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微信扫码分享

【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

1、材料分析:

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中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讲的是一个辩证法的道理:人的身体是会变化的,所以一方面要慎用其强,另一方面也要勤自锻炼,以至于强。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自强不息。如果与全国Ⅱ卷结合来看,则正好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分别是自强不息和韬光养晦。

这个题目渗透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以五育并举之体育贯彻核心价值这一金线,摒除以往“唯分数论”的片面观点。新时代国家选拔的人才,既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

2、辩证思维:

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层面来说,蕴含着辩证法的深刻哲理,讲求思辨性,隐藏着古老的中国智慧。既要认识到“强”“弱”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关系,又要认识到任何一方都不具有永恒性,“强”“弱”之分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努力和奋斗,事物可以由弱变强。站在奋斗者的角度,勇做命运的弄潮者,善于改变,不断奋斗,创造自己的幸福,实现国家由弱变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这道题的基本话题是“可变性”;适当上升一点,就是发展与变化的话题。

再具体一点,还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强者可能变弱者?弱者可能变成强者?关键是什么?题中回答:如果强者“滥用其强”,则易变弱;弱者“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则自变强。

所以,最终题意的落脚点在“强弱的变化与关键”:弱不可怕,可怕在自甘懦弱,不知奋起;强不可恃,可恃在自强不息,不滥用其强。

3、构思立意:

这道题的最大陷阱在专谈体育。题目选取了毛泽东关于体育的一则论断,体现了要锻炼成强且要善用其强的辩证认识。任务部分“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暗示考生,材料本身涉及的体育话题只是一个引子,背后的辩证思维才是我们要把握并关联世界和人生的本质。要写好这篇文章,仅就“体育”而谈显得狭隘,若能以此而得到启发,联系个人学业发展、家庭兴旺、社会发展、党的百年征程、脱贫攻坚、复兴梦想、“四史”等内容,辩证讨论强弱关系,善用其强,由弱变强会更深刻。比如(体育)强国也要守正自重,不可恃强凌弱,(体育)弱国通过“锻炼”,也可自立自强等,体育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培育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由“体育之效”谈“强弱之辨”——强者“躺平”会变弱,弱者自强会变强。引导青少年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体育是话题之引,实质在强弱之辨,深层次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论述范围:

可论个人,可论国家,可论历史,个人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朝代兴替、世界各国的强弱变化,都是范围。当然,最好是选一个角度论证,不可泛化。尤其联系“民族复兴”,考生应该都有话说。但无论怎么论,核心是发展,是自强不息,戒骄戒躁,不盲目自大。

5、论证素材:

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刚柔互济”,乃至于“韬光养晦”等,都有这样的思想因素。

【范文赏析】

君子虽体异,善假“炼”而强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关于“体育之效”的精彩论断,诚如斯言,每个人的身体天赋虽不相同,但如果通过科学的训练,即可使弱者增益其所不能,化贫为丰,转弱为强。

善假于“炼”,我们必将拥有坚强的体魄与不屈的精神。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女乒名将邓亚萍,当年身体条件不好,被教练认为根本不适合打乒乓球,但她刻苦努力,以超人的意志不断“炼”自己的球技,终于一鸣惊人,独霸球坛,改写了乒乓球史上以高个子选拔球员的标准;又如中国女排,虽不具备领先世界的身体素质条件,但“巾帼不让须眉”的她们,一日一日的拼搏之“炼”,最终成就了女排胜利的辉煌,亦成就了伟大的女排精神。

善假于“炼”又岂止限于身体的强壮?学业的成功,国家的强盛,难道不是都“炼”出来的吗?

想想我们自己,也许“生而弱”,记忆力不行,身体不行,学习环境不好,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弱”下去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拼搏去“炼”以成就强大的自己的动力!匡衡生而贫穷,可谓一种弱,但他发奋努力,勤奋读书,终成一代经学家;贝多芬26岁失聪,可谓是一种弱,但他不停钻研,勤奋作曲,终成一代音乐家;霍金21岁患病被禁锢于轮椅之上,可谓是一种弱,但他不息思考,勤奋探索,终成一代科学家。他们的勤奋不就是弱者的勤自锻炼吗?他们的成功不正是善假于“炼”而强吗?

想想我们国家,也是“生而弱”,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的我们党领导我们人民不等不靠,努力拼搏,“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一段段光荣奋斗的历史,铸就了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这不正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的真实写照吗?

所以,我们还能再抱怨自己的“弱”吗?我们还能再依仗自己的“强”吗?“天行有常”,人的身体是天天变化的,人的生命是天天变化的,国家社会也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应关注天生为弱或天生为强,君子体虽异也,善假于“炼”而强。

但是,仅仅靠“炼”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除了刻苦的“炼”,我们还要注意“善”。因为善用其“炼”固然能转弱为强。但是如果不善于“炼”,滥用其强,终究会将强消耗殆尽,转为至弱。因为身体是变化的,即使是强者的身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何况有些人还滥用其强?你有明亮的双眼,但是滥用眼睛不知保护,眼镜会加上鼻梁,镜片会一天天加厚;你有灵敏的双耳,但是天天承载过高的音量,听力会减弱,甚至会失聪;强壮的身体因为缺乏锻炼,会变得肥胖或孱弱。所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若不善假于“炼”,强者亦将行而不远。

所以,我们应善假于“炼”来炼就我们强壮的体格,善假于“炼”来成就我们人生的辉煌,善假于“炼”来为我们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

 

【思想火花】

(1)时代新青年,要培养顽强不屈、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

九十多年前,毛主席深入调查了中国社会现状,曾发出号召:“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此番言论深刻道出了体育的重要性——没有了野蛮体魄,文明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时代新青年,要培养顽强不屈、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

金牌是由汗水浇铸的,是用顽强不屈的意志铸就的,更是通过奋勇拼搏获得的。中国女排、中国乒乓球队,正是秉承这种不甘居人下的不屈精神,用实力书写着中国的体育传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增强了民族自信,鼓舞了民族精神,点燃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力争上游的信念。

但观如今教室中,近视多,肥胖多,并非他们身体素质差,而是学校教育中体育缺失所致。

新时代青年,要在学习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在运动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在运动中培养坚韧的意志。2020年,一场疫情让我们知晓生命的宝贵,更让我们懂得体育的重要性。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

(2)以强健之体魄 筑健康之中国。

体育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也是对精神品质的陶冶。毛泽东指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而收效远。”可见,体育锻炼与精进学问并不矛盾,体育锻炼所涵养的不仅仅是强健体魄,更是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健康心理品质。马拉松的坚持,篮球的团队协作,台球的耐心等等,都能帮助我们在手足伸展、头脑运转时加强对心灵的塑造。

青少年体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牵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旧有言:“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同学们,我们只有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才能成为体学兼优的栋梁之才。体强劲而武风振,武风振而国力强。作为国家的新血液,民族的曙光,我们打造健康之躯必应由锻炼实现。

少年强则国强,这“强”首先是指身体强壮。作为学生,我们应当自觉运动,乐于锻炼,不让电子产品抢占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让学业压力成为不愿运动的借口。家长、老师与学校,要支持我们参加体育锻炼,让我们在动静兼备、劳逸结合的调和之中更加高效地学习,也希望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现状,持续推进,为青少年强身健体提供更积极的支持和更良好的环境。

(3)以体育为支点,开启完美人生

    体育是最好的社会实践课,是最好的精神助推器。体育锻炼,会磨炼意志;体育比赛,需要团结合作的意识,更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谁也不会忘记中国女排,她们坚忍不拔,拼搏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们身上展现了体育的精神光芒,很多时候是她们的精神为我们脆弱的人生指明了方向。科比曾说:“我失败后再失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体育先辈奋斗的汗水让我们体会到了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以体育为支点,我们才能积攒实力,振兴中华,开启人生新精彩。

作为00后,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上担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健康的身体、坚定的意志是我们的资本。轻视体育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是挨打的民族,是衰亡的民族。我们每一次奔跑,每一次挥汗如雨,都不只是为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的身体强壮了,才能蓬勃成长、向阳而生,我们的国家、民族才大有希望!

(4)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体育水平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强国必强体育,体育强则国家兴。

加强体育锻炼,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是兴国之基石。

“体”由一人一本构成,身体是人之根本,国民身体素质也是国家兴盛的基石。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到“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这一观点在现在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过去积贫积弱的中国被辱为“东亚病夫”,“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当时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失去了话语权,丧失了尊严。现如今,我国提倡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国民身体素质随之增强,昔日的“东亚病夫”早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5)加强体育锻炼,改进国民价值观念是兴国之保障。

人的价值观念具有历史性,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享受丰富美食所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由于营养物质摄取过剩,能量消耗不足,现代“文明”病也逐渐低龄化。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仍存在学习成绩被重视,体育锻炼被淡化的现象。高中生近视者比比皆是,肥胖者也越来越多。学生们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更是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加强高中生体育锻炼,改变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念,甚至改变整个社会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念势在必行。

(6)加强体育锻炼,增进国民精神力量是兴国之灵魂。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人们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精神、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习主席在谈到竞技体育时强调,“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运动员冲击金牌时所体现出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状态,让亿万中华儿女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积极拼搏奋斗的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精神,他们“把祖国的荣誉放在第一位”“为祖国争取荣誉”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向心力。

(7)体教融合夯实全面发展基石。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陆续发布,集中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高度重视,也让“健康第一”“体教融合”等关键词跃入公众视野。

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为的是擦亮体育的育人价值,为青少年夯实全面发展之基。从现实看,一些学校和家庭存在不重视体育的倾向,往往“作业量挤压运动量”。缺少体育运动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可以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相对短板,校园体育仍是教育系统的薄弱环节。体育本质上既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居于教育系统的重要位置。推动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为青少年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石,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育,使之回归教育本质、纳入教育体系。

(8)“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最近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既从宏观层面提出“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规划图”意义;也就“老矛盾”“硬骨头”设定改革目标、实现路径,有“施工图”作用。比如,针对师资薄弱、课时不足的问题,明确“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针对活动欠缺、组织不力的问题,要求“教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针对考核缺位、标准不清的问题,提出“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而需要教育和体育两个系统相互协同配合,学校、家庭和各有关方面一起发力,把握体教融合的瓶颈问题,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体育人夯实健康基石,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适应新时代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在近年实践中可以找到创意实例。如江苏省对省内高校江苏籍新生进行体质抽测,将此列为13个省辖市生源地排名依据;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课出现在许多地方课堂,山区学校攀岩徒步,北方地区赏冰乐雪,南方学校水中畅游,草原地区跃马奔腾。让体育教育更加契合青少年兴趣所向、成长所需,才能引导鼓励他们动起来、跑起来,进而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成长为满足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9)体育除了能强身健体,还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和论述,古今中外有很多。柏拉图说:“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蔡元培说:“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毛泽东曾说:“德志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志也。”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说:“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空言智识,言者暗矣,听者心厌矣,究于事实何裨之有?”这些都说明了体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和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甚至相互依存。

(10)体育不仅是竞技,更要融入生活。体育融入生活,可以缓解压力,带来快乐。歌德说:“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体育作为一门、一种项目、一种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运动本身,更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人仅仅把体育活动看作是消遣、休闲,有人把体育活动看作是玩耍、游戏,其实不仅如此。体育活动作为磨砺吃苦本领和锻炼坚强意志的手段,可以把强健体魄、勇气、意志上升为人格重塑的首要前提。青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正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那样,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方能刚毅有为;体育的作用在于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

(11)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皮埃尔·顾拜旦说:“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体育水平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处于百业待兴的时期。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毛主席多次号召、指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民众的身体健康。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深刻揭示了体育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在新时代提出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源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战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多次对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作出部署。在2020年9月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重要”概括了新时代体育的新内涵: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12)一段时期以来,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过于重视智育(文化课与考试分数),而轻视其它。体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门课程,理应得到充分保障。多年来,国家及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2007年中央7号文件、2012年国办发53号、2016年国办发27号文件等一系列文件,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特别是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育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必然的要求。2021年新高考以作文命题的方式,聚焦体育,赞扬体育精神,引导学生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有利于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无论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增强体质、调节精神、改善生活的方式,都应得到充分保障。新高考作文命题聚焦体育功效谈启发,再次体现了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精神状态、全面发展的关注,既是对片面教学的一种调整,也对教育本质的一种回归,着力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有利于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的目的。

阅读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