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话题作文:“忍”佳作赏读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话题作文:“忍”佳作赏读

微信扫码分享

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读】

忍为高,和为贵

忍为高,和为贵。这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忍即容忍,忍让;和,即平和,和谐。在我看来,忍与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忍是和的前提,和是忍的结果,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翻开历史画卷,我国关于忍与和的典故可谓多矣,其中“卧薪尝胆”和“将相和”的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堪称忍与和的典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便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他心怀丧国之痛,却不露半点声色;寄人篱下之时,却谋划着东山再起之举。他一面忍辱负重,一面惨淡经营,历经磨难,终于夺回江山,并且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勾践 以忍求变,终于成就大业。“将相和”中蔺相如与廉颇同为朝廷重臣,却一向不和。即便是上下朝碰到一起也从来不说话,后来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团结,处处忍让,其所作所为令廉颇大为感动,竟然亲自登门负荆请罪。于是两人前嫌尽释,同舟共济,为国出力。他们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

其实,隐忍之道便是屈伸之道。

姜太公被周文王起用之前,曾钓鱼渭水之滨。据说,有人向他请教处世之道。姜太公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换句话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运用屈伸之道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能够安身立命,进而达到崇尚道德的目的。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的主要谋士张良和大将韩信,均深谙此道。前者被一白发老翁折腾得够呛,被莫名其妙地要求去捡鞋、替人穿鞋,还得一连几天起个大早。但正是他的这种隐忍打动了老人,意外地获得了一本兵书。韩信出山之前,麻衣布衫,穷困潦倒,曾受漂母一饭之恩,也曾受乡里恶棍嘲弄,并且受过胯下之辱。想想看,堂堂七尺男子汉,从一个无赖胯下爬过,那是何等难堪!而韩信做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忍让与怯懦并不是同义词。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应该提倡忍与和。特别是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和同事关系中更应如此。列宁说过,受到刺激忍耐些,遇到问题冷静些。古人认为忍为高,和为贵是有道理的。不信你去调查,有多少家庭因日常琐事,打得不可开交;又有多少青少年,因一时口角,动了刀子把自己送进监狱。有的人为此丢了性命,也有的要在铁窗中度过一生。我忽然想起在南方一弥勒佛殿看到的一副对联,上联为:大肚能容容尽天下难容之事。下联为:笑口常开笑尽天下可笑之人。而我们凡人毕竟没有佛的海量,也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似乎是难为我们了。其实,佛祖早就说过:“静土并不远,就在你心中。”又说:“心可以为地狱,亦可以为天堂。”意思是说,一念之差,就可导致阴阳两种境界。

可见天堂与地狱,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你仍然理解不了佛的教义,就请重温一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忍为高,和为贵。


【名师点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的事件将“忍”与“和”巧妙地连在了一起,使两者的关系清晰明了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整篇文章举例得当,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阅读全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