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潘玉良
【人物事例】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她出身贫寒,一岁丧父,两岁丧姊,八岁丧母,后被舅舅收养,14岁时,被舅舅卖入青楼,后遇恩人潘赞化。在潘赞化的全力支持下,一个女人不畏低微的身世锤炼出艺术上一等一的才华,在精神气度与秉赋上,值得我们善待与尊重。
潘玉良在留学近九个年头后回国,一度在老师刘海粟及同学徐悲鸿执办的美院当过教授,并且出版画册,举办展览。可是,对于这个当初被卖入青楼的女子,即使她学成回国人们也不原谅她。总是有人要拿她的历史来毁损她,有人要在她的画展上写污言侮辱她,她已高价卖掉的作品也有人拿刀去划开它。缺乏艺术眼光的人,甚至质疑她的作品是否为她亲手所画,她需要当场作画来证明自己的真本事。1937年,42岁的潘玉良再次返回法国,此次一去40年,直至82岁终老,她再没回过中国。
潘玉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再返法国后,便将余下的生命全投入在绘画上了。因为她不入法国籍——过去的人总认为入外籍等同于不爱国,也不与画廊签约出售自己的作品——过去的人也认为金钱会玷污艺术的纯洁性,她的生活一直在清苦里徘徊,靠零星卖点小画与朋友的接济过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穿得随便。为了省一省开支,她尽量买最便宜的颜料与画布,画画的时候也尽量画得薄一些,条件十分艰苦。
而她后半生在法国与他国所获得的各项艺术殊荣,包括多尔烈奖、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比利时金质奖章等等,奖励是多么沉甸甸。在民国与新中国时期,能得世界这么多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大约就只有潘玉良一个人了。
【适用话题】磨砺、包容、卑微与伟大、坚持与放下、甘于寂寞
【运用示例】独在异域,生活艰苦,却日夜临摹卢浮宫中古今杰作,潘玉良若不能守住这寂寞,又何来传世“画魂”?我们奋斗着,执着着,更要守得住寂寞,才终能在人生舞台上一展锋芒。寒梅寂寞的深处是无畏风雪的锋芒,秋叶寂寞的深处是不肯凋零的锋芒。守住寂寞,终能走出寂寞,让锋芒尽展。
02 尼克·胡哲
【人物事例】他天生没有四肢,像一尊残破的雕塑,但他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常以此作为布道题材,他就是澳大利亚著名演讲家尼克·胡哲。胡哲从19岁起开始做演讲,向人们介绍自己不屈服于命运的经历。随着演讲邀请信纷至沓来,胡哲开始到世界各地演讲,迄今已在五大洲超过25个国家举办了1500多场演讲。
10岁时,他曾试图把自己溺死在浴缸里,但是没能成功。在这期间双亲一直鼓励他学会战胜困难,他也逐渐交到了朋友。直到13岁那年,胡哲看到一篇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介绍一名残疾人自强不息,给自己设定一系列伟大目标并完成的故事。他受到启发,决定把帮助他人作为人生目标。这个曾被预言“永远得不到爱”的人,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演说家,他现在拥有会计和财务规划双学位。
【适用话题】永不放弃、奇迹、相信自己、顽强、心灵的强大
【运用示例】我最喜欢胡哲说的一句话:“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创造奇迹,那就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奇迹。”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想想那些远远不如我们的人,他们依然能够坚强勇敢地面对,我们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在那些生活不幸的人们眼中,我们所谓的困难根本不算困难,那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根本不能阻碍我们前进。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全心全意的投入,在于超越自己。
03 雷殿生
【人物事例】瘦长身躯,清矍面庞,三尺黑发;欲历时十年,徒步走完少数民族集散地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2008年成为自唐朝以来首个徒步走出罗布泊的人。总行程大约81000公里,他个人搜集了中国最全面的民俗、生态、历史资料,沿途拍摄了4万余张照片,搜集了近2吨重的图片、实物,他先后走掉了19个脚趾甲,穿烂了52双鞋。
雷殿生背上的帐篷便是流动的家,无数次出生入死:经历19次抢劫,身上多处受伤;遭遇数次风暴、泥石流、雪崩,险些丧命;路遇巨蟒,狂奔逃生;西藏无人区,夜遇狼群围攻,燃鞭炮烧衣服才狼口余生;茫茫戈壁,干渴数天,只能喝自己的血和尿;在神农架,无物可食,生吞蛇肉充饥……十年艰辛,百味杂陈。饱受不解,也收获无数铁血侠义的朋友,终友朋遍天下。
【适用话题】坚持、旅行者、圆梦、摒弃浮躁
【运用示例】枯燥塑造着灵魂,沉淀着人生,即使它令人望而生畏。冰心说:“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把热闹和浮躁摒弃在外,用一盏心灵之灯,照亮人生坦途,此所谓“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雷殿生,靠着一双脚和简单的行李坚定不移地成为了“枯燥”的信徒,他是中国徒步第一人,是自唐朝以来第一个走出罗布泊的人,也是用脚步丈量整个中国的人,他十年来贯彻着“枯燥”的原则,他十年来接受着“枯燥”的淬炼,最终,“枯燥”造就了这位“当代徐霞客”。“枯燥”如沃土,你若想不耕而食,可谓天方夜谭;你若精耕细作,再难养活的鲜花也终会在这片沃土上娇艳绽放。
04 钱穆
【人物事例】出身贫寒、早年多病,生活飘荡,他凭借个人的聪颖,刻苦自修,由中学毕业而讲学北大,并终成一家。他长年索居,后半生孤悬海外,却自励自强,晚年双目失明,依然着作颇丰。他迷恋静坐,决然戒烟,懂得生活,凡事提得起,放得下,洒落自在,不为物累。他读书成癖,告诫学生从从容容读书,平心静气,不为功利,读书为学。撰写《国史大纲》,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着作。1950年秋,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妻子胡美琦说,他爱围棋,却从不与人对弈,更爱摆棋。钱穆的一生就如他摆的棋,不为目的,不争输赢。
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适用话题】从容、洒脱、刻苦、爱国、治学
【运用示例】钱先生对于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相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不一一具备。他自己说道,他的“疑古”有时甚至还过于顾颉刚(历史学家)。但是他不承认怀疑本身即是最高价值。他强调:“疑”是不得已,是起于两信不能决。一味怀疑则必然流于能破而不能立,而他的目的则是重建可信的历史。
05 帝辛
【人物事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而非从贵族中选拔出的君主,第一个着手废除贵族世袭制并取得成功的君主,第一个彻底战胜神权的君主。在他的领导下,一批有才能的平民被重用,为陈腐的政权注入了新的血液。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统一东南,奠定中国主要版图和多民族国家基础,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帝辛敢于革除先王旧弊,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补充兵源,参军作战。他蔑视陈规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选贤任能,唯才是用,不论地位高低;择后选妃,不分出身贵贱。但后期他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史称“纣王”,众人只知商纣王,而不知那个曾经征战四方的商王帝辛。
【适用话题】历史真相、居功自傲、民族融合、平等
【运用示例】约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商王帝乙、帝辛相继对东方夷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此时帝辛面对的是数百年兴盛之后疲态尽显的商族,一个内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强环伺的老大帝国。如此看来帝辛匆匆继位,真的是让他难以接受,一是子启毕竟是自己同母的兄长,可能兄弟之情就此断绝;二是支持自己的人毕竟不多,而支持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值得信赖;三是自己没有立足根基,强大的后援;四是不知如何面对帝国局势;五是根本一点也不知道如何加固地位。但帝辛毕竟是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先挑了一个最简单的国之根本着手实施,即从底层人民的事业——农桑开始,大力发展生产,改进生产方式,以此巩固政治基石,使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帝王生涯。
06 辛丰年
【人物事例】1945年开始在军中从事文化工作,1976年退休。20世纪80年代以来,撰写音乐随笔,驰誉书林乐界。着有《乐迷闲话》《如是我闻》《处处有音乐》等十余种作品。
辛丰年是个严格而严肃的人。他做事情相当认真,写文章要改很多遍,但是不是像现在的人用电脑改,每改一遍就是抄写一遍,有的文章他甚至抄写了五遍。除了写文章,辛丰年做其他事情也相当认真。
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月光》,那是他听音乐的第一课,此后一生,便与古典音乐相伴,他常常劝人,要么就不爱,要么就准备为“听音乐”付出一定的代价,就是时间和精力。因为音乐并不是“背景音乐”,当背景来听也必然是肤浅地听,不赞同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别的事情,他习惯专门地去听它,完整地听下来,不能做别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集中精力,他会站着听,国外很多人听音乐会,买不起票,买站票,站着听,不觉得累。
【适用话题】专注、用心、老而不老、认真、赤诚的爱
【运用示例】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是有这样一些人,本来站在门外,却因为好奇,因为热爱,趴在门缝上,看着看着,比门内的人还要懂门道。辛丰年,本来只是一个爱读书爱音乐的老头儿,却在晚年读出了一个“传道大师”的称号。
07 李伯安
【人物事例】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而雄放。他历时十载创作的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的构思依托,从黄河之源圣山巴颜喀拉画起,通过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作品以它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当之无愧的跻身于中国人物画经典作品之列。长卷高2米,长121.5米,共有十段。1998年5月2日,画家倒在了正在创作中的人物长卷之前,他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进了“巴颜喀拉”那一派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坚持不懈、民族、传承
【运用示例】太行山与巴颜喀拉山是李伯安生命的坚实支撑。他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连续10年进太行写生,发现山具有人气,人具有山态;连续三次赴黄河之源,风餐露宿,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依托,通过一组组深沉凝重的艺术形象,留下“世纪之作”《走出巴颜喀拉》。这幅大气、雄强的作品,以其对民族精神的高扬和对黄河文明的诠释而呈现史诗般的光辉。
08 林逋
【人物事例】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格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只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洒脱、自然
【运用示例】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那样豁得出去,工作干得不开心说辞就辞,然后归园田居,东篱采菊,过着清贫而自在的日子。大千世界,有参差不齐的人,就有千姿百态的生活。北宋的林逋是一个异数。他听从内心召唤,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隐居山林,梅妻鹤子,活成了“一句陶渊明”。就像他在诗里自喻:“北窗人在羲皇上,时为渊明一起予。”
09 纪伯伦
【人物事例】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适用话题】坚持不懈、追求正义、坚持自我、自知之明、舍小我为大我
【运用示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鄙视的德行,正对应为人处世的三方面:对人缺乏尊重,对事避难趋易,对己缺乏自知之明。这也警戒我们为人处世时要谦和以待,尊重他人,要积极上进,更要将自知之明存记在心。
10 班婕妤
【人物事例】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是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
汉成帝邀班婕妤同辇出游,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王太后赞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赵氏姐妹入宫后,飞扬跋扈,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班婕妤觉得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班婕妤的大量作品已经遗失,今存作品《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亦称团扇歌)》三篇。
【适用话题】贤德、心灵的美、智慧
【运用示例】古往今来,后宫女子多为权利、地位争先恐后,她们多工于心计,想方设法寻皇帝开心,以此笼络帝王的心,生怕失宠。而班婕妤却是这凡尘俗世中的一股清流,她不骄不躁,不患得患失,也从不争宠。更准确的说,是不屑于争宠,就像老子所说的那般平静:“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 于连
【人物事例】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角色,于连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是粗俗之辈。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极端的温柔和极端的残酷的两极性格,统一在于连一人身上。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就是我们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结”。
【适用话题】偏执、极端、爱与恨、野心、阴谋、悲剧英雄
【运用示例】于连的性格中有一种难以束缚的激情,有远远超乎常人的欲望,在于连艰苦的自我剖析和自我约束中,欲望和尊严是—对重要的矛盾。于连将金钱看得很轻,以至于到市长家去当家庭教师首先关注的是身份问题,没有提钱的事情,于连拒绝了每一点有可能丧失尊严的馈赠。于连的欲望和他的尊严紧紧联系在一起,于连出身贫困,又野心巨大,对于于连来说金钱,虚荣,名声和虚伪,无耻,平庸,骄矜是混杂在一起的。
12 汤显祖
【人物事例】中国明代戏曲剧作家、文学家。他不但爱读“非圣”之书,更广交“气义”之士,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铸就了正直刚强、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
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居家期间,心情颇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只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赴任遂昌知县。在当地,他“去钳剭,罢桁杨,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也许汤显祖是把这里当作他的理想王国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明史》记他“意气慷剀”“蹭澄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正直、才华、理想王国、与众不同
【运用示例】汤显祖不屑于逢迎拍马,不愿为了私利而丧失自己的名节,他坚守立身处世的人格尊严,遵循不枝不求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做人要做堂堂正正的人,做官要做清正廉洁的官。他以高尚的人格和高洁的操守,得到海内文人墨客的一致称赞。
13 王国维
【人物事例】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王国维的外表总是严肃冷峻的。他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欢与人交游,在他看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不应有门户之见,所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门下弟子,他都有问必答。王国维遇到某些问题常以“这个问题我不懂”一语带过,这正是先生治学严谨的表现。
他认为,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处。
【适用话题】皓首穷经,治学,严谨,殉道者,精神
【运用示例】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王国维将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苦苦钻研上,深入研读古今中外著作,广泛涉猎不同专业,并且孜孜不倦。王国维留下的学术著作熠熠生辉,影响深远,都源于他为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
14 李叔同
【人物事例】弘一法师,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等。八九岁时,他居然能理解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适用话题】家国情怀、归于平淡、生命的甘味、净心
【运用示例】“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宁静的深意。闲庭信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是何等的境界!虽有家国之痛,但弘一法师的心中仍然有如莲花般的宁静岛屿。心存莲花,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又怎会不得其真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