东亚人生:儿女怎么忍心真的责怪“为你好”的父母呢?带着那点儿童年阴影走自己的路,回家吃饭,还是整整齐齐一家人。

01以爱为名:被搭建的世界

电影中,马成钢(沈腾饰)为了培养接管自家企业的富二代,采用“穷养”策略,以全员NPC(Non-Player Character,指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的形式,为儿子马继业(童年肖帛辰 饰)从小创造24小时沉浸式学习环境。

陋室中卧病在床的奶奶(萨日娜饰),是著有《送你一个大孝子》的教育专家李老师;母亲春兰(马丽饰)看似忙进忙出洗衣做饭,幕后都有团队精心打理;上学路上“偶遇”的外国人,是为了陪继业练习英语口语的外教(且对话只能按课本上的来);从数学题与钢琴曲,到书法和物理常识,各司其职的“邻居们”是一整套名师班底……

将马继业的生活形容为东北版“楚门的世界”其实不尽准确,因为他的人生安排并不是为了娱乐大众、“被观看”,而是有更明确的目的与功利性:考上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作为品学兼优的大孝子继承家业。

在这个被搭建的苦难世界中,马继业父母兼具两重身份。作为不甚尽责的演员,他们一边紧盯来探望的外公外婆,谨防二老暴露巨富身份,悄悄给孩子塞钱,一边“偷感很足”地假装外出打工,实则坐上豪车,前往别墅继续短暂的奢靡,再苦不能苦自己;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他们既能随手取阅儿子的私密日记,从中反推其一举一动的蛛丝马迹,又能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不时给儿子布置道德考验,再透过监视器检阅他的反应,以此审视教育成效。

如何忍心?恰恰是以爱之名。最典型的一场戏,是马继业辜负了父亲的信任,用全家人的积蓄买了平板电脑,本想试用7天就还回去,却被父亲设计,导致无法退货,只好捡瓶子攒钱,为自己闯的祸买单。

父亲引导他去足球场,斥资包场让儿子在空塑料瓶的海洋做一场发财的美梦,全家人拿着瓶子你追我赶。但这般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背后仍是培养儿子企业家思维的“良苦用心”,皆是幻影,让人不寒而栗。真实世界里的清洁工看见这一家,说出了大实话:“没点儿家底,连瓶子都捡不着。”

对儿子因捡瓶子被同学看不起甚至霸凌,母亲春兰不是没有过反抗,但发泄一通之后,在丈夫献上的爱马仕手袋面前,又能屈能伸地选择缄口不提。在“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的信息差中,笑料百出之余,也让人对被蒙在鼓里又满眼清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小小继业,感到被玩弄的憋屈。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以“差序格局”形容社会关系结构,指家家户户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划出一个圈,这个圈子的大小依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在“西虹市宇宙”中,马成钢以其无敌首富地位,即背后的财力与权力,将这个圈子推得无远弗届。马继业如此一天天长大,直至青春期,他(史彭元 饰)就算心中起疑,都难以归因,只能在政治公开课上,老师讲到“物质决定意识”时,情绪爆发地追问,是否存在外星人或神秘力量,暗中操控命运中的一切。

最讽刺的是,就连这节课,都是教师评优升职摆拍的一环。尽管声称“公开课就跟平时一样”,热烈的课堂气氛下,每个学生都被分配好举手回答提问的台词,只有局外人马继业身份扭转,成为这份心照不宣的唯一破坏者。当马成钢苦心孤诣地为儿子搭建其“身边即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以外看似正常的人,哪怕在学校这个本该传道授业解惑的单纯场所,也在汲汲名利的有意无意间,竭尽所能地上演着属于自己的戏中戏。

02标准儿童:被物化的继业

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有云,“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在马成钢的戏台上最可悲的一点,是马继业的人生不被允许其他可能性。

就连偶然发现的长跑兴趣,都是苦难教育下每天跑5公里上下学的意外收获。作为亿万身家的接班少爷,为了断绝继业的杂念,在“为你好”的名义下,马成钢大手一挥,精心为儿子设计了一场“不能从事竞技体育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的疾病,又重金安排与儿子有早恋萌芽的女生转学。由此,自古华山一条路,基于心中亏欠,继业回家后的消遣也变成“我想学会儿习”。

除了学习,一律免谈。当扮演卧床十年的奶奶的李老师被继业看到打篮球,不慎穿帮,只能被迫“下线”。葬礼上,只有继业在真正悲伤,其他人都仅仅心系如何把戏演好掩盖真相,对他的声声悲泣置若罔闻。退一步说,就连继业哀恸的来源,那些从小到大与奶奶有关的记忆,也都是被事先设置的、满口孝道的苦情洗脑。而作为这一切的助纣为虐者,反倒是这位“首席教育官”李老师最先真情流露,难以自控地“诈尸”回应假孙子的呼喊,亲生父母则一派漠然,手忙脚乱地只想把李老师推走,以免二次穿帮。

毕竟,在两位叱咤商界的成功人士眼中,“抓娃娃”重心早不在后二字,而在于“抓”。抓的是接棒人计划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也是各位专家所分析的,继业的身体与心理数据、言谈举止与微表情。各项指标再以分数为量化,所以模拟考期间,父母一次次如赌徒般忐忑又贪婪地揭晓试卷,对着节节攀升的成绩欣喜若狂。

说到底,儿子不过是这套标准化流水线的终端成品,就连他身上最引以为傲的懂事、孝顺以及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信,也是被精心筛选后耳濡目染的品格,只需临门一脚考上清北,就可证明马成钢当初的决策正确,为这些年来的自我感动一锤定音。

直至马继业借高考提前离场,以一张白卷对父亲实现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回击,电影前一个多小时的荒诞与奇幻终于接上了地气。真相大白,信任破产,在灯火通明、专家云集的地下室,他沉痛而冷静地质问父母,“墙上没有你们的照片,你们是哪两位老师?”

更残酷的是,马成钢到最后一刻都未曾低头,“你以为你被操控,你不也在操控我们的人生?你个幸运儿你还委屈上了”,他言之凿凿地以长篇说教痛陈自己为教育儿子所受的苦。如此典型的东亚式家长,认错难于上青天,看着儿子远走的背影,拾起父爱的脸孔重新问上一句“晚上还回来吃饭吗?”已是最大让步。就像藉此,往事种种都可一笔勾销。

“认真你就输了”,故事结局回归开心麻花常见的合家欢调性。马继业复读再战,取得高分但选择体校。高分是父亲的培养,志愿是自己的选择。但是,在跑步的赛场上,他还是忍不住地捡起其他队员随手丢下的空塑料瓶,这个有些可爱又有些古怪的无心之举被母亲轻描淡写地说成“童年阴影”。套用《独行月球》的设定,可能只有平行宇宙的他会明白,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03野蛮生长:被遗忘的大俊

除了马成钢与马继业“相爱相杀”的父子关系,《抓娃娃》中着墨不多的大儿子马大俊(张子栋 饰,马成钢与前妻所生),也披着“傻人有傻福”的外衣,为电影点出另一重意味深长的闲笔。

马大俊是“被练废了的大号”,爹不管娘不要。从小的锦衣玉食让他高考总分98,靠父亲的百万建校费送去外国念书还是学无所成。因为把“老大徒伤悲”的“徒”字认成了“走”,他痛心疾首地在父亲面前刷存在感,“怎么就不能是老二走伤悲呢”?

他的登场,没有手持“要夺回属于我的一切”逆袭剧本,相反,他发自内心爱着同父异母、又明显极被偏爱的弟弟。他千方百计把捡瓶子的继业骗去酒店,只为编个借口给弟弟洗个澡、塞点钱;弟弟高考之际玩失踪,哪怕亲生父亲都怀疑他是绑架的幕后元凶,只有继母维护他说“大俊做不出这事儿”,他仍在事后毫无芥蒂,高高兴兴地举着“永不放气(弃)”手幅,在运动场边替弟弟呐喊加油;甚至看似黑化后,他咬牙切齿的目标“登顶”,也不是扫除障碍继承家业,而是苦苦健身,默默贯彻父亲的那句“想锻炼就去健身房”,字面意义地登上珠穆朗玛峰之顶。

滑稽吗?也不尽然。如果说马继业以高考交白卷做出的反击,是“被偏爱的永远有有恃无恐”,反观马大俊,则亲手扼杀了那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从一开始就深知自己不是被众人托举的那个孩子,他不是没有努力过。而在反复不获父亲信任后,在父亲的保安为了给继业圆谎将他按倒在地后,他也流下了痛苦的眼泪。

他在登上珠峰的一刻尽情高喊,“老马,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马成钢嘱咐大俊人前不要叫他爸爸,“老马”的称呼在人后也习惯成自然。对父爱的期盼,终究转化为“君子求诸己”的自洽,扶不起的阿斗还是跌跌撞撞地长成了让自己满意的大人。能不在意他人眼光地爱己爱人,没有怨怼,不可谓不易。

个中需要多少艰辛的自我调节呢?《抓娃娃》未曾展开。这倒是想起今年的港产片《年少日记》,同样是学渣哥哥与学霸弟弟,在暴君父亲的两极对待下,小学未毕业的哥哥考试后堕楼身亡,为这个富庶之家蒙上永难抹去的阴影。然而,一死固易,独活更难。相较于始终肩负家族使命的马继业,从来不被过问的败家子马大俊,他没心没肺的笑容所掩饰的,也许才是真正荆棘丛生、不足为外人道的东亚式成长路。

阅读全文

作文大家评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