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链接]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佳作赏析】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2021·北京卷优秀作文
他,叫榕儿,快十八了,成绩优异,却对任何事情都很漠然,让人摸不着头脑。
“快高考了,你想报啥专业?”当过兵的父亲问。“以我的成绩,报啥啥行,放心,光耀门楣,没问题!还有,爸,我都十八了,是大人了,我的事儿,您以后少操心。”(1)
十八岁生日那天,在家人的祝福中,他显得那样无所谓。“什么学业有成,什么有为青年,不就是挣钱吗?我是大人了,你们的心理,我看得透透的。”在一点轻蔑中,他昏昏沉沉地睡去了。然而,这一晚,他睡得不安宁。他总是听到有人在喊他,他烦躁地打开了手机。
“榕儿,榕儿,你要多打电话啊!榕儿!”一条视频闯进了他的眼睛。一位60多岁的农村老奶奶露着朴实的微笑,给自己的孙儿录视频,她的孙儿也叫榕儿。“哼,也是一个不孝的,都不知道回家看看自己的奶奶!”带着点儿轻蔑,他又睡去了。
“榕儿,你的日记我们看了,我们一定会记住的。”“榕儿,你爱吃的橘子,明天你回家的时候,我们给你带去。”“榕儿,你回家吧,我们都去接你。”……榕儿,榕儿,这一晚,他被无数的呼唤声包围了。(2)
“榕儿,榕儿,谁总喊我?”他有些恼怒地又点开手机,然而渐渐地他的表情变得平静直至眼里透出澄澈的光芒。原来人们在呼喊那位同样叫榕儿的十八岁青年,那位老奶奶的孙儿。他翻看了所有与“榕儿”有关的视频:十八岁,稚嫩的面庞,黝黑的肤色;与家人分别时羞涩的闪着光的笑容;边界线上寸步不让的坚毅果敢;静静躺在那里的安详的面庞……
突然,他的房间里传来了哭声,这哭声从呜咽到号啕,爸妈慌忙地推开了房门,“怎么了,榕儿?”询问声焦急而关切。“爸,我想好了,我知道要做什么了!爸……”老爸有点错愕,依然拍着他的背说:“我就知道,我的榕儿长大了,好样的!”(3)
十八年后,他三十六岁生日那天,也是中国发射冥王星探测器的日子,坐在发射室里的他,按下了发射键。“成功了,成功了!”发射室里欢声雷动,他与众人热烈拥抱后,退出了欢呼的海洋,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橘子,剥开,一瓣一瓣地吃着,这时他的眼里涌出了泪水,“兄弟,我们成了”,他喃喃地嘀咕着。
十一月的烈士陵园,微凉。他用热热的掌心,抚摸着冰冷的墓碑,碑下的人与他同名,叫榕儿。他喃喃地说:“兄弟,我们三十六岁了,我们成了。不,你十八岁啊,你今年十八岁了……”墓碑旁响起哭声,从呜咽到号啕,这哭声见证了一个勇士、一个英雄、一个男人的成长!(4)
秋风中,他慢慢走出陵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天空中忽然回荡起榕儿十八岁时的声音,明媚、悦耳、嘹亮!天边的白云,随风摇动,就如十八年前,一个榕儿站在边防线上、一个榕儿走进国防大学时看到的云一样。(5)
(1)描绘十八岁的“他”自以为“成熟”的模样,为后文做对比铺垫。
(2)场景转换,将梦境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复杂记叙文的特点。
(3)运用情节突转手法,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4)照应前文,点明主旨。
(5)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和情节突转设置悬念,并对故事进行了剪裁,使故事详略得当,体现出事件的波澜,突出主题。
【思维培养】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安排不能像一潭死水,无波无澜,而应像一条飞流而下的瀑布,浪花飞溅,多姿多彩。因此在行文构思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设悬念
悬念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巧设悬念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1.藏头法
在叙事时,不要将起因轻易告诉读者,谓之“藏头”。“起因”必须是读者感兴趣的,能抓住读者心理期待的。将起因藏一藏,往往能收到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效果。“藏头法”的四种形式:
(1)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结局;
(2)发展—结局—起因;
(3)结局—起因—发展;
(4)结局—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
【边练边悟】
1.请运用“藏头法”给下面的文章补写一个结尾。
一位穿着讲究的人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大模大样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愕地看着他。“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子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有些窘迫地说:“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实在不明白,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
”
[参考示例] 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安保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2.反常法
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这种反常言行出现的原因。
【边练边悟】
2.请给下面的文章补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清晨,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到很冷。
前天,市政府部门下令: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张贴的种种广告单、宣传单等,统统都要清除干净。由于这个原因,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动了,开始全面清扫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城市。
我看着漫天大雪飞舞着,看着一群清洁工忙碌着。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年老的女清洁工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尽,那位女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
她很认真,连续清除了好几张纸。
她又走到另一张纸跟前。
但是,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身子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我又看见她微微地摇了摇头。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感到奇怪。
只见她专心看了一会儿,便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
为什么不清除它?她忘了政府部门的规定吗?
一串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
这时,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位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专心地看了一会儿,微微地摇了摇头,缓缓地离开。
我更加疑惑了,下定决心去看看。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我眼帘的,
[参考示例] 是一张寻人启事。上面写着:××,女,14岁……疑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雪花还如鹅毛般飘飞,但我不再觉得冷了……
关联教材:《祝福》一文先写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鲁镇家家过年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无人关心,无人过问。这就是一个悬念,它吊起读者的阅读胃口: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她是怎样被一步步逼上绝路的?这些悬念,刺激着读者迫不及待地去追寻事情的原委。
二、情节突转
所谓“突转”,就是在记叙事件时,故意顺着一个方向极力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发展方向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又使事情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联高考:2021北京卷优秀作文《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便是运用情节突转手法。
【边练边悟】
3.请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个“情节突转”的结尾。
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参考示例]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三、铺陈误会
铺陈误会,是指在叙事的过程中,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将谜底层层揭开,最终释疑解惑,给人以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艺术感受。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
例如,《红楼梦》中,黛玉因放心不下宝玉,便来怡红院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正在生气的她推说“都睡下了”,不给开门。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并引发了读者对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的揣测。
【边练边悟】
4.请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个句子,体现“误会法”在作文中的应用。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个小女生背着一个大包,站在一个大行李箱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提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说:“
。”
[参考示例] 箱子底部有轮子,我指的是滚轮子。
四、抑扬交错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通常是指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引人注意、突出要点的目的。以抑显扬,则扬得更高;以扬垫抑,则抑得更深。有抑有扬,文章就会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边练边悟】
5.请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个结尾,体现“抑扬法”在作文中的应用。
阿麻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只是我小时候镇上的一个邻居。 阿麻长得并不俊,甚至有点丑,脸上满是麻子,脚一跛一跛的,我们小孩子很不喜欢他。 我们镇旁边有条小河,我们出行经常要过河。阿麻不知从哪儿搞来了条小木船,撑着小船为我们摆渡,而且分文不收,大人们都说阿麻积德了。可是没多久,阿麻开始收费了,大人孩子渡一次船要收费三元;再过一个月,竟涨到了四元钱。大人们很生气,纷纷说阿麻实在太缺德,敲自己人的“竹杠”。阿麻什么也没说,只是来来往往地摆渡,收钱,脸上常常露出兴奋的神色。渐渐地,人们发现阿麻消瘦了,撑船的力气也不如从前了。终于有一天,阿麻病倒了。听医生说,是绝症,活不长了。
而这时,小河上开始架起一座石桥。 阿麻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
“
”
[参考示例] 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钱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啊!
五、设计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所谓“巧”,就是巧合。文章中的巧合,可以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使文势起伏曲折,波澜汹涌,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惊讶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候,牵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边练边悟】
6.请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个结尾,体现“巧合法”在作文中的应用。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行,行人很少。
一个男青年,发型时髦,衣着讲究,开着一辆崭新的汽车。他哼着小曲儿,好像有什么喜事,车速很快。他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好了一条项链,又急忙出门上车。
车子在一个十字路口急刹车,前方一个摔倒的老人,正艰难地弓着身子想站起来。男青年落下车窗,喊道:“快闪开!别挡我路!”
这时,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快步走过来。这姑娘穿着朴素,美丽大方。那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便马上下了车,迎上去,一边将项链送到姑娘眼前,一边满脸堆笑地说:“这么冷,叫你久等了,都是因为碰上这个碍事的……”那姑娘不等他说完,也不接项链,而是径直走到老人跟前,说:“
”
[参考示例] 爸,摔疼了吗?来,我扶您起来。
上一篇:能力点一: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
下一篇:能力点三:学写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