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6高三上·云南·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天,当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有人主张“铭记历史创伤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也有人认为“过度沉溺于苦难记忆会阻碍民族前行”。
对此,请结合材料及相关革命文学作品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背景,呈现两种对立观点——“铭记历史创伤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与“过度沉溺于苦难记忆会阻碍民族前行”,要求考生思考历史记忆与民族发展的辩证关系。题目明确要求结合革命文学作品,需调用对相关文本的理解,如《红岩》《白洋淀纪事》《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荷花淀》《党费》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精神内核,将文学意象与历史反思结合。
历史创伤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既是我们前行的警示灯,也是凝聚力量的精神源泉,材料隐含对“如何正确对待历史”的当代追问,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警惕被记忆绑架的狭隘民族主义,呼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应既不回避累累伤痕,也不放弃灼灼希望,这才是民族前行的永恒动力。
考生写作时,可以思辨型立意,如以《红岩》中江姐在狱中绣红旗的细节切入,论证铭记不是重复苦难,而是提取精神钙质;超越不是遗忘,而是将个体伤痛升华为集体记忆,说明真正的铭记是总结历史规律(如“伤痕”中的战略教训),而非沉溺情绪;真正的超越是以历史为镜(如《保卫延安》中的战略转移),而非切断与过去的联系。可以文化型立意,如以《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觉醒轨迹为喻,说明个体记忆需融入民族叙事,而民族叙事需升华为人类文明,从“民族伤痛”到“人类警示”的超越。可以是批判型立意,如结合“沉溺苦难”的三种表现,消费苦难、固化仇恨、拒绝反思,结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土地改革叙事,强调铭记需伴随自我革新。
立意:
(1)铭记不是重复苦难,而是提取精神力量。
(2)以史为鉴,照亮前行之路。
(3)拒绝消费苦难,避免历史记忆异化为精神负累。
例文:
伤口处,有光来
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句话:“遗忘死亡的人终将死亡”。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总有人轻轻擦拭遇难者姓名。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八十年光阴,我们凝视着那些深浅不一的伤痕,终于懂得:真正的铭记不是让伤口永远渗血,而是让伤疤成为照亮前路的灯。
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图谱。在重庆渣滓洞监狱的牢房里,江竹筠用竹签蘸着棉灰写下“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这穿越时空的呐喊,正是中华民族在血火中淬炼出的精神密码。正如《红岩》中许云峰在地牢里用手指挖通石壁时说的:“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些文字不是对苦难的沉溺,而是用生命刻写的警示录,让后来者看见:当信仰如磐石般坚硬,再残酷的折磨也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
过度执着于伤痛记忆,反而会让历史成为精神的枷锁。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中塑造的奥斯卡,用永远三岁的身躯拒绝成长,正是战后一代对历史创伤的病态固守。反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从投海自尽的绝望到投身革命的觉醒,她的蜕变告诉我们:真正的超越不是遗忘,而是像凤凰涅槃般在烈火中重生。当我们将个人苦难融入民族解放的洪流,伤痛便获得了升华的力量。
记忆与超越的辩证法,在《保卫延安》的战火中得到最生动的诠释。战士们脚踏牺牲战友的鲜血冲锋时,没有人被悲痛击垮,反而迸发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这种将个体记忆转化为集体精神的智慧,恰如西西弗斯推动巨石时领悟的真理:当我们不再将苦难视为惩罚,而是看作通往光明的必经之路,那些看似沉重的记忆便会化作翅膀。就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在耄耋之年仍坚持作证,她说:“我要让世界知道,我们没有倒下。”
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空中回望,那些浸透鲜血的记忆早已化作民族肌理中的金线。我们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用伤痕累累的翅膀托起文明的火种。当和平鸽掠过卢沟桥的弹痕,当孩子们在烈士陵园献上白菊,我们终于读懂:真正的强大,是让历史的伤口长出新的血肉,是让记忆的火炬照亮未来的路途。这或许就是时光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所有不能摧毁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