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适用主题:自省,反思
有一句话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到挫折,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能行得更快、走得更远。在自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劣势,从而让优势为自己筑梯,让劣势给自己铺路,最终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
深刻了解自我,就需要经常察己、自省,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审视自己,如同对镜自照。照镜子难能可贵的是,看得到自身的亮点,更细览自身的瑕疵。一个人唯有无止境地自我追问,对自己的观察才能不断深入,对自身现状的把握才会理性、客观。穿越表象与迷雾、精准认识自己,有利于真正看清环境,进而避免被美言所欺瞒,也才能克己所短、扬己所长,从容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02 适用主题:家风建设,家风传承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风箴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传统美德,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欧阳修的《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封封家书流传至今,成为跨越时空的家训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良好家风感召人向上向善,始终激扬着正能量。
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蕴含着家庭教育智慧的家风文化,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03 适用主题:合作共赢,团结精神
积力所举,则无不胜;众智所为,则无不成。展望未来,中国将携手各方,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乐章。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秉持开放包容的伙伴精神。中国将继续同各方一道,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快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携起手来,高扬互利共赢之帆、把稳团结合作之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精彩的故事正等待我们去讲述。
04 适用主题:创新
开拓创新本质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拼搏、求索开拓的高尚精神,激励人们不断求变求新,在实践中碰撞出创新的灵感火花,为构建传承过去、面向未来的企业文化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积淀。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思维的本质在出新,要义在于正确把握恒与变的辩证关系。创新思维能力,说到底是一种求新求异的能力,是一种敢走前人未走之路、敢做前人未做之事的能力。
05 适用主题:义利相兼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紧接着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对“义利”之分给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
“轻利”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自己的利益。儒家所谓的重义轻利,其核心要义在于反对“见利忘义”,而应该“见利思义”。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还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些论述表明孔子并不反对人们求富逐利。
《孟子》开篇即详细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见面时对“义”与“利”的探讨。梁惠王向孟子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的回答并非是说“利”不重要,而是强调“仁义”更加重要,仁义是利益的根本,正所谓“但得本,莫愁末”。可以说,重义轻利、先义后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06 适用主题:读书方法
读懂读透经典著作。苏轼曾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懂得书的真意和深意,实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也如此。苦读是基础,善读是关键。要读出成效,也需利其“器”。这里说的“器”,就是读书的方法。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我们可以学习善读书的智慧,找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书的成效。
古人论及读书,多强调学与行相结合。西汉哲学家扬雄提出,“读而能行为之上”。他在《法言》中谈道:“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之,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扬雄认为,读书学习之后的成效,大致可分为四等:上等是在读书学习之后,能见诸行动,其次是著述立言,再其次是传道授业。如果前面的情况都没有,那就是第四等,即普通人。扬雄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