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庙里的一块石地板,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石佛像愤愤不平:“你我同是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佛像略一沉思后微笑道:“贤弟,世间事大体是十分公平的。你我的确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在你出山之前,师傅只是嚓、嚓几下子,把你劈的方方正正送出山。在你走后的三年中,师傅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练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的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公平与不公平,就看你从什么角度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见闻和认识,以“公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本题是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包括材料和话题两部分。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契机,启发考生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本题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石地板和石佛像本身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出山之后受到的际遇完全不同。石地板被人忽视,石佛像却高高在上,享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石地板的愤愤不平,引出“公平”的话题,石佛像的解答,给出本题材料的中心思想“世间事大体是公平的,但因为在时光中的不同历练,而有不同的价值”。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历练不同”,石佛像出山前的三年中,经历了坎凿刻磨,从未间断,才成为如今的样子。正是启发考生,人的本质大体是相似的,正如时光最公平,给任何人的都是二十四小时,给任何人的也都不是二十四小时,正是不同人对时光的把握有所差异,有的人经过困苦、磨难等不同的阅历才成就了不同的价值。立意时,应明确出“历练”的具体表现。
题目要求以“公平”为话题,可联系自身的经历、见闻和认识,建议写成议论文。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行文,围绕话题“公平”提出总论点,其基本主旨应是“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公平”。分论点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如何看待“公平”这一问题,如辩证、正视、自修等角度,每个分论点最好都加以论据的佐证,使文章更具说理性。最后将分论点结合起来再次强化总论点。
立意:
(1)公平可以争取,不公需要正视;
(2)公平是相对的,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公平问题。
例文:
且吟啸徐行,自修待公平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石地板与石佛像材质虽相似,但早因那流淌的岁月而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呱呱落地的每个孩子,早因那不可言说的时光而走向不同命运的轨道。何妨吟啸且徐行,自修自持待公平!
不公平实为浇灌人之苦药良方,应正视之。
被叶嘉莹先生誉作“独能正视与担荷”的杜甫,其少年时才气尽显,后却遭野老无贤仕途失意,又经天宝乱离困苦漂泊,真可谓受尽“生活不公”。然,命运之不公、时代之血泪,浇灌于其担荷品格、不屈笔墨之上,却为青史留下位草堂诗圣。
现实中总有人因“不公平”之苦难外衣、付出多而收获少,怨天尤人,自弃不前。其实,如史铁生所言:“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即使你最后失败了,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拈轻怕重,遇逆流即信心全失,前功尽弃。
不公平实为苦难人之甘饴蜜糖,应禅解之。
东坡有言:“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这更是为我们如何看待不公提供借鉴。遭遇不公时,我们可以抛却表象,如东坡一般,屡遭流放却笑看命运起伏,寻找诗意栖居,任天而动,潇洒风雨吟啸徐行,禅意解脱。
然,仅正视与禅解还不够,我们该如何对待不公?答案是自修才气。《吕氏春秋》云:“平出于公,公出于道。”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若有才德傍身,则公平迟来何患?“文革”时期,被派去清扫女厕的沈从文笑称这是红卫兵对他的信任。在不公平伤害他时,老先生淬炼着“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而后公平迟来,赤子之魂,星火之文为后人仰望,此之谓自修待公平。
有名言道:“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不一定有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对待不公又何尝不是一种扎根呢?无人理解的黑白时光里,无须辩解,扎根自修,待心中日月饱满,窗外公平清风自来。
若于蜉蝣难撼树,便平整土地,以待采撷;若于难改之不公,且吟啸徐行,自修待公平。以吾之不变,观变化自在其中。
上一篇:思辨话题作文:小事与大事
下一篇:话题作文“如何消费”导写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