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议论文怎样一例成文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议论文怎样一例成文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材料翔实,引例丰富,满天星斗,金碧辉煌,既能显示作者之“富有”,又能夺读者之“眼球”,这固然是上乘之作。然而,身在考场,脑子里一时半刻未必能立即组织许多材料,怎么办?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切割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复运用材料,以形成一例多议的结构模式。具体办法是:在中心论点的统领下,按照分论点的需要,对精选的论据材料进行“切割”,然后将“切割”下来的几“块”分别“投档”,放到相对应的分论点中去。  

【专家示范】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何永康  

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堪称美德。然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并不满足于此,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先”“后”二字大有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领悟。  

何为“先忧”?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着的危机,并因此食不甘喷水,夜不能寐,是为“先忧”。1958年,当许多人被“浮夸风”刮晕了头,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彭德怀同志却紧锁着眉头,日夜担心我们的社会主义家业有可能毁于一旦,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有可能被置诸脑后。实践证明:他忧对了。人们痛定思痛,越发感到这种“先忧”精神的可贵。  

“先忧”者不是天生的先知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结果。彭德怀同志这所以能够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操心得早一些,是因为他注重实事求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不辞劳苦,走访了那么多乡村和工厂,搞了那么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方才确信自己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理有据,非忧不可;否则,愧对祖国和人民。  

“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闭门忧思,袖手叹息,无益于天下,无助于变“忧”为乐的历史进程。这不仅需要有见识,而且需要有胆略,有为民请命、为国献身的壮志豪情。“先忧”者往往是少数,要想冲破世俗的偏见,要想顶住各种各样的压力,没有一点舍生取义、“以额叩关”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当然,“先行”者并不等于是“独来独往”的英雄,要想行之有效,必须唤起民众,并肩携手而行;否则,只能是“斯人独憔悴”,“举杯浇愁愁更愁”。彭德怀不怕罢官,挺身而出,上“万言书”,用自己的行动向千万人鸣响了警钟;没有这样的金石之言,就不会有今天的欢乐诗篇。  

当忧转化为乐之后,“先忧”者应当如何行事呢?应当“后乐”。如果自恃有功,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有先行之苦,就理所当然地争享受,争权利,乐于天下人之先,那简直就意味着背叛!“先乐”可耻,那么与民同乐好不好呢?一般说来,这是无可非议的美德。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或者是有志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这样的标准就显得太低了。因为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目前的“乐”还仅仅是“小乐”,比起共产主义的灿烂前景来,它委实太微不足道了。愿为共产主义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战士,难道可以满足于一得之功,躺在小小的安乐窝里做美梦吗?再者,当过去的“忧”转化为今天的“乐”之后,又会酝酿着新“忧”,这是由事物的矛盾法则决定的。我们怎能够“乐而忘忧”呢?所以,正确的态度是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永远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愿先忧后乐精神长在,愿我们的生命其乐无穷。  

   

○名师评析  

这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当年高考阅卷时的一篇“下水作文”。  

此文的第一个分论点是解决“先忧”的实质: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着的危机,并因此食不甘喷水,夜不能寐,是为“先忧”。用例为“彭德怀事迹”的第一块:1958年,当许多人被“浮夸风”刮晕了头的时候,彭德怀同志却紧锁眉头,日夜担心我们的社会主义家业有可能毁于一旦,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有可能置诸脑后,这就是“先忧”精神。举例到此为此,其它内容留给以下两个分论点“享用”。  

此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为:“先忧”者不是天生的先知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结果。用例为“彭德怀事迹”的第二块:彭德怀同志之所以能够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是因为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不辞辛劳地走访了许多乡村和工厂,搞了那么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方才确信自己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理”“有据”,非忧不可。  

此文的第三个分论点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闭门忧思,袖手叹息,无益于变“忧”为乐的历史进程;只有敢于“先行”,以额叩关,为民请命,带领大家共同奋斗的人,才是真正的“先忧”者。用例为“彭德怀事迹”的第三块:彭德怀不是“独来独往”的英雄,他不怕“罢官”,挺身而出,在庐山会议上“万言书”,且鼓且呼,用自己的言行,向千万人鸣响了警钟。  

三个分论点,“共享”同一个材料,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第一,逼着你非用思想的解剖刀将例证进行“分解”、“剖析”不可。如此“切割”。就有可能把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联系”审视清楚,“事理”就会被剖析出来。  

第二,一例到底,一气呵成,可使文气紧密,结构紧凑。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处寻找快乐而不得,于是沮丧地坐在山道旁叹息。一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唱着歌从山上下来,富翁拦着农夫问:“我拥有家财万贯,衣食无忧;你拥有的不过是几间破茅房,整天劳作不止。可为什么你这么快乐,我一点也不快乐呢?”农夫回答:“你拥有金钱,但内心空虚;我物质贫困,但拥有精神食粮!”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请你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习作选登  

△纵向切割,由浅入深,三引话题材料,三议丛飞事例——  

   

快乐的源泉  

谁都希望自己能远离悲苦,永远快乐,可是,许多人不知快乐何物,总是与快乐插肩而过,实在可惜。  

(针对思想现状,提出“快乐”的论题)  

快乐是什么?放假了,不用上学了,孩子们蹦呀跳呀,这是一种快乐。富翁家财万贯,而农夫只有几间草房,但他不以为意,照常昂然而歌,这也是一种快乐。快乐就是好心情,快乐就是没有忧郁和烦恼,快乐还应该是困难面前不皱眉,悲苦临之不叹息,坦然面对已然的一切。爱心大使丛飞身患癌症,多次化疗,嗓子不能唱歌了,他说,没关系,以后做哑剧演员。知道死神在向自己逼近,他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把钱省下,捐给失学儿童。逝世前十天,他与院方签署协议,死后捐出眼角膜,让自己有用的器官帮助需要的人。身陷绝境而不绝望,这也叫快乐,而且应当是更有份量的快乐。快乐是人生顺利时的欢笑,更是身处逆境时的坦然和从容。  

(“一问”辨析概念,揭示“快乐”的内涵,初用话题材料和丛飞事例。)  

快乐的源泉何在?快乐不在于财富多少,也无关处境优劣。富翁家财万贯,衣食无忧,处境优而不劣,但他忧而不快;农夫只有几间破茅房,整天劳作不止,处境劣而不优,可他一路高歌而来,乐而不忧!再看丛飞,一个歌唱家,嗓子毁了,他还拿什么登台演唱呢?更为严重的,自己才36岁,就要离开娇妻爱子,离开父母家人,这是何等悲苦的遭遇啊!可是,你看他有一点悲苦的表现吗?为省钱而停止用药,与医院签署捐献眼角膜协议,就像一个从容的学生在笑谈明天的考试。  

(“二问”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二用话题材料和丛飞事例。)  

为什么充实美丽的心灵能够远离悲苦而永保快乐呢?因为充实美丽的心灵关注大爱,且平和宁静。农夫不因“困窘”而悲苦,是因为他的所爱除了物质还有其他,比如劳动,比如山风;还因为他骨子里有乐天知命的思想:命已如此,何必自寻烦恼?丛飞不因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悲泣,是因为他心中关爱甚多,不只是一己之生命;是因为他懂得规律的不可抗拒,在灾难、挫折甚至死亡面前,与其哭,不如笑。  

(“三问”从“为什么”角度进一步论证论点,三用话题材料和丛飞事例。)  

人生好愁。生了儿子,为他生病担忧;读书了,为他学习犯愁;大了,为他就业着急;结婚了,担心媳妇不孝。其实,何必呢?充实自己的灵魂,美丽自己的人性,丰厚自己的精神源泉,快乐每一天。  

   

◎习作评点  

本文采用纵式结构,沿着“什么是快乐——怎样才能快乐——为什么这样才能快乐”的思路展开议论。作者在论证每一个分论点时,都只使用话题材料和丛飞事例为论据,而不另起炉灶,使用另外的材料。文章用例精省,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论据材料,多次运用,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横向切割,多侧面分析,四用话题材料,三析丛飞事例——  

   

快乐的源泉  

富翁背着金银财宝到处寻找快乐而不得,农夫担着柴草却一路高歌,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启发我们,快乐无关财富,无关境遇,它源于充实美好的心灵。  

(简括话题材料,引出论点。)  

快乐源于广泛的爱。快乐是爱欲的满足,爱好广泛,快乐的源头就不易枯竭。富翁除了财富,别无他爱,故而少快乐;农夫爱生活,爱劳动,爱大自然,所以他并不因只有几间破茅房而郁郁寡欢。爱心大使丛飞爱生活,爱艺术,爱自己的生命,也爱千千万万失学的儿童,所以不因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悲泣。快乐是一条河,爱好则是快乐的上游来水,爱好愈广泛,上游来水愈充足,快乐的河流就会长流不断。快乐是的宏伟的大厦,爱好则是支撑大厦的梁柱,因为梁柱纵横交错,快乐大厦才会永固。  

(二用话题材料,一议丛飞事例。)  

快乐源于心存感恩。快乐是感恩的表现,学会感恩,快乐与你同行。农夫身居茅屋而不悲苦,与其说他心怀坦荡,不如说他心存感恩。他感谢父母赐给他生命,使他能够享受生活;他感谢命运赋予他健康,让他箭步如飞。丛飞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而不悲泣,与其说坚毅和刚强,不如说他常怀感恩之心。他感谢时代,是时代为他提供了艺术和人生的舞台;他感谢社会,社会各届的理解和关怀给他以力量;甚至,他感谢病魔,病魔使他更勇敢,更坚强。正因为他们懂得感谢,懂得感激,常怀感恩之心,所以他们笑脸向阳,笑口常开。  

(三用话题材料,二议丛飞事例。)  

快乐源于心态平和。快乐是一种主观感觉,平和的心态是快乐的温床。农夫不因“困窘”而悲苦,是因为他懂得生活就像镜子,你哭它就对你哭,你笑它就对你笑。丛飞不因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悲泣,是因为他懂得规律的不可抗拒,在灾难、挫折甚至死亡面前,与其哭,不如笑。心态太低,远处的胜景便不幸被荒草所遮蔽,平庸的眼注定无福饱览绝世的秀色;而太在乎,太看重,则常被苦恼纠缠,伤心损体,妨碍前进的步伐。“大体则有,具体则无”,把目光放得远一点,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用平常心去看待名利得失,就会远离悲苦,这是农夫和丛飞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用话题材料,三议丛飞事例。)  

心灵是快乐的源泉,让我们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灵,永远与快乐同行。  

   

◎习作评点:  

本文提出论点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在三个分论点,再逐一论证,组成论证网络,纲举目张。文章四用话题材料,三析丛飞事例, 变换角度用例,多侧面分析材料,论证深刻有力。  

   

【跟踪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同学自暴自弃,老师与他谈心。  

水能流向天空吗?老师问。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水怎么可能流向高处、流向天空呢?学生回答。  

水不能流向天空,那天空的雨是怎么来的呢?天空的雨,就是地上流向天空的水。当然,水不能直接流向天空,但当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成为一种气态,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天上的雨水。老师说。  

学生默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先;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纵向切割例文  

三引文题材料,三议莫言事例,由浅入深,一例而三用——  

   

一切皆有可能  

有人常常觉得自己是农家子弟,没有背景,成绩平平,不可能有大作为,于是随波逐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把自己看定看死,丑小鸭说不定就能成为白天鹅,一切皆有可能。  

(针对思想现状,提出“快乐”的论题。)  

水能流向天空吗?答曰:绝对不可能!可是,天上的彩云却正是地面流向天空的水,当水变成气体,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人生不也这样吗,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升腾之日,一切皆有可能。2012年10月11日17时,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一个小学即辍学、靠帮人推磨换书看的放牛娃,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在一般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正是50年前的那个放牛娃。   

(一用文题材料和莫言事件,直接证明论点:一切皆有可能。)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总是同诸多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因而其发展就具有多种可能性。水为什么只能向低处流?这跟地球的引力有关,也跟水的形态有关,当水是液体的时候,它只能流向低处,可当它成为气体的时候,它就有了向上的可能。一个小学即辍学的放牛娃能不能成为文学大师,能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跟他接受的基础教育有关,跟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也跟他日后的努力有关。当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文学的园地里耕耘采摘,放牛娃成为诺奖获得者,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二用文题材料和莫言事例,运用哲学观点阐述为什么一切皆有可能。)  

好吧,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  

不!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恩格斯说:“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颠簸,也不会成为自由飘荡的云;偶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若没有几十年在文学田地里的摸爬滚打,也绝不会成为诺奖的幸运得主。对于莫言而言,小学即辍学,固然是事实,然而靠帮人推磨换书看,这同样是事实,而后者正是他“偶然”获奖的“必然”之因。  

(三用文题材料和莫言事例,批评错误观点。)  

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株小草,但一切皆有可能的自信会助你长成苍天大树;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朵无名的花儿,但一切皆有可能的付出会助你将来艳压群芳。朋友,一切皆有可能,我辈当努力。  

(抒情作结,照应开头,回扣论点。)  

   

点评:  

文章采用纵式结构谋篇,提出论点之后,沿着“事实论据——理论根据——辩证分析”的思路展开议论。文章用例精省,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题材料和莫言事例,反复运用,层层深入,恰到好处。文章的成功告诉我们,写作时精选一个典型事例,并按照一定的议论层次,对典型事例和话题材料进行切割,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引用和阐述,让其为每一个层次的议论服务,一样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精彩。  

   

(二)横向切割例文  

四用文题材料,三析孟非事例, 变角度用例,多侧面分析——  

我辈能腾飞  

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普遍规律,毋庸置疑。但是,当水成为气体的时候,它照样可以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自由飘荡的云。水的经历启示我们,我辈能腾飞,自卑要不得。  

(一用文题材料,引出论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腾空飞翔呢?  

首先要真正了解自己,确定腾飞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质地,就会有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水有三态,当水成为气态的时候,它就能流向天空。但是,它不是火箭,即便流向天空,它也不能冲破地球的引力,像天宫一号那样在太空自由翱翔。孟非1990年参加高考,数理化三科总成绩不足100分,他想插班复读,但人家一看他的成绩,立刻摇头拒绝。后来他到电视台打工,利用当招待员的机会,努力学习记者业务,终于当上记者,直至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从一个落榜生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孟非的腾空,是了解自我的成功,如果他坚持复读,非考北大、清华不可,非要去做科学家攻克尖端科学不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用话题材料,首议孟非事例。)  

其次要及时改变自己,寻找腾飞的捷径。水流向天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它必须改变自己,成为气态;若要固守液态,那么它只能永远地流向低处,而不是天空。人也如此,你要腾飞,要改变目前的地位,你就必须改变自己。孟非在落榜以后,坚持走复读之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相信用自己的毅力总会感动某些学校,从而接受他去复读,但是即便如此又能怎样?他放弃了复读的打算,走打工之路,在实践中坚持学习,这一改变改出了他的一片天地。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一条适合自己,问题在于要学会自我调整,找到有助于自己腾飞的捷径。  

(三用话题材料,二议孟非事例。)  

再次要学会安定自己,制造腾飞的心境。所谓安定自己,就是要随缘而化,不要急功近利。水没有想到非成为飘动的云不可,它只是在被太阳蒸发的时候便升腾,在升至一定高度的时候便凝聚,于是成了美丽的云。孟非也没有想到非要成为大红大紫的主持人不可,落榜以后他只是觉得人生不能白白地度过,于是便去找工;打工时接触到了记者,他觉得不能放过这学习的机会,于是便学习记者业务。就这样,不经意间做了记者,当上了节目主持人,成了大红大紫的人物。腾飞需要实力,需要机遇,也需要平和的心境,心慌吃不得热粥。  

(四用话题材料,三议孟非事例。)  

流向低处的水也能流向天空,我辈能腾飞,自卑要不得,不过要实现真正的腾飞,是有许多讲究的。  

(归结论点,照应开篇。)  

◎点评:  

本文以“我辈能腾飞,自卑要不得”为中心论点,以“要真正了解自己,确定腾飞的方向”“要及时改变自己,寻找腾飞的捷径”“要学会安定自己,制造腾飞的心境”为分论点,从怎样才能实现腾飞的角度展开多侧面的论证,纲举目张,结构谨然。文章四次引用文题材料,三次分析孟非事例,变换角度用例,多侧面议论材料,论证深刻有力。  

  


阅读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