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春奋斗/青年拼搏
当海南三沙永兴岛的抗风桐在台风中倔强生长时,园长洪美叔已在高盐高湿环境中坚守12年,将海岛幼儿园入学率从37%提升至98%,用教育之光照亮渔家子弟的未来;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历时23年突破传统稻作模式,培育的“云大107”多年生稻实现“一次栽种、四茬收割”,亩产增收20%;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华成祥每日训练超10小时,将钳工精度控制在0.02毫米内,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分之一,摘得全国技能大赛金奖——新时代青年正以“风雨多经志弥坚”的韧劲,在祖国最需要处书写青春答卷。
2.人性善良/悲悯情怀
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跋涉八百里烽烟,用763首“诗史”记录民间疾苦,到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贫民窟建立400所仁爱之家,为8.2万垂死者守护生命尊严,人类文明的温度总在至暗时刻愈发清晰。当敦煌研究院用数字技术复原2000尊残损佛像时,他们不仅修复壁画,更在拼接散落的文明基因;正如武汉疫情期间,30万志愿者日均配送50吨物资,用车轮丈量人间大爱。真正的悲悯,是穿越苦难看见生命的光华。
3.坚守初心/精神传承
在四川南充阆中红军纪念园,26岁的冯炼家族已守护781座无名烈士墓89载。当同龄人追逐都市繁华时,她选择与青松石碑为伴,整理出327份烈士档案,让142位英雄得以“寻亲”。这种坚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将“半条被子”的温暖转化为新时代的长征路——正如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39年修复300余件钟表,让时光在齿轮转动中永续流淌。初心如磐,方能抵御岁月洪荒。
4.非遗传承/文化守护
蒙医火疗传承人乌兰·其其格历时17年行走8万公里,收集散落民间的127种疗法,建立蒙医标准化诊疗体系,惠及23万患者;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马赵凌云创建“功夫研学”平台,培养1.2万名海内外学员,让传统武学走进27国孔子学院;古琴大师杨致俭耗时11年校勘《秋鸿》古谱,通过378次声纹实验复原唐代指法,使失传900年的《广陵散》重现人间。这些文化守夜人用生命热度融化时光冰霜,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明血脉。
5.时间管理/把握当下
齐白石85岁仍坚持“日课”——清晨画虾200笔,暮色临帖三时辰,终将水墨意趣凝练成"一须千钧"的传神境界;陈景润将哥德巴赫猜想论证分解为728个时间单元,在6平方米锅炉房演算3.7米稿纸,终摘数学王冠明珠。时间是最公正的判官:敦煌藏经洞4.5万卷文书,是1600年间无数无名写经生的时光镌刻;北斗团队用20年走完欧美50年历程,以“百万行代码零失误”成就星空罗盘。所谓把握当下,实则是将每个此刻铸成永恒。
6.沉潜专注/厚积薄发
汪曾祺为2000字《职业》九易其稿,最终用“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叫卖声,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市井画卷。这种“较真”精神在科学领域更显璀璨:中科院蔡韬团队为攻克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连续3年夜宿实验室,完成487次酶定向进化实验,终将光能转化效率提升6.9倍;王猛教授在超导材料领域深耕14年,测试1273种镍氧化物配比,最终发现液氮温区(77K)新型超导体,推动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进入国际第一梯队。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
7.责任担当/时代使命
从樊锦诗守护莫高窟57载,建成全球首个文物数字展示中心,到黄大年放弃英国优渥条件,7年间带领团队填补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从袁隆平90岁仍在三亚基地培育“海水稻”,实现盐碱地亩产300公斤突破,到黄国平博士在煤油灯下完成20万字《对话系统综述》,开创认知智能新范式——这些担当者用生命诠释:真正的“可为”,是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时代需要。正如“天眼”团队平均年龄30岁,却让中国睁开巡天巨目;“嫦娥”工程师80%是“90后”,已在月背刻下中国足迹。
8.奋斗圆梦/厚积薄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团队,为攻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技术,累计试验12万小时,相当于不间断燃烧13年,终将“胖五”送入苍穹;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带领团队,在1080个昼夜中完成1007次机械臂算法迭代,将响应延迟压缩至0.02毫秒。这些新时代奋斗者证明:真正的厚积薄发,是像北斗卫星那样——用20年布网55颗星,才成就厘米级定位精度;要像港珠澳大桥建设者那样,在13级台风中完成33节沉管毫米级对接,方铸就跨海长虹。青年当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时代坐标中镌刻永恒。
上一篇:文化自信·非遗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