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技法指津+4道模拟作文题)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技法指津+4道模拟作文题)

微信扫码分享

-概述-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技法指津-

单一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名人的一句名言,或者一段话,我们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准确立意。具体方法有四步:

第一步,明确话题;

第二步,抓关键词;

第三步,理清关系(比喻性要弄清喻意);

第四步,准确立意。

 

【典例1】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解析】第一步,明确话题:在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

第二步,抓关键词:欣赏他人、欣赏自己,尽量不要将“欣赏”换成其他词。

第三步,理清关系:要注意分析“欣赏他人”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名牌学校”,也就意味着“当自己比他人出色的时候”;而同样,“欣赏自己”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三四流学校”,也就是说“当自己不如他人的时候”。这个关系要理清楚,对于我们准确立意十分关键。

第四步,准确立意:结合上述的分析,再整理一下语言,可以立意为:人在高处时,我们需要欣赏他人;人在低处时,我们需要欣赏自己。也可以从两句中任选一句来立意。

 

【典例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无声的中国》

本则名言中的关键词很清楚:调和。围绕这一关键词,鲁迅先生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借此既阐释了“调和”的特定意义,也表达出对这样一种现象的价值判定。

我们知道,鲁迅在他的杂文和小说中,最善于剖析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灵魂上的“劣根性”。他这句话正是对“调和”这一“劣根性”的形象展示。围绕这句话写作时,考生首先应该明白,对材料中的“调和”行为,鲁迅是持不认同的态度的。基于这一事实,考生便不必从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材料。

下面的立意,均可作本次写作的基本观点:

1.“调和”的背后是权利的缺失

2.“调和”养育强权与霸道

3.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

4.真正的调和是一种生存智慧

 

多则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有两则以上名言出现,两则名言的意思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反的。对于相同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同法;对于相反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异法。  

所谓“求同”,就是把内涵相同相近、可适用于相同话题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相同的观点,这叫近义组合法。

所谓“求异”,就是把内涵不同甚至对立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但是这些名句还是必须适用于相同的话题,这叫做“反义”组合法。反义组合应当注意对立的意思或观点适用的不同情境,要符合对立统一、辩证统一、中心统一原则,做到水乳交融,否则就造成了“分家”,甚至真正成了互相对立,使文章没有了统一的中心,成了孤立地引用诗句。

 

【典例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解析】求同法:这三句名言,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收集材料。由此我们可以从收集材料的重要性角度立意。一般这类材料与单一名言材料比较相似,审题难度不大。

 

【典例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解析】第一步,明确话题:这两则材料讨论的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还是要向他人问路的问题。路应该是一个比喻。

第二步,弄清喻意:路应该指的是人生之路,问路应该指的是听取他人的建议。

第三步,求异法。这两则材料表达的是相反的两种观点。首先我们抓住其中一则进行立意,这样就可以有两个角度:(1)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坚持走自己的道路。(2)多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少走弯路。接着,我们还可以抓住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对比中得到启发。这两则材料,对于人生道路,一个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一个强调要虚心求教,二者孰是孰非?应该说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因此,可以有第3个立意的角度: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典例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三句话中,第一句强调不争,并将这“不争”提升到“不屑”的层面。这句话既有一种孤傲,也有一种洞察与豁达。第二句强调“争”的积极性,赋予“争”以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的厚重价值。第三句则双向展开,既关注“争”的建设性,又注意到“争”的破坏性。

归总这三句话可以发现,单纯谈“争”或“不争”,都注定存在思维缺陷。唯有把“争”放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理清什么事该争什么事不该争、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不该争,才能形成相对科学的认知。

写作时不妨这样立意:

1.事关个人利益时,可争可不争。

2.事关做人原则或群体利益,必须据理力争。

3.理性竞争,才能达成双赢。

4.争是一种进取,不争是一种坦然。

 

-注意事项-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

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

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构成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多数考生可以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

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一般说来,找到了关联,做出了选择,就可按传统的多则名言材料作文的方法进行综合立意。

(四)发现名言的局限

名人的思想也只是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真理”,如果我们找到其局限性,就可以反其意而立。

 

-范例分析-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敝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材料中的三位名人名言侧重点分别是:

(1)方志敏:无论祖国处于怎样艰难的境地,我们都要对祖国充满信心。

(2)陶行知:爱国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3)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才是最有意义的。

把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就是:爱国,就要对祖国有信心;爱国,就要与祖国共奋进。方志敏的话表明,尽管中国当时比较贫穷,但我们仍要爱她,要相信她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陶行知的话说明国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爱国作为本分。黄大年的话可以理解成千万个人献身于祖国的爱国情怀,可以推动人类前进的历史潮流,而个人可以因此而自豪。三位名人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讲了爱国的道理。

我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结合材料来谈爱国。

什么是爱国?根据材料概括出爱国的定义,就是对国家不讲条件的热爱,出于本分的热爱,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热爱。

为什么要爱国?爱国是本分。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他的祖国,祖国养育了我们,祖国又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那么,让祖国更加美丽、更加强大,就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爱国是自豪的。能为祖国做出贡献,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为新中国科技腾飞毅然回到祖国的科学家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都是爱国者。

 怎样去爱国?首先要坚信我们的祖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中国正在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在飞速发展,没有理由不看好我们的祖国。作为中学生,现在当然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崛起贡献一份力量。

【佳作品析】

1.尽着本分爱国的人

时代先锋黄大年说:“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我想,他们就是这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他们正做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我想他们一定听到了微风的呢喃、草絮的私语,不然也不会一直笑得乱颤。我想他们一定是藏在民间的诗人,不然也不会满心芬芳。

时常看见他们。无论大街小巷,无论酷暑寒冬。

似乎,他们永远一个样——一身亮橙红的反光外套,一双氧化得发黄的军绿球鞋,一副算是灰又称得上是黑色的亚麻手套。那标配铁皮箱的破三轮,像是和他们额前苍老的皱纹一样,来自时光的最深处。

作为环卫工人,他们也只有这样的装束,他们的辛苦,写在这身衣上,连带着,又附上了岁月的庸常。

谁曾想,他们不去刻意追求“诗和远方的田野”,却写就了自己诗意的日子。

在成都街头,他们把银杏叶扫成了一个个金灿灿的池子。我看见网友拍摄视频中的他们欢喜的像是稚气的孩子,跳进自制的“叶池”中掬起一捧银杏叶高抛空中,旋即张开双臂在纷扬的落叶中转圈,许是一阵银杏叶之雨不够过瘾,他们于是再一捧,又一捧……我瞧见他们会心一笑而露出的黄黑的牙齿——也对,换谁在这诗意的银杏叶之雨中都会笑的!

在哈尔滨路牙边的他,捡到孩子丢弃的英语试卷,竟也是个小确幸!与垃圾相伴的日子于此竟有了追求:时时留意垃圾中有没有英语练习本,还捡了支粉笔在路上写写擦擦。他是那样自信大方,至于记者采访他时,他还秀了一句英文——虽然发音不标准,语法也不全乎正确,但这不影响他乐活的姿态。甚至,他还煞有其事地教导起电视机前的观众:“活到老,学到老!”

我确乎见过他们脸上纵横的汗水,但更多见到的,是他们闲暇之余与路人话几句家常里短时无意的笑容。

他们在单一的路线上奔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就是这样稀松平常的路线,也并没有妨碍他们装点自己的小日子。他们原来都是诗人,不然如何写就这样平淡却饱含诗意的日子?

扫帚过处,闲花落地,薰香着眼,芬芳了心。如此这般,写日成诗。

陶行知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我想,这些写日成诗的人就是尽着本分而爱国的人。

【点评】

1.情境交融,感情真挚。作者把描写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如“那标配铁皮箱的破三轮,像是和他们额前苍老的皱纹一样,来自时光的最深处”,是描写,又是抒情,甚至很难分清是描写还是抒情,情境交融,情感真挚强烈。

2.手法灵活,描写生动。文章写环卫工人,这是一个群体形象,作者采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既有普遍情形的概括描写,如服装、工具、微笑等,又有特写镜头,如成都环卫工“叶池”嬉戏、哈尔滨某环卫工自学英语,这样点面结合,形象丰满而又具体。

3.扣题紧密,主题深刻。文章开篇引黄大年的话,首次扣题;结尾引陶行知的话,再度扣题。文章结尾将“写日成诗”上升到爱国的高度来认识,主题深刻。

2.让青春在逐梦路上燃烧

时代先锋黄大年说:“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老的话虽是个人的感想,却道出了时代与个人、时代与青春、大我与小我的诸多关系,当代青年应当将自己融入时代大潮,让青春在逐梦路上闪耀。

时代和个人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时代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活动的舞台,而一个个个人理想的实现又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无论是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还是“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王大珩,无论是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还是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许振超,无论是“王码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还是三峡移民安置的实践探索者冉绍之,无论是海归创业报国推动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李彦宏,还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李雪健,都是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先锋人物,而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又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在许多人看来,送快递是一个苦力活,“快递小哥”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他们的工作与时代与祖国并没有怎样的联系。但是,快递小哥柴闪闪靠着一路踏实勤奋,最终“闪”进了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成为农民工的杰出代表。像柴闪闪这样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在大城市中不断地拼搏努力,不仅在逐步接近着自己的生活理想,也为城市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国家有大梦,个人有小梦,大梦牵小梦,小梦和大梦,将个人梦和民族梦结合起来,千难万险无所惧,风餐露宿永向前,我们就能前程无限,辉煌多多,演绎出壮丽的人生。

时代有时代的要求,个人有个人的理想,用时代要求来取消个人理想,或是只顾个人理想而无视时代要求,都是极端错误的。我们曾经有过一个时期高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禁绝一切个人理想,结果万马齐喑,国家频临崩溃。可是时至今日,有些人又走上另一个极端,“躲进小楼成一统”,只要小我,不管大家,甘做“宅男”,这样岂能有焕发的青春?世界的本质是关系,谁都不是一座岛屿,人是社会的产物,谁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善其身。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再造现代化强国的使命,让我们投身时代的洪流,为国雄于地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青春在逐梦路燃烧闪耀。

【点评】

1.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文章紧扣材料,从黄大年的话里解读出时代与个人、时代与青春、大我与小我的关系,然后以此为立意,展开多层次、多侧面的阐释,扣题紧密,审题精准,立意有高度。

2.点面结合,繁简适宜。第二段用“无论是……,还是……”的排比句述评了8个先锋人物的事迹,叙述和评议融为一体,高度概括。第三段评议快递小哥柴闪闪的事迹,有人们错觉的概述,有人物事迹的简介,有其人生意义的阐发。

3.正反对照,多重对比。文章第四段将两种极端现象进行对比,指出用时代要求来取消个人理想和只顾个人理想而无视时代要求都是错误的。同时,这两种错误倾向有与柴闪闪等杰出人物构成对比映衬的关系,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观点。

 

-模拟练习-

模拟作文1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总书记: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加缪: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奉献给现在。

爱因斯坦: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立意】

这个作文题有多句名言警句,考查同学们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的认知。审题时要异中求同,寻求各句话之间的联系点:个人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

总书记的话涉及人与历史的关系;加缪的话认为人要把握现在;爱因斯坦的话指出人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和社会,都必须坚守高贵的品质。能正确看待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并立足于这个时代,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视为最佳立意,这样最能写出深度,体现思辨思维。

【参考范文】

承载与超越

人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超越者,人固然不能独立于历史长河之外,却也不应囿于时代的牢笼。

总书记有言:“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这句话强调人对历史的承载,人组成了社会与文明。但正如卡尔维诺所说:“人民本身是有重量的。”即现有的文明在短期范围内可能成为人的敌人。在一些特殊时期,文明无法把握自身反而使存在的意义越来越远,因而人需要一個匡正自己、不使自己偏离的架构,那便是历史。人对历史的承载,在文明经历转折点时至关重要,人若不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并继续前行,便是对自身的否定。

但仅仅有承载,便容易陷于“黑格尔式”的历史主义幽灵,把整个人类的历史变成一潭死水。加缪所主张的“把一切奉献给现在”,正是阐明了人应超越历史而创造历史的道理。奉献于现在,不正是创造未来的历史吗?在人肯定并承载历史的前提下,人对于历史便拥有了相当的主观能动性,超出历史的那一部分便会转化为历史本身的养料。此时,人虽然还身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无意间已然发展了历史,使得今时今日的历史超越了前人的历史。

人对历史的承载和超越,正如英雄造时势和时势造英雄的无限螺旋上升,而上述两者缺一,发展便会停滞。换言之,没有承载的超越是反历史,没有超越的承载是非历史。

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来看,承载和超越并存。但若是把这一对矛盾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便容易在是进是退的问题上构成二律背反。但爱因斯坦曾抱有让个人超脱于时代与社会的信念,即当人类整体在承载和延续历史的同时,个人可以成为超越历史的急先锋。李泽厚先生也在其《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中指出,人类整体不能超越当下所拥有的历史,但对历史的超越,就数量有限的个体来说是有效的。这正契合了人凭借高尚品德超出社会时代的愿望,也给加缪所主张的“历史的创新”指明了方向,更是对承载历史的必要性的肯定。

脊梁上承载了历史的厚积,思想跨越了时代的吐息,手中便紧握了未来的命运。  

【作文点评】

文章把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理解为“承载”“创造”与“超越”,并分别对应“过去”“现在”“未来”。在论述的过程中能运用辩证思维,阐述人类仅仅“承载”是不够的,“奉献于现在”就是“创造未来的历史”,以及“人类整体不能超越当下所拥有的历史,但对历史的超越,就数量有限的个体来说是有效的”,体现了思维的深度。

文章善用哲学思想或素材论述问题,如“黑格尔式”的历史主义幽灵、二律背反、李泽厚先生的观点等,指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历史,为文章增添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契合题意,思想深刻,论述有力,语言有底蕴。不足的是,标题虽切合作者对材料的理解,但是不够抓人眼球,显得平庸。

 

模拟作文2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提供了一则哲人名言作为材料,要求考生读材料,谈感想。从命题形式上看,属于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对提供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恰当利用。多数考生都会选择议论文体,那么,审题立意时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首先,宜将哲人说过的这句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与思考,不宜肢解成两个独立的句子。也就是说,应该将“向后看”与“向前看”联系起来立意构思,而不应该仅谈其中一面,舍弃另外一面。命题者设计的导语是:“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明确提示考生,哲人所说的“这句话”是一句话,是一个由两个条件复句组成的并列复句,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感想”应该建立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这句话”中的某个分句。据此,命题者制订的评分标准中规定:“仅谈一点,视为‘基本符合题意’。”这样评判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将“向后看”与“向前看”联系起来立意构思,并不意味着必须双管齐下,平均用力。除了阐说二者辩证关系的“均衡立意法”外,采用否定一方肯定一方的“取舍立意法”(例如“人生应当永向前”)、一方为主一方为宾的“主次立意法”(例如“向后看才能更好向前看”)等等,只要议理时兼顾了两个方面,都是可以的。

其次,必须正确把握哲人说过的这句话的重心,不可避重就轻,舍本逐末。哲人这句话有四个关键词:“向后看”“懂得生活”“向前看”“生活”。哪是重心所在?要作具体分析。原句的两个分句中,都用了关联词“才(能)”,说明句中两个关键词构成的是条件关系,句意强调的是“向后看”“向前看”的重要性和效用。审题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立意时必须准确地把握住“向后看”“向前看”这个重心。如果重心把握失误,大谈“生活”的哲学或“懂得生活”的方法途径,不单将语言理解能力薄弱之弊暴露无遗,而且大有被判为“偏离题意”的危险。

第三,应该落实“感想”二字,对“这句话”有个人的感悟与理解,而不应该停留在原句上,仅对“这句话”作简单印证唯唯应和。写作本文,如果仅仅是各举大量实例印证哲人说法,显然是不够的;考生必须根据“这句话”,形成“我”的某个认识或某些认识,这样才能切合“你有何感想”的题意。考生应该不满足于哲人的观点,而应该尽可能地“登高处看”或“往深处掘”,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认识:或阐析“向后看”“向前看”的辩证关系,或说明“向后看”“向前看”的前提条件,或指出“向后看”“向前看”都必须立足现实服务生活,或论述“向后看”“向前看”都应该由我主宰、为我所需、利我进步……总之,不能仅仅作哲人的“应声虫”,而应该有“感想”、有主见、有拓展。要做到这些,自然有难度;但不这样做,却属不切题。写作本题,做到“符合题意”不太难,要做到“切合题意”,非得落实“感想”二字、写出独到体会不可。

审题,是考场议论文写作成败的关键,一定要充分研读提供的材料,全面分析命题要求,准确把握题目关键,善于体察命题原意,切不可掉以轻心和随心所欲。不少考生在审题方面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说明加强审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万分必要。

【参考范文】

苦楚在往 梦想在望

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向后看苦楚,能体味生活的辛酸,而翘首梦想,即是为生活保驾护航。

奥尔柯德曾说:“心因饱经磨难而愈温厚,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当曾经的生活如同老电影镜头在脑海中播映时,也牵出了那一丝丝泛黄的记忆。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些片段时,过去的生活就如同杯杯浓郁的咖啡,即使只剩下杯底的残渣,那温馨的香气依旧使人回味无穷。记忆的咖啡滑过咽喉,越是苦涩,流下的香气就越是浓郁长久。我们能懂其中的滋味,因为那时的分分秒秒都是自己亲自酝酿。即使下一秒的收获,也懂得它的珍贵,受用多时;即使一秒钟的失去,也懂得它的遗憾,铭记在心。

回望岁月,若经不住岁月的侵蚀,生命便在如梭的时空中荡然无存。海子火热的青春在轨道下寂灭;茨威格怒放的生命被含在口中的猎枪终结,伍尔芙带着满心疮痍跳入湖心……参透不了生命的真谛,承受不了生活的磨砺,怎能懂得生活?

而正如歌者所唱:“不管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当我们踮起脚尖,向远方望去,下一秒是什么都将呈现在眼前,是平坦的平原等待我们走过,留下美丽的身影,或是高耸的山峰需要我们翻越,留下山顶胜利的呐喊,甚至是一片冰凉的沼泽或荆棘丛生的灌木丛,等待着我们书写激情与勇气的篇章?不管会有什么等着我们去经历,我们都不能停下脚步,因为停滞的生活是虚度的。若是只把目光放在脚下,你将只能看到脚下的土地,而错失前面需要你奔跑的草原。

有梦想的人总是在世界的最前沿。刘翔有梦,超越约翰逊摘取跨栏头筹;李安有梦,凭借《断背山》加冕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刘禹锡有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的诗情早已冲破碧霄。全世界都在下雨时,有梦如他,早已在自己编制的大伞之下,依旧快乐地生活。

苦楚在往,尝一下心酸,懂一点生活;梦想在望,找准方向,学会生活。让我们感思苦楚,举起胸中块垒与雷霆碰杯,让我们怀揣梦想,倾尽满腔热血与朝阳争辉!

【作文点评】本文切合题意,开篇即扣试题而明中心,下文即围绕此分层次展开论述。先正反结合论述回望人生苦楚的意义,再论述怀揣梦想于生命的价值,最后作结,思路明晰,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材料丰富,论证方法多样,句式灵活,语言流畅、形象、生动。

 

模拟作文3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上五句话出自我们学过的《论语》《孟子》《南华经》《道德经》等先秦诸子散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从上列语句中任选其一,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题目中给了五句名言,首先要了解名言的含义。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聪明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可以从这五句话中任选一句话确定立意,然后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立意:

1.肩负重任,勇往直前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开始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范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士不可以不弘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每读《论语》至此,总是掩卷长叹,眼前浮现出闻一多那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演讲,王荆公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以及鲁哀公那“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的由衷感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

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士子,就是在这样的召唤与鞭策中前赴后继地走上了那条求道而又殉道的悲壮而又光辉的道路。

然而,当历史翻到公元21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刚刚席卷全球,全球化的脚步便毫不停息地汹涌而来。沧海横流,英雄依然不断,甚至以更快的速度涌现,只是他们不再会被全民崇拜,而我们也只有在书中才能呼吸到些许英雄主义的气息。  

当读书人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财富的原始积累又充满了原罪,我们除了信仰的缺失,更迷茫于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前进方向的确立。是英雄的时代早已不再,还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或许所有的太平盛世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于是时代便学会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和有必要历尽艰险,去翻越那险峻的山峰。  

山脚的景色同样精彩而又与众不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道德的高标在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寻求个人信仰,并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呼号和实际行动面前轰然倒塌。

人们不再被要求应该如何,而是只被规定不能怎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求学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必须不时地停下来,“生有所息”,面对自我,认识自己,去寻找人生的闪光与生命的救赎。曾经,小资们读着村上春树,试着去享受寂寞,品味孤独,在机械无趣的工作与生活中体会苦中作乐般的幸福。如今,更多的人在“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号召下试着忙里偷闲,追求生活的质量与情调。财富、成就并不是人生幸福的目标,如果“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就算身居要职,腰缠万贯,人的一生也是肃杀秋冬,毫无幸福可言。  

一切,都只是一种心境,以及在此心境下所体察到的人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盖《庄子•让王》有云:“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诸神的黄昏,或许许多人不再崇拜强者,孜孜以求,为信念献身,但在晚霞之下,我们却能看到无数星火,在勤劳而又不乏休闲的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燎原光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生有所息”,体现的是生命的多样,人性的华光。我们的世界,也因此更加美丽而又丰富多彩。长吁短叹偶尔需要,汪洋恣意也很重要。  

人生,有时需要停下来思考。但思考过后是不能停步的,继续前行才是最后的出路。或许你的个性正在磨灭,失落是应该的,但是不要过分悲伤,因为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我们的舞台。相信有一天,我们会积聚足够的力量,让自我燃烧!

 

模拟作文4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③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④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⑤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⑥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关于“生命”,人们总是有很多的思索。你对此是否有了更多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上述名言中的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生活中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属于名言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题采用名人语录,引导考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比一般的名言类题目稍难,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整体方向上看,首先是对名言的含义解读,其次是注意题目的要求——写作对象是“生命”;以名言中的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生活中的感悟。

在理解具体名言时,可以参考以下解读:

①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反对不把人世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花费在敬奉鬼神上)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忧患祸害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③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强调珍惜时光,及时勉励自己)

④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就会热爱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从小爱升华到大爱)

⑤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珍爱生命,雕琢生命)

⑥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为了某种信念、理想可牺牲一切甚至生命,如此才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选②③为组合,立意可定为“把握时光,常怀殷忧”。

2.选②⑤为组合,立意可定为“在忧患中雕琢生命”。

3.选②④为组合,立意可定为“生于忧患,博爱众生”

4.选①④为组合,立意可定为“以‘生’为本,以‘众’为本”。

5.选①⑤为组合,立意可定为“死生亦大,雕琢生命”。

偏题立意:

1.生命为石,生命为刀。(“生命为刀”指向不明)

2.生命不单属于你。(或想强调一种集体精神、大我精神,但题目表达模糊)

【参考范文】

让生命之光绽放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用看得见的水流,形象表现出时光的飞逝。时至当下,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也逐渐开始思考“生命”这个话题。

生命是脆弱的,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消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命,然而,它有时候又能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强大力量。当年,全国各地4万2千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火神山医院大概10天建成,雷神山医院18天建成……面对这样一个易随时间流逝,既脆弱又强大、令人又敬又畏的“生命”概念时,我们应该怎样去更好地把握呢?

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诗人借此慨叹人生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不过,陶渊明也有积极进取的态度暗含其中——要抓紧时间,及时勉励自己,以此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试看,东晋时期的祖逖与好友刘琨,他们约定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再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花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而他所坐的位子下的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这便是自我勉励的最佳证明。

珍惜生命,及时勉励,这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之一。此外,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除了关注自身成长之外,更需要一种关怀群体及社会的大我情怀。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这句话出自辛亥三杰之一的秋瑾,是其《光复军起义檄稿》中的一句话。天下的人,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啊?当珍爱自己的生命生活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得到升华进而热爱每一个人。秋瑾的生命境界多高啊!这何尝不是由爱自己,转而到爱社会、爱整个人类,从小爱升华到大爱呢?

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女士在哈尔滨市立医院养病时,在被警察监视的情况下,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这是她文人气质的体现,也是热爱生命的体现。她却不只是爱自己,更爱他人、爱共产党,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出黑暗,先后争取了董警士和女护士。然而,却被南岗警察署在赵一女士逃走后将他们逮捕,并被日本宪兵强杀。她的生命的崇高不只体现在关心自己上,优秀的“大我”精神使她的生命镀上耀眼的光。

光阴荏苒,战争的烟云早已离去,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命,多么宝贵的财富啊!当再次谈到它时,除了像陶渊明那样坚持珍惜生命、及时勉励自己之外,也需要一种关怀社会的责任心和大我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在暮年回首往时,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阅读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