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概述
2025年10月31日深夜,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搭载航天驾驶员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3名航天员飞赴中国空间站。这是继神舟十六号后再次由3种类型航天员构成的乘组,涵盖“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段,、6个月期间,乘组将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包括首次在轨啮齿类哺乳动物实验、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等,还将实施出舱活动及设备维护任务,并迎来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二号的来访。
核心事迹
1、指令长张陆:12年积淀再赴苍穹的“坚守者”
2009年报名航天员选拔,2010年入选后历经12年艰辛训练,于2022年执行神舟十五号任务,完成4次出舱任务刷新纪录。
神舟十五号任务结束后,以“新人”姿态投入强化训练,因年龄增长体能恢复变慢,每天比年轻队友多花时间训练,最终以最优成绩入选并担任指令长。
熟悉太空生存细节,从食物固定到垂直如厕都了然于心,用经验为乘组保驾护航。
2、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从“航天器体检师”到最年轻航天员
硕士毕业后深耕航天器热试验领域,曾24小时轮班值守实验室,参与验证空间站核心舱热控系统,被称为“航天器体检医生”。
2018年报名第三批航天员选拔,2020年入选后攻克手动交会对接、水下训练等难关,在张陆指导下实现技术突破。
32岁执行飞天任务,成为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员,负责空间站设备维护与升级,期待在太空完成热学相关实验。
3、载荷专家张洪章:带着实验飞天的“科研追梦者”
研究生阶段带领团队耗时三四年,创新制备离子传导膜,打破进口依赖,为材料国产化奠定基础。
2018年首个报名载荷专家选拔,2020年入选后转变科研思维,从“自主创新”转向“精准执行”,以太极拳技巧应对离心机训练挑战。
此次携个人参与设计的科研项目飞天,负责空间科学实验的操作与数据采集,将空间站变为“太空实验室”。
名言金句
01.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02.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一一田中芳树
03.航天这门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会出问题。——张履谦
04.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一一齐奥尔科夫斯基
05.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
06.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一黑格尔
07.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08.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航天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一项项伟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留下更多的中国足迹。
09.我们是“砺箭21”,经过磨砺淬炼后,将像火箭一样锐不可当,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神州二十一指令长张陆
10.不论大地风雨,还是星河浩瀚,我们都将同舟共济、奋楫扬帆。——神州二十一指令长张陆
11.能够将个人梦想融入祖国航天的辉煌征程,这是时代赋予我的最大幸运。——神州二十一航天员武飞
12.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神州二十一航天员武飞的座右铭
13.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需要的人。——载荷专家张洪章
14.我们将以星辰为伴、以使命为荣,将小家的团圆梦融入祖国的万家安。——航天员武飞
作文角度及运用示例
(一)科技自立自强
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中,体现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
素材支撑:
神舟二十一号3.5小时快速对接技术较早期任务实现质的飞跃,从两天到3.5小时的对接时长变化,背后是导航控制、推进系统等多领域的协同突破;张洪章团队历时三四年攻克离子传导膜技术,打破进口依赖,与航天工程团队自主研发舱外服延寿技术形成呼应;27项在轨科学实验中多数为国内首次开展,彰显我国航天科研从“跟研”到“原创”的转变。
立意角度:
①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②自主创新需要长期积淀与系统布局;③科技自立是国家强盛的战略支撑。
(二)传承与创新
素材支撑:
指令长张陆带着神舟十五号的飞行经验,指导武飞完成水下训练等难关,实现技术与经验的传承;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历代神舟任务基础上迭代升级,而“三船三舱”构型是对空间站建设理念的创新发展;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航天梦,到90后武飞的太空征程,家国情怀与探索精神一脉相承。
立意角度:
①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②精神传承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③老中青接力彰显事业发展的连续性。
(三)青春与担当
素材支撑:
32岁的武飞成为最年轻飞天航天员,从北航学子到航天工程师,用青春汗水浇筑航天梦,践行“用百分百努力回报时代”的誓言;张洪章在青年时期确立科研报国理想,深耕新能源材料领域终获突破,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的统一;武飞“双脚踩实土地,双眼仰望星辰”的感悟,诠释了当代青年的务实与远志。
立意角度:
①青春的价值在于与国家同向同行;②青年成长需在深耕中积淀力量;③新时代青年当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
(四)细节与卓越
素材支撑:
发射时间精准到分,是多轮气象监测与轨道计算的结果;3.5小时快速对接的实现,依赖于导航系统的每一个参数优化;武飞为提升手动对接精度反复请教练习,张陆对每一项训练都追求最优成绩,细节打磨造就成功;舱外服延寿技术的突破,源于对材料性能与使用数据的细致研究。
立意角度:
卓越始于对细节的敬畏;伟大工程是无数细节的系统集成;精益求精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五)梦想与实干
素材支撑:
张陆12年训练终圆飞天梦,二次出征仍以“新人”姿态全力备战;武飞从实验室值守到航天员选拔,用数年坚持实现太空梦想;张洪章团队三四年反复试验,让离子传导膜技术从理想变为现实;航天工程团队为“三船三舱”构型,在发射场、测控等多个领域默默耕耘。
立意角度:
梦想为实干指引方向,实干让梦想落地生根;伟大征程始于一步一印的积累;仰望星空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
(六)团结协作
素材支撑:
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全系统联合演练,发射场、火箭、飞船、航天员四大系统协同联动,将“万人一杆枪”的理念落到实处。从气象监测人员精准预判发射窗口,到燃料加注岗位严格把控参数,再到测控团队全程护航,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如同精密仪器的零件,虽各司其职却又紧密相连。正是这种“零失误、零差错”的协同,造就了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
运用示例:
苍穹之上的每一次成功,都源于地面上的协同交响。神舟二十一号的完美发射,是“人船箭地”四大系统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结晶:气象专家为锁定发射窗口反复研判,燃料加注人员为精准控制参数全神贯注,测控团队为全程护航时刻值守。没有哪个人能独自成就航天伟业,正如没有哪个部件能单独支撑飞船飞天。这种“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的协作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从科研实验室到发射场,从地面测控站到太空空间站,无数人形成的责任共同体,托举起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