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6高三上·湖北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哗哗哗”的流水声,夹着拖拉机马达的吼声,好像是雄壮的交响曲。
——马烽《三年早知道》
风拂大地,麦浪翻滚;机器轰鸣,昼夜不息;仪表运转,数字跳动……在奋进中国的脚步里,劳动和奋斗始终是最强音。
——《人民日报·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马烽《三年早知道》中“流水声+拖拉机马达声=雄壮交响曲”,是将日常劳动场景,流水灌溉、拖拉机耕种等赋予“雄壮”的审美价值,意在表明劳动不是琐碎的体力付出,而是充满力量感的生命律动,暗含“劳动创造生活之美”的朴素内核,代表着基层劳动者的奋斗姿态。
材料二引用《人民日报》的文段以三组场景,自然层面“麦浪翻滚”、生产层面“机器轰鸣”、科技层面“仪表数字跳动”构建“奋进中国”的全景图,明确点出“劳动和奋斗始终是最强音”,将劳动奋斗从个体行为升华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且覆盖传统农业、现代工业、前沿科技等领域,体现“奋斗无领域之分,每一份劳动都闪耀价值”的时代观。
两则材料以“劳动场景”为切入点,从“乡村微观”到“国家宏观”,共同指向“劳动的价值”“奋斗的意义”这一核心主题,且都传递出对劳动的尊重、对奋斗的赞颂,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构成生活之美、推动时代前进的“主旋律”。
行文构思上,可围绕“劳动是奋斗的底色,奋斗是时代的强音”展开,既需结合具体劳动场景,如乡村、工厂、实验室、校园等体现劳动的多样性,也需关联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论证劳动奋斗的价值;最终落脚于“当代青年如何以劳动践行奋斗,以奋斗奏响时代强音”,让文章既有场景温度,又有时代高度。
立意:
1.以劳动为笔,绘奋斗中国。
2.从麦浪到数字,奋斗是不变的底色。
3.劳动筑根基,奋斗赴新程。
例文:
以劳动为笔,绘奋斗中国
马烽笔下“哗哗哗”流水与拖拉机马达的交响,是乡土中国里最质朴的劳动乐章;《人民日报》描绘的麦浪翻滚、仪表跳动,是奋进时代中最昂扬的奋斗图景。每一份躬身劳作的身影,每一次迎难而上的坚守,都在书写着“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成就未来”的时代答卷。
劳动是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底色,它以最朴素的方式,孕育着生活的希望与文明的进步。在山西汾河岸边的村庄,老周握着拖拉机的方向盘,车轮碾过田垄的痕迹里,藏着一季庄稼的生长密码——春播时他跟着晨光起身,将种子撒进翻松的泥土;夏灌时他守着水泵,听流水浸润禾苗的“滋滋”声;秋收时他弯腰收割,金黄的麦穗在掌心堆成小山。这日复一日的劳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仓廪实”的梦想在土地上落地生根。正是无数平凡劳动者的坚守,才让社会运转有了坚实的根基,让“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满是安稳与幸福。
奋斗是驱动时代向前的引擎,它以最坚定的姿态,破解着发展的难题与时代的考题。在安徽合肥的量子实验室里,90后科研人员小吴和团队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在“仪表运转、数字跳动”的陪伴中,终于让我国量子计算研究迈出新的一步。而在云南怒江的山村里,驻村书记小李背着行囊翻山越岭,走遍全村百余户人家,带领村民种咖啡、建民宿,让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游客青睐的“网红村”。前者在科技前沿攻坚克难,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后者在基层一线扎根奉献,为乡村振兴描绘生动图景。正是无数奋斗者在各自领域“挺膺担当”,才让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让“奋进中国”的脚步愈发铿锵有力。
当我们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上回望,会发现劳动与奋斗从来不是割裂的个体——劳动是奋斗的具象载体,奋斗是劳动的精神内核。然而当下,“躺平”“佛系”的论调偶有出现,一些人将劳动视为“负担”,将奋斗看作“内卷”,却忘了正是祖辈们的“胼手胝足”,才换来了今日的岁月静好;正是无数人的“挺膺担当”,才让我们的国家在风雨中不断前行。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或许无法人人成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但可以成为脚踏实地的劳动者。每一份微小的劳动,都是在为时代的“交响曲”添砖加瓦;每一次平凡的奋斗,都是在为“奋进中国”的画卷增色添彩。
从马烽笔下的乡村交响,到今日中国的时代强音,变的是劳动的形式,不变的是劳动与奋斗的精神传承。当我们以劳动为笔,便能在生活的画布上绘出烟火温情;当我们以奋斗为墨,便能在时代的长卷上写下壮阔篇章。
上一篇:发言稿:“中国科学家身上的中国精神”写作指导及范文欣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