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电影《长安三万里》作文素材积累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电影《长安三万里》作文素材积累

微信扫码分享

一  电影内容

《长安三万里》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而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两位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画卷缓缓展开。

唐朝,在历史长河里,一直都是特别的存在。

电影以广阔的视野展示了唐朝的历史风貌。电影中涉及的诗歌作品和历史事件,将观众带回了那个辉煌的大唐时代,满足了观众对于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这其中,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生活与创作,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他们的诗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都在电影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人生得意须尽,莫使金樽空对月。”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电影中,我们能直观地去体会这些诗词文化所带来的感染力,配合画面的呈现,真的忍不住发出无限感慨。

故事不仅将李白等人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到年长后的壮志难酬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的兴衰变迁。我们虽然看的是动漫,但品味的却是历史所带来的厚重感。

二 精彩台词

01 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
 02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03 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悲哉!
 04 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05 我要直趋长安,叩天子门。
 06 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去,我是世间人,在世间盘桓。
 07 高家枪,不为舞蹈,只为杀敌。
 08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09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10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三 运用示例

1.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适用主题:文化、诗词

运用示范:随着时光流逝,昔日的辉煌宫殿,早已经长满蒿草;那时的歌舞楼台,变成了一地断瓦残垣。但是,曾经的记忆并不会消逝,而会以文化为载体,不断在人们心中流传。对此,电影《长安三万里》也有言:“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2.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

运用示范:短暂、珍惜时间

运用示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想到这一点,内心会忧伤,但也会更加珍惜时光,想要用好短短几十年,力争有一番作为。这样,等到老了,头白了,就不会觉得此生充满遗憾,反而可以说一句,这世界,我来过,我奋斗过,我无怨无悔!

3.你我生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

适用主题:青年与时代、不负盛世

运用示范:时代如大潮奔涌,不断向前。你我生当如此盛世,当为后浪,流淌在时代的河床上;亦当为大鹏。高飞于时代的天空中。如此,才算不负韶华,亦不负时代。反之,如果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无所作为,庸庸碌碌,等到老了必然会留下莫大遗憾。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适用主题:知己

运用示范:少年,就算现在过得很糟糕,一路坎坎坷坷,也不要太悲观。请学会往前看,你还这么年轻,来日方长,未来有无限可能。让我们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态,走向“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璀璨未来吧!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适用主题:自信

运用示范:李白出生于商人之家,在那个讲究门第的年代,商人之子的身份,让他被很多人看不起。然而,他却从不以此自卑,反而充满了自信。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追求“扶摇直上九万里”,于是,朱笔一挥,写下锦绣文章;绣口一吐,就是大半个盛唐。

6.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适用主题:才华,舞台

运用示范:所谓的怀才不遇,都只是暂时的。只要你愿意在没有人的地方悄悄生长,就不用担心没有舞台可以绽放。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到时候,舞台上的光芒会打在你的身上,让你光彩熠熠,被台下的千万人仰望。

四 主题链接

1.传统文化

诗词之美

大唐,多元、复杂和开放的取向,造就了她自由奔放、气势宏大的审美气象。大唐之美,美在“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诗歌之境,美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书画之意,美在“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的建筑之盛……对于孩子来说,《长安三万里》提供了打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全片共出现了48首唐诗,其中诗仙李白共18首名篇,每一段诗句在电影里头都有对应的视觉印象,美得震撼人心。

尤其是《将进酒》一段,恢弘壮阔、浪漫飞扬——李白率领众人乘鹤凌空而起,飞越千刃瀑布,直上神仙宫阙。水波、星河,流光溢彩;现实、幻象,彼此交融。那是他在沉浮半生四处碰壁之后仅剩的一点精气神,一点与生俱来的元气。

一首首的唐诗,变成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影片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让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鲜活而浪漫,穿越时空带来共感。

大唐是诗的国度,长安是诗的韵脚,大唐之诗是刻进我们骨子里的文化DNA。其壮阔的境界,浑厚的意蕴,活力和朝气,浪漫的情怀,包容了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记录着中华民族对自我的表达、对世界的表达。它的每一个字,每一声欢笑、戏谑、叹息与痛悔,都和我们息息相通。

城阙之美

“骊宫高处入青云”“九重城阙烟尘生”,一曲《长恨歌》为唐代建筑描绘出无边春色。无论是城市、建筑,还是雕塑,大唐艺术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以唐长安城为例,它整个是一个中心轴对称图形,以显礼制与规整。相比于秦汉,唐代建筑体积逐渐缩小,彰显声势、炫耀技术的造型与繁琐的装饰也少了,而内外空间和审美细节却日渐完美和丰富,更注重“人”的观感体验。
    而《长安三万里》则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锦绣长安、“二分明月是扬州”的秀美扬州,“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三峡奇景,再到梁园、潼关、松州、蓟北的风光,都淋漓再现出来,可谓一幅活灵活现的《大唐旅游地图》。

礼仪之美

电影呈现的器物,华丽的明光铠、慑人的唐横刀、彪悍的唐军马,还有制举、行卷、浦江宴、题诗板、柘枝舞、吴道子的画、裴将军的剑、张旭的狂草、李龟年的音乐……诗意、壮美、考究、浪漫。柘枝舞不是一言不合就跳起来,而是在对面的船上跳。隔着水声,隔着醉眼,退开半步的东方美学,刚刚好;叉手礼、碰酒杯时不能撞杯;李白葬吴指南时极具仪式感,是把米酒洒在墓前的包草上以示祭奠。李白弹的那把曲项琵琶,琴头呈直角,和现在的形制不同。这种琵琶在隋唐时期才从龟兹传入中原,弹的时候是横过来的,有点像弹吉他。而黄鹤楼上的诗板让人叹为观止,密密麻麻都是前贤的诗作。不论出身,不管贫贱,只要才华够就可以上去题诗。那背后是大唐的开阔胸怀。

2. 理想与现实

李白和高适年轻相识,分别代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李白,代表了“浪漫主义”的一面。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内心始终如一。
   每个年轻人都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怀揣梦想,相信自己的抱负终将实现。无论贫困潦倒还是身陷囹圄,李白都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的精神。高适,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他的外在形象与李白截然相反,内心却与李白契合。离开家乡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有些人可能会气馁,但高适选择永不言弃,为了实现理想在原则上做出妥协,等待机会的到来。高适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始终欣赏、钦佩李白。两人透过对方看到了自己,高适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抗敌之策,成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无论李白还是高适,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自信。

3. 家国情怀

《长安三万里》,扑面而来的是一份家国情怀,悲悯情怀。影片里的诗人们个性迥异、命运多舛,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无论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流露着对国家的忧思与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李白初见高适,就为他写下“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视为知己。

李白自己也有男儿雄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想着有一天功成名就,要学范蠡遨游七十二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当事业停滞,他写出了光阴蹉跎的焦急:“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写尽了乱世中苍生的祈愿:“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当繁华成云烟,他终于悟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的超脱,是他能在孔孟和老庄之间自由切换,进退有据,虽鼓盆而歌,但信念不灭。正是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洒脱不羁的个性,自信人生三百年的胸怀格局,造就了一代伟大诗人,创造了千古流传的好诗句。这大概是影片想传递给今日青少年的一种精神力量吧。

虽鼓盆而歌,但信念不灭

高适的人生。祖辈的光环带给他一种荣耀感,种下了一颗报效祖国的伟大种子,与岳飞的“精忠报国”遥相呼应。当国家正需用人之际,他可以年老之躯披挂上阵,建立功勋。或许,培养孩子,不需要给他定点设计梦想,告诉他长大要当什么要做什么。当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被打开,自我身份被定义,他的人生一定是有梦想的。

4. 友谊需要“双向奔赴”

李白是高适的太阳;高适是李白的月亮。李白交友,不看身份、不看性别、不看贵贱,能平等地欣赏所有人的才华,与高适初次相识,就能看懂高适心中的那团锦绣。李白和高适、杜甫三人作为好朋友在梁宋之间漫游,“安禄山之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李白在长安还是“红人”时,曾邀高适来长安一聚,本以为会得到朋友提携的高适,在李白居所吃了闭门羹,赶到酒楼时,大醉的李白完全忘记了之前的邀约之举。即便如此,高适还是选择了理解。这对性格互补的朋友,可以映射到现实世界朋友相处的模式当中。然而,因为身份不对等,也注定了这段友情只会是单向的,李白视为最好朋友的人始终不理解他,理解他的人也帮不了他。当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过去纷纷扰扰大家皆已释然,最好的结局就是李白能坦然地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高适在小童说出最喜欢李白的诗时,能淡然回复“无妨”。

五 电影短评

《长安三万里》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评论一

片子很长,长到将近三个小时,长到身边有小朋友已经坐不住了,片子很短,短到王维张旭李龟年也只能匆匆一瞥,短到装不下李白高适以及盛唐灿烂的几十年,前半场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后半场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将进酒把片子推上的貌似是高潮,更是无限悲凉,好在悲凉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论二: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一直阅读,一直流传,文脉在文化也就一直会存在,虽然剧情有些流水账,但最后拔高做得相当的戳心。高适和李白的每一次就此作别,以及三次相扑,都是两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友情的转折点。相比起此前华丽的特效,反而觉得这次平实了很多,最惊艳的是《将进酒》。一直觉得历史片的意义就在于,能让那些教科书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而是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能让教科书上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不再只是上课时无聊打发时间涂涂画画的表情包插图,而是拍出鲜活的浪漫的,跨越再漫长的时间也能让我们共感的,成仙前的那个人。

评论三:

整部电影以倒叙开始,时间来到763年安史之乱后,高适驻守边塞将欲迎战吐蕃叛军,唐军处于被动节节退守。此时朝廷派遣的监军宦官持节来到高适的营帐,问询他曾经关于李白的瓜葛和交集,由此以高适的视角展开了对过去六十余年间唐由盛转衰,以及他和李白等人所谓鲲鹏之才也折戟沉沙的时代挽歌的呈现。那么整部影片的叙述核心——唐代沉浮史,被叙述清楚了吗?它作为最核心的时代背景时刻和人物的命运产生着千丝万缕的交互,那它完美的服务于影片核心表达了吗?它和人物动线以及角色弧光的架设真的相辅相成吗?很显然都没有。

评论四:

《旧唐书》有言:“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其实是个冷知识,写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不仅是唐代最高官职的诗人也是能善终的一人。电影取材巧妙,就从高适的角度进行叙述,讲述了他李白“君子和而不同”的情谊,又穿插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郭子仪、哥舒翰………等等一众唐代风流人物。

电影就像一堂浪漫主义的唐代文学史课,又像一堂家国情怀的唐代历史课。大唐的气度与繁华,动乱与兴衰,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强对比,到《将进酒》中放荡不羁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都感觉是无法用言语表述,只能用画面来呈现的精彩片段。而且电影基本遵循历史真实,安史之乱、哥舒翰守潼关、严武大捷………

评论五:

真正的强者,也都是在靠爱和才华来支撑自己的理想。

真正的良知,也只会在家国危难之时选择保护和坚守。

李白对山河天地是有大爱的,杜甫对百姓民生是大爱的,高适的入世救国同样也是有大爱的。

他们是在爱山河,爱众生,爱大道。

纵然长安三万里,唯有爱者能还乡。

不论身处何境,对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充满爱意和良知,这永远都是底线。

六 人物短评

天才李白

李白一生做过不少错事,因为是天才就应是对的。

《长安三万里》是以高适切入的,但大众最共情的,仍然还是李白。

在中国,尽管没人不知李白,没人不服李白。但,如何更深刻地看待李白这一生,很多人还是模糊的。

李白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在天宝元年,李白受天子诏入京,那一刻,他压不住内心的狂喜,傲骄地说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你狂任你狂,明白照山岗。李白一场潇洒不羁,长安已成梦碎之地。

说到底,那是李白并不融于主流价值体系,他选择狂放豪放,不要和光同尘,这,就是真正顶级天才的人生方式。历史选择让李白一路漂泊,放逐人生,就是成就天才的应然选择。

这一点,与北宋苏东坡其实很类似。老李是参与叛乱,老苏是乌台诗案,都是挑战皇权。

这两个官场失意之人,也成为中国文人最顶级的绝代双雄。其实,这是上苍有灵,让极致才华之人,在盛世转折之时,找到了更适合的安放空间。飞扬的李白,并不完美。但,在绝世才华面前,他一切的错失都无关紧要,但可以忽略不计。

天才,就是要用来包容的。不,天才是应该被纵容的。

现实的高适

《长安三万里》的高适,是个很值得细说的人物。

他的人生在盛唐转衰之时,极具分析意义。他曾赴长安,以干谒诗的方式,寻找人生机遇——也就是文人向权贵呈现书诗赋以求荐引。

李白弃长安,杜甫失长安。随后,当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在异乡相遇,大唐的太阳和月亮就出现在同一片天空了。

老杜孤苦一生,无论身在何处,最放不下的人却是李白。诗仙诗圣,诗风不同,灵魂对望。

李杜交往的一个最重要见证人,就是高适。

当时,这三位大诗人在一起,曾在一起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喝酒、访古、作诗、打猎,食则同羹,寝则同席。此后多年,三人天各一方,却并不曾相忘于江湖,诗文书信,彼此激励。只不过,友谊的小船,在政治选择面前,说翻就翻了。

安史之乱后,李白选择追随有不臣之心的永王,吃了官司。而高适在政治远见上,却已站到高处。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面对叛军要攻克东都洛阳,紧要关头,作为监察御史的高适挺身而出,建议实行紧急动员,招募长安城敢死之士,死守长安,后被玄宗提拔为谏议大夫。

后来,在玄宗颁布命诸王分镇天下的诏书时,高适又果敢地及时谏言反对。由此,他后来又被即位的唐肃宗拉为“身边人”。

特别是,面对永王叛乱,高适断言永王必败,直接参与平叛,深得肃宗信任。

那边吃了官司的李白,在放逐途中写诗高适喊话求救。二人友情极深,高适又拥有平叛功绩,有着较大的话语权,似乎应该出手相救。

但,高适选择了沉默。

高适拒救李白,未必就是冷酷无情,不救或是最好的营救;李白责怪高适,也是人之常情,直肠之人那懂权术的弯弯绕。

李白出世,高适入世,二者各有考量。

从精神上,李白对历史文化贡献是顶级的;从现实上,高适也书写出文人救世的高光时刻。

长安三万里,彼此不辜负。

七 主题诗句

1、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适用主题:后生可畏
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适用主题:施展抱负,实现理想
3、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李白《寄远十二首·其四》适用主题:珍惜时光,时光流逝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适用主题:励志
5、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侠客行》适用主题:超越名利,追求内心自由的境界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适用主题:乐观面对挫折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适用主题:爬山登顶的时候用得最多也可以形容人生追求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适用主题:雪景
9、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适用主题:历史、美食
10、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适用主题:文化,诗词
11、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适用主题:短暂,珍惜时间
12、你我生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适用主题:青年与时代,不负盛世
1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适用主题:知己
14、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适用主题:才华,舞台

阅读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