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9个古代人物经典素材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1.00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9个古代人物经典素材

微信扫码分享

(一)刘邦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这一栏目评论《鸿门宴》中刘邦的时候曾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建功立业,夺得江山如同是做一道汤,要想做好一道汤,水重要,但调料固不可少。
于是刘邦身边便有了文武双全的韩信、足智多谋的张良、忠心不二的樊哙等一群文武百官,但这文武百官只是调料,如何放置这些调料,如何使它们的作用恰到好处,那就要看水--刘邦的功夫了。
由于水容得下各种调料,那么一道好汤很自然地就做成了--刘邦夺得了江山。相反由于不能容纳其它“调料”,最终决定了项羽的失败,决定了项羽的“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也决定了项羽的鸟江自刎。水能纳“百川”方能成“大海”,水能纳“百味”方能成“靓汤”。王立群教授亦认为水是大度的,它能容纳“百味”。
(二)陶渊明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禅意,方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
(三)庄子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援,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谈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这便是庄子。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
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
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然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
(四)李白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民的政治志向,毕生为实现这一志向而奋斗。但李白一生关切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与他不满黑暗现实之间形成猛烈的冲突。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在诗中,我们很简单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心绪。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事实上愁箭穿心。但诗句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镇静。其根源就在于作者那充溢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心情。
李白的诗篇正像他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赐还乡期间,还胸怀坦荡,对将来充满信念。李白在皇官期间,要求高力士为其脱鞋,因此而招来放逐的命运。
(五)胡雪岩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实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但缺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一个绝顶聪慧之人,往往擅长利用规则而不是创建规则。胡雪岩的一生验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道理:玩火者必自焚。
(六)商鞅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干民。商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赐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惊奇,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赐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最终扛走了这块木头,商立刻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最终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当地推行实施。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七)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善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间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主动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为了郢都,屈原悲愤难握,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岳飞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自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托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毫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咐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兴师动众,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确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主动打算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吩咐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反抗。
(九)董遇
董遇,字季直,他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对《左传》、《老子》等经典都很有研究,因此被当时的读书人奉为“一代儒宗”
董遇年轻时家庭境况并不好,他除了读书,还常常和家人一起去田里耕作,有时也出门做些小买卖。但无论是下田耕作,还是做小买卖,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些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的哥哥董季中常常笑他是个书呆子,街坊邻居也跟着笑话他。可他不管别人怎样讥笑,依旧我行我素。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卓擅权,挟持了汉献帝,威逼群臣,阴谋篡位,一时天下大乱。董遇为避战乱,与哥哥董季中弃家技靠了将军王煨。
建安初,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朝廷纲纪稍有恢复。董遇因学识渊博被征召为黄门侍郎,不久又被选为汉献帝的侍讲官,专门负责向汉献帝传授各种经典。汉献帝很钦佩他的才识,对他十分信任。
当时,有不少儒生也想拜董遇为师,跟他研究学问,董遇都言拒绝,对他们说:“你们若要拜我为师,就一定要把各种经典诵读一百遍。”
“为什么要读一百遍呢?”有人问。
董遇笑笑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一百遍书,书中的意思难道还会不明白吗?”
有人说:“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呢?’
董遇说:“可利用三余来读呀!”
“那什么是三余呢?”又有人问。
“冬天,是一年中最空余的时间。晚上,是一天中最空余的时间;阴雨天,是平时最空余的时间;你们只要好好利用这三余来读书,怎么会没有时间呢?”那些想拜董遇为师的儒生听了,都感到获益匪浅,一个个都很满意,告辞离去。
由于董遇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收的学生也很少,他所注释的《老子》和批点的《左传》都没能留传下来。然而,他的“三余读书”的刻苦精神一直留传下来,受到历代文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后来,“三余读书”这一典故,用来勉励读书人要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学习。

阅读全文

作文大家评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