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话题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其传承脉络贯穿数千年社会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四千年文明积淀。春节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包含祭祀礼仪、节庆饮食、民间艺术等系统性习俗,是古人顺天应时、与天地同频共振的实践产物。其跨越时空的习俗体系维系着家庭伦理与家国认同,其“阖家团圆”的期盼,“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和谐万邦”的情怀,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全球文明互鉴的桥梁。
二、聚焦现象
1.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025年蛇年,中国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花如海,灯如昼,一夜鱼龙舞。春节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是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最温暖幸福的记忆。
三、引用名言
1.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宋·吴自牧《梦粱录·除夜》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3.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窗口,它列入人类非遗后,可以让更多人读懂浪漫中国、文化中国、活力中国。——冯骥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春节申遗推荐人)
4.非遗作为活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产生活是其内在需求和历史使命。——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5.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中国台湾当代著名作家)
6.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美籍华裔诗人,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
7.传统不是崇拜灰烬,而是薪尽火传。——马勒(奥地利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四、组织观点
(一)非遗春节是活态文化传承的基因库
1.春节连接历史与现在,是古今之间共通的文脉赓续。
春节源自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古人依据太阳周年运动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春节申遗文本中写道:“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一过程被称为‘过年’。”作为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蕴含着数千年来的历史沉淀和民族记忆,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这个古老节日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基因。春节连接着历史与现在,有我们对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古今之间共通的文脉赓续。
春节的很多习俗都是从古流传至今。【扫尘】“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腊月廿四“扫尘”驱除晦气。《吕氏春秋》记载,尧舜时就有了扫尘风俗;【贴年红】春联、门神、年画、福字,窗花……过春节总要在家里贴上红彤彤的喜庆元素,昭示“辟邪纳吉、万象更新”。五代十国的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春联雏形。宋代,桃符改为纸张;【年夜饭】《礼记·月令》记载,除夕是一年最后一次祭祖,尤其隆重,而饮食承载敬神与亲情双重意义,祭祖后阖家共食,尤其丰盛。如今,许多地方年夜饭前依然要先祭祖;【压岁钱】明清时期,除夕夜家中长者会用红绳串连着压岁钱送予晚辈。《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守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人们以守岁来祈求长寿。南北朝时期,守岁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民间习俗;【放爆竹】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人借火焰燃烧所产生的爆炸声来驱赶传说中“年兽”。【观灯】南朝就出现了元宵灯会,兴盛于唐宋,明朝达到顶峰。
现代作家笔下的春节:
1)在鲁迅记忆里,春节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夹着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繁响的拥抱中,感觉懒散而且舒适。(《祝福》)
2)沈从文回忆老家的春节,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却有着远近闻名的狮子龙灯焰火。
3)在梁实秋笔下,吃是北平过年的主要节目。家家年菜都有炖肉,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腌白菜,芥菜疙瘩……
4)在冰心记忆里,过年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忙着打点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童年的春节》)
5)丰子恺回忆,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过年》)
2.春节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中华文明与人文价值的鲜活载体。
中国大江南北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它们承载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对祈福安康的祈愿,也承载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自然的敬畏,具有深厚的历史、伦理与社会意义。民俗跨越千年,共同筑起 “过年”这一独特人文景观。春节期间的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民俗,汇集了中华文明智慧结晶与价值追求,将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追求,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人间温暖、山河见证:写满吉祥话语的春联,映红了无数家门;阖家团圆的年夜饭,散发着亲情的醇厚芬芳;守岁时的欢声笑语,凝聚着对新岁的美好祈盼;拜年路上的拱手作揖,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尊重。
南北饮食差异背后,是“阖家团圆”的共同情感追求,体现“和而不同”的包容性。【饺子】北方春节绝对的主角,历史可追溯到春秋的“薛国饺子”;【汤圆】南方钟爱的汤圆和元宵最早记载于汉朝《淮南子》;【腊肉腊肠】四川湖南等地绝对的“年货担当”;【年糕】年糕炒肉、年糕炖豆腐、烤年糕……浙江把年糕吃出了花;【花馍】在山西,花馍一出锅,年味瞬间拉满;【过油】油锅炸丸子、炸酥肉、炸带鱼,河南“过油”,“越过越有”;【糍粑】南方大部分地区过年的必备美食……
春节的各种习俗通过具象化的仪式,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年夜饭】全家围坐共享丰盛晚餐,象征团圆和睦,体现家庭与社会“和合”的观念;【守岁】熬夜迎接新年,传递对自然规律与生命周期的敬畏与诚信;【拜年】亲友互道祝福增进感情,展现“和为贵”的社群凝聚力;【压岁钱】赠晚辈红包,寄托关爱与祝福,彰显“仁爱”传统;【舞龙舞狮】以威武龙狮驱邪纳吉,象征战胜困难、追求光明,体现对“正义压倒邪祟”的集体信念。
(二)春节申遗是传统的复兴,也是创新的开篇。
1.几千年来,许多古代的春节习俗已消失或演化成另一种形态。
总有人感慨年味淡了,觉得传统的节庆氛围正在弱化和遗失。其实随着时代变迁,早就有许多古代的年俗已消失或变了形态。而春节申遗成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春节这项传统文化的契机,提醒着我们春节文化辉煌背后的珍贵与脆弱。
时代变迁导致年俗消失。古时候的祭灶神、迎灶神、鞭春牛、饮屠苏酒、燃火判等很多年俗都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主要原因,一是现代化冲击下,传统的农耕文明逐渐转向现代工业文明,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春节民俗失去了生存土壤;此外,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小型核心家庭传统取代传统大家庭结构,使得春节家庭团聚规模减小,传统习俗如挂家谱等仪式的参与度降低。同时,随着人口流动加速,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定居,当地春节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缺失。
2.时代在变迁,年俗也在创新,但不变的是团圆、祈福、辞旧迎新的内核。
新时代的“年味”,不能只在老祖宗留下的传统里挖掘,还要在时代潮流中探寻新的表达与呈现方式。一味拘泥于旧习俗、旧习惯,不仅会限制节日的活力与吸引力,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春节申遗后,更应把春节当成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契机,让更多的新文化、新潮流、新科技与春节不断嫁接融合,产生新的庆祝形式和文化内涵,这是丰富年俗、年味的必由之路,也是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我们既回望与致敬过去,也要展望与拥抱未来,要寻求传统与现代的一个动态平衡,在坚守文化本真的同时,绽放新的时代华彩。
“新年俗”春晚。每年除夕,大家都围坐电视前,期待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帷幕缓缓拉开。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这档始于1983年的文化盛宴,历经四十几载春秋,已经悄然成为我们新时代的新年俗。每当新年钟声在晚会上敲响,每当《难忘今宵》的旋律从电视机里流淌出来时,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辞旧迎新的喜悦。
年轻人的新年货。近些年,95后、00后的年轻人开始涌入年货市场,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年货传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群体,他们推动了年货消费结构转向品质化与个性化:食品年货方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糖果、糕点,转而青睐那些平时吃惯了的辣条、网红烘焙等零食,果盘里的砂糖橘也被榴莲、车厘子取代,螺蛳粉、魔芋爽、火鸡面等更是他们的心头爱。在选择装饰类年货时,年他们也渐渐抛弃了传统的春联、福字,挂起了国潮元素、动漫形象的创意春联、装饰挂件。
年轻人的新年俗。在当代年轻人眼中,春节不仅是家人团圆、访亲探友,也可以是博物馆里接受文化滋养,旅游路上领略异域风情,网络拜年传递遥远祝福、冰雪运动感受新春活力……当代年轻人的“新年俗”为传统春节注入新元素新活力。
旅游过春节,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首选。2025年春节期间,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
3.首个“非遗”春节,点燃了传统文化游、非遗游的热潮。
今年春节假期,体验地方年俗、关注非遗活动成为一大看点。作为非遗春节核心载体的传统年俗,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兼具文化厚度与互动深度的体验场景,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融入了现代生活,许多历史悠久的非遗民俗活动也都焕发了新的生机。游客们并非抱着猎奇的心态,而是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前提下融入当地独特的新春氛围之中。
2025年推出七大类“过大年”特色活动2756场。庙会、英歌舞、打铁花等非遗民俗活动,以及簪花、扎染、漆扇等非遗手工技艺等体验活动,都是春节消费新热点。
蛇年“非遗游”热度大涨。据文旅部数据,春节期间,“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大增40%,逛灯会、赏民俗表演等成最热门活动项目;“非遗体验”“非遗手工”的搜索量分别增长168%和321%;非遗热门目的地如河南开封、福建莆田、广东汕头、福建福州、安徽黄山、陕西西安、四川阆中等搜索热度翻倍;历史文化、博物馆类的热度较去年增长超50%;泉州提线木偶、佛山舞狮、潮汕英歌舞等年俗项目及扎染、木版年画、花灯制作等非遗体验活动也得到大量游客青睐。
春节假期,中国国家博物馆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人头攒动,观众或细赏文物、或驻足拍照,共同庆贺“四海一堂春”;中国工艺美术馆的“过年春节主题展”向人们展示了祖国各地春节习俗,营造了浓浓的年味,吸引众多参观者。
(三)春节构建全球华人精神共同体
1.中华各民族都是春节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建构者与享用者。
一方面,春节文化自诞生以来,中华各民族同胞对其进行了层累地丰富与发展,使其逐步成为集敬天祀祖、辞旧迎新、家庭团圆、人际交往、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节日谱系。另一方面,春节作为各地域、各民族同胞共创、共传、共建、共享的文化,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人们联系起来,增进理解、消弭误解、凝聚情感,形成基于共同习俗与价值观的文化共同体,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庆贺春节的风俗也在多民族融合交流中不断发展,直至明清时期趋于稳定并接近现在的形态。可以说,中国春节本身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标志。
少数民族的春节参与。云南白族“放高升”(竹制礼花),广西壮族“打铜鼓”,蒙古族在草原那达慕中加入春节元素。各民族保留自身特色,又融入春节体系,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格局。
2.春节可以跨越时空,是连接世界各地华夏儿女的感情纽带。
春节申遗文本中如此描述:“‘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随着大湾区一体化越来越深入,港澳与内地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对于台湾民众来说,两岸离散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语境,但两岸同胞在春节时空里寻得归属,让“团圆”二字成为跨越海峡的共同期许;海外华夏儿女也在这一节日,心系祖国,共庆新年,让人感受到,真正的文化凝聚力不在于空间的毗邻,而在于心灵的相通。春节始终是每个中华儿女挥散不去的文化乡愁,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都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实践者、建构者与传播者。
蛇年春晚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演绎“同心同向,血脉相连”。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的歌手共同演绎精彩节目,将“所愿皆所成”的祝福送给全球中华儿女。蛇年春晚的春晚节目单不再单独标注港澳台演员,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演艺人员不分彼此、欢聚一堂,参与各类春节联欢活动,体现了家国团圆的民族情感。
港澳台地区的春节传统食俗混合多种习俗。【盆菜宴】盆菜混合了多种菜式,流行于粤港澳地区,有着“团圆聚气”的美好寓意。【香港年糕】年糕的习俗到处都有,只不过香港的年糕品种格外多。“糕”象征着“步步高升”;【台湾全盒】台湾人家中必会备下八宝“全盒”,即新年点心盒;还有八宝饭,可用于祭祖、分享;【澳门米通】澳门糕饼里,“米通”是比较有特色的。吃“米通”象征财运亨通。
闽台双向奔赴热潮。2025年“小三通”春运期间,厦金航线单日出入境客流突破6000人次,金门乡亲赴泉州采买年货,金门高粱酒与铁观音在两岸餐桌上交融。
日本名古屋的华侨华人举办“春节祭”,集合了中国传统的春节食品,舞龙舞狮表演,彰显出浓烈的“中国年”色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欧美国家的唐人街、中华街或华侨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也布满中国结、红灯笼、门神、对联、剪纸、香包等春节文化符号。
(四)春节显示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非遗春节为其他非遗项目提供了集中展演的动态平台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庆典,非遗春节的重要意义之一,还在于其为世界级非遗项目及中国非遗项目提供了集中展演的动态平台。而可以说春节几乎处处都有非遗的身影。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春节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文化自信。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我们亲身经历着春节“出圈”“出海”“出彩”,“中国年”成为“世界年”,真切感知到国家强大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和弘扬自己的文化特色,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春节申遗推荐人冯骥才说:“人们通过各种传说、祭祖、年夜饭、灯笼、鞭炮、春联、福字、窗花、年画、庙会、社火等等难以尽知的风物与习俗,采用富于魅力的绘画、书法、音乐、曲艺、杂技、戏剧、雕塑、民间工艺等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以及年时特有的吉祥图案和吉祥话语,努力将年营造成一个极其强烈的、理想化的、易感的、春节特有的文化空间。”
目前,我国共有包括“春节”在内的44个项目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彰显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令人瞩目的成就,见证了我国更加自信从容地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丰富人类文化宝库输送智慧与力量。
作为中华大地上最具“仪式感”的节日,春节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众多项目都与春节密不可分,如灯会(自贡灯会、秦淮灯会)、社火(陕西宝鸡社火、河北蔚县打树花)、年画(杨柳青、朱仙镇年画)、饮食技艺(春节饺子、金华火腿腌制技艺)、舞龙舞狮(黄沙狮子、徐水舞狮)、节庆器具(佛山彩灯)……这些非遗活动,构成一幅幅生动的春节画卷。
2.中国非遗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故事、聆听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
如今,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节日,还逐渐演化为一个世界文化现象,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劲的感召力与强大的融合力。春节申遗成功只是一个缩影,借助春节这一媒介,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正受到世界广泛认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儒家的 “仁爱”、道家的 “顺应自然” 等智慧和道德理念,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独特视角。春节申遗成功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航道。从春节的全球传播到中国文化IP的成功,中国文化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各国网友刷屏看春晚、体验中国民俗、互致新年问候,“机器人扭秧歌好厉害”“中国将传统与科技完美地融合令人惊叹”……一个个热门评论与跟帖,印证了春节已经从“中国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节”。
2025年春节档,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也是进入全球十亿美元票房俱乐部首部非好莱坞影片,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TCL中国剧院举办海外首映礼时,现场反响热烈,海外观众不仅对影片的精良制作赞不绝口,更因影片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而感动。
随着首个非遗春节来临,海外掀起“非遗热”:英国伦敦首次 “非遗雅集”展示了古琴、太极拳、书法、剪纸等;匈牙利,中国苏绣和匈牙利马丘刺绣同台亮相;意大利汉服爱好者提着鱼灯笼现身威尼斯街头;美国旧金山有花车巡游;德国法兰克福在举办庙会;万盏灯笼点亮日本长崎冬夜;《茉莉花》在加拿大多伦多音乐会响起;新加坡牛车水年货市场热闹非凡;马来西亚非遗舞狮欢庆新春……
3.春节“申遗”成功,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具有历史必然性,世界各地的人们,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对时间与生命的体认、对和谐生活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却是一致的,因此,象征着万物复苏、万象更新,承载着和谐共生、和睦包容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春节,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恒久魅力。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春节走出国门,传递着理解、尊重与友好的理念,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和谐包容、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魅力。随着中国春节正在成为“全球时刻”,我们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同样有一种互鉴和包容的雅量,当下年轻人不仅过传统节日,也会去感受西方节日氛围,为中华文化文明互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新春致辞中所说,列入非遗后,春节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普遍的习俗,“向全世界传播着欢乐与和平的信息”。
早在隋唐时期,春节已传至东亚诸国。而今,不同肤色的人们热衷参与“春节嘉年华”。“春节”申遗成功13天之后,我国进一步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华感受历史文化底蕴,“China Travel”再掀高潮。
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的决议。从此,春节不再仅仅是中国的节日,也是世界的节日。目前,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近年来,每逢中国春节,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在农历新年发表祝词已成为春节期间的“固定节目”。
2025年蛇年春节,世界各国的地标建筑纷纷亮起了中国红。意大利都灵的安托内利尖塔、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的伦敦眼、古巴哈瓦那的国家饭店、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国家纪念碑、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等纷纷亮起红色灯光。
2024年圣诞节,北京西直门教堂等多个教堂北京各大教堂均举办了圣诞特别活动,成为了年轻人打卡圣地;在上海,万圣节被年轻人“中国化”,他们摒弃传统恐怖鬼怪造型,选择可爱的装扮,融入中国元素。这是年轻一代对全球文化的自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