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材料作文:“化”的智慧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1.00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材料作文:“化”的智慧

微信扫码分享

【作文题目】


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1.试题解读

①命题由《流浪地球》的“化险为夷”引出中华文化“化”的智慧;

②化险为夷,化干戈为玉帛,化惊涛为细流,化腐朽为神奇……共同点是将处于极其危险、濒临消亡等非常不利境地的事物转化成安全、获得生机的理想状态;

③中华文化中“化”的智慧也包含用礼仪规范、精神品格、道德观念去教化人、感化人、陶冶人……

④中华文化中“化”的智慧还包含将外来器物、风俗、宗教等融化进自身文化之中,从而丰富本民族的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进步和更新。

2.试题分析

①“化”的对象是什么?

“化”之前和“化”之后的形态不一样了,但针对的事物应是一致的。

②“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个过程最能体现“化”的智慧,也能体现学生对“化”文化的理解到了何种程度。

③“化”的结果如何 ?

既可能是理想的状态,也可能是不尽如人意;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取决于考生对“化”的对象、过程的思考与描述。

【例文分析】

“化”之一术

      打开手机,各类公众号上都告诉你“化腐朽为神奇”,便真以为所谓的“腐朽”能化作“神奇”了。把卷纸筒做了笔筒,废纸剪剪做了手工艺品,自以为“腐朽”化为了“神奇”,实际不过是换了角度,转化思路。

      常说,化什么为什么,前提是有资本、有条件,不然的话,怕只能化惊涛为骇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大的主观能动性也克服不了没有条件。我们常说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恰恰正是有条件,只是我们转化思路,就能化无为有。《流浪地球》中,人类看似没有条件了,但能源、空间站都是条件。所以能够做出牺牲,保全地球,所谓创造条件。“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看似没有条件了,但“邻之厚,君之薄”这就是条件——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嘛。所以,“化”之一字,前提是有什么,才能去“化”。不然,便无物可化,更别提化什么为什么了。

      倘客观条件有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展现了,这时候“化”之一字的为例便体现出来了。如何化?往往是最困难的一步。我有笔、有纸,但能化笔纸为好文章吗?往往可能性不大。所以须得是“有志与力”“巧妇”才能更巧妙地化。这时候便体现了个人和集体的能力。“化”不是蛮干硬干——一刀下去骨头没断刀劈了,这显然不叫化。转化分解,逐个击破。古代文人往往有这个本领,因为话说得不好怕被砍头,所以先说“我好看呀,但人家都骗我”,再说“您好看呀,您强啊,所以被蒙蔽了”。拐弯抹角一通,大王没生气,话也说明白了。这叫“化”,叫“讽谏”。比起强硬的死谏这是更见效也更合乎逻辑的转化。一个道理,还是烛之武,几个道理往这儿一摆:越国鄙远,难;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郑能供其乏困;阙秦利晋——齐了,秦就退兵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齐了,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惊涛为细流,化腐朽为神奇。

      化之一术,其实根本上是中国哲学留给后人的思想。《庄子》中大樗的化废为宝,《孙子兵法》里的化险为夷,都是一个道理,包括《庖丁解牛》用最小的损害做同样的事,以及《赤壁赋》中“物于我皆无尽也”。小至解牛,大至伦理精神、生命信仰,中华文明无一不体现一“化”字。其实质在于转化——不极端,不惊不躁,将条件转化为对自己有利,骨子里是君子人格。

      化是策略,是手段,是术,而术之所为则为道,有道方不至于将化滥用、邪用。愿当代的年轻人,将化之一术,用于正道,用于大道。

点评:从“化”的“资本”到“化”的“主观能动性”,作者站得高,落在了实处,收束于哲学思考。文章思路清晰,行文有气势。非惯常议论文写作的形式,颇具杂文气象。此文也得益于命题里的“自定文体”。


【积累语句】

1. 化之一术,其实根本上是中国哲学留给后人的思想。《庄子》中大樗的化废为宝,《孙子兵法》里的化险为夷,都是一个道理,包括《庖丁解牛》用最小的损害做同样的事,以及《赤壁赋》中“物于我皆无尽也”。小至解牛,大至伦理精神、生命信仰,中华文明无一不体现一“化”字。其实质在于转化——不极端,不惊不躁,将条件转化为对自己有利,骨子里是君子人格。

化 解

     化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融通的力量,是化解,是一种化解之中的宽容,是一种化解之中的随和的人生境界。

     这种化解之前,需先融通。将相间的矛盾化为友谊的玉帛,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化解之前的融通。烛之武智退秦师,正是他向秦王融通了两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化解了秦与郑之间的干戈,使“戍之,乃还”。若他不明白如何融通两者的关系,又怎能看到化解的支点呢?融通即是在诸多关系中寻找决定性的关系,以此来寻找一个可以化解的切入点,从而达到化解的目的。融通是化解的准备性工作。

     化解之时,是宽容。依旧是矛盾的化解,当两车相蹭之时,是否一句“没事,走吧,别堵路”,便能化解两人互相推诿责任的矛盾?又是否能化解道路拥堵和停车解决事故的矛盾?答案不言而喻。当我们想要化解一事之时,其实本质上是宽容的体现,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宽容,是不想造成更多麻烦与干戈的宽容。正是在处理争端时的宽容,是化解之时的决定性力量。

     化解之后,是一种随和舒适的心情。化解为人们带来的是境界的提升。无论是帮别人以融通之心化解矛盾,抑或是自己以容人之量化解矛盾,最终都会形成一种沉静的成就感滋养你的心田,你会感觉化解真好,它让这个小区、这个社会又少了一种群众斗殴、法庭相见的凶气,使身边的环境又随和和谐了一些。这样,你享受了化解的成果,你就感受到了化解的魅力,会不断的想要再次创造这样的美好环境和心情,像滚雪球一样。这样不断的化解,享受化解成果,又去化解,在这个过程中,人生境界便会不断被淬炼提升,最终形成一种

     “万事皆可化”的乐观心态。化解之后,是人生境界的提高。

     然而,化解并不意味着忘却与消失。忘却与消失中暗含一种被时间洗涤的无奈,是一种最后不得不归于尘土的被动与不甘,是一种“那就这样吧”“好吧”的被矛盾折磨后的放弃与妥协。而化解不是这样,化解是“我们来说说这个问题”“我想说一下我的观点,你听听看可以嘛”的主动,是一种人们思想上的想开与豁然开朗,是一种真的认为“此事不足为我所扰”的乐观,是一种主动想开,体现一种处理矛盾时的思维力度。

     化解,乃人生大智,愿你我共同欣赏这其中的魅力,学习这宽容的精神,从而使身边少一次争吵,少一次打架,少一次“法庭上见”。

     如是化解,构建和谐社会。

点评:将“化”分为三个阶段,“融通”“宽容”“舒适”,阶段特点鲜明,对“化”的过程和特点阐述到位。“然而”段,辩证思考,使全文论证周密。整体而言论述充分,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

【积累语句】:

1. 化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融通的力量,是化解,是一种化解之中的宽容,是一种化解之中的随和的人生境界。

2. 忘却与消失中暗含一种被时间洗涤的无奈,是一种最后不得不归于尘土的被动与不甘,是一种“那就这样吧”“好吧”的被矛盾折磨后的放弃与妥协。而化解不是这样,化解是“我们来说说这个问题”“我想说一下我的观点,你听听看可以嘛”的主动,是一种人们思想上的想开与豁然开朗,是一种真的认为“此事不足为我所扰”的乐观,是一种主动想开,体现一种处理矛盾时的思维力度。

“化”在今天

      《流浪地球》中所体现出“化险为夷”的“化”之智慧,是长久以来便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了。古训教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际上,古者如此,今者亦然。在今天,掌握“化”的智慧,大有裨益。【中心论点】

      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压力山大”的今天,“化”的智慧能带来许多便利【分论点一】。做数学题时,老师常讲“化简”——化繁为简可让我们更快完成工作。开展项目时,把工程化为小任务,逐个完成,这是“化整为零”。把繁杂的人物转化成公式一样的处理流程,“一条线”处理,这是问题的“合并简化”。“化”不只是转化任务,更是转化心志。现在的人,常面临来自工作、家庭、自身乃至社会的压力,而难以喘息,这时只有把压力转化为提升自己的动力,方能不被压垮。施一公大学时不幸丧父,但他没有沉湎于悲痛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刻苦钻研生命科学,最终成为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情感、冲动,只有学会像施一公那样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化”对于我们身处社会时,也很有意义。遇到有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化滴水为江河之力,能化解一个人的难解之困难;发生冲突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真心间的冰墙……

      人、社会都能从“化”的智慧中得到好处,那国家呢?

      答案是显然的。

      世界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化、全球化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化”的智慧至关重要。【分论点二】前些年,在“一带一路”的提出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提议,广受支持。这其中的思想,便是把孤立的、各自为自己谋利的多个国家,转化为协同合作的一个整体,是“化零为整”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通过串联各国的利益,使大家为“人类”的利益奋斗,把“气候问题”等看似无法解决的大挑战转化为每个国家出谋划策的任务。可以看出,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必须通过对问题的转化、易化,把各国的利益从“歧化”变为“同化”,来使世界维持在稳定的发展中。

      由此观之,熟练应用“化”的智慧,能把任何困难变简单。但是易化不是逃避,简化问题最终也要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抱着绕开问题的心理,则会弄巧成拙,化“神奇”为“腐朽”了。“化”的使用也需要深思熟虑,往好的方向化,才能尝到甜头。

      所以,如果能绕开误区,善用“化”的智慧,便会发现:“化”至如今,益大矣!

点评:由个人而社会,而国家,不是硬扯到一起,而是用“化”的智慧构成逻辑关系。文章论证材料具体实在,与现实结合紧密,接地气,有说服力。

【积累语句】

  1. 1.  “化”不只是转化任务,更是转化心志。


阅读全文

作文大家评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