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2025届高三作文:“有了指南,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吗?”导写及范文展示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2025届高三作文:“有了指南,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吗?”导写及范文展示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我们会寻找各种指南:旅行时,寻找景点打卡指南;休息时,寻找独处“充电”指南;压力大时,寻找情绪稳定指南……人与人之间未必有着相同的生活境遇,但还是会倾向于寻找经验的依托——指南。然而,有了指南,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正在悄然流行的“指南”现象进行认识和思考。在思辨之中,能够化问为答,综合考量问题触及的多个立场,便可以有一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材料从“寻找”的各种情境入手,先点破了一个前提:人与人之间在生活环境和经历上未必完全相同,但对指南的需求是相同的。为论证这一前提的合理性,我们需要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呢?也许是因为依托前人的指南,可以避免重复错误,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也许是因为经验的共享,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现了人性中求助与分享的本能。但顺着这一思路无限延伸,我们能否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有了指南,生活就会变得更好?显然,答案没有如此绝对。反之,我们应思考:为什么有了指南,也未必使生活变得更好?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深度就决定了立意深度。

若将生活的期待都交与指南,依赖他人的经验,将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个体探索生活、形成独特体验的可能性。同时,任何指南和经验都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部分还会携带僵化思想、形成刻板印象。指南带来的并非全然是正面影响,其中原因有很多:

其一,可能会有个体差异的背景。每个人的问题和困惑都不同,指南无法适配个人的具体需求。因此,指南提供的解决方案需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二,可能会受到有限的覆盖范围的影响。指南通常是基于一定的上下文和前提条件而提供解决方案的。如果上下文发生变化或者前提条件不具备,指南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再有效。

其三,指南编写者的主观性和偏见,可能会影响到指南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其四,指南的更新频率和时效性。指南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领域。因此,使用指南时需要注意时效性,以确保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基于以上多个立场的考量,“我们”作为寻找各种指南的行为主体,可以做出总结:指南只是一种手段,绝非目的,若是本末倒置,则会变成对经验的盲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丢人,不以浅薄为羞,不以皮毛自足,敢于面对不足,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深度。

参考立意:

1. 借指南之精华,应时势而行远。

2. 走出指南桎梏,奔向四方旷野。

3. 合上指南,开辟新路。

佳作展示

手握指南,前行不辍

依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经验总结而成的谚语我们耳熟能详,而“遇事不决查找指南”是多数人秉承的行事原则。指南,这一经验的依托固然重要,但我们也要以创新思辨的态度应用它。

诚然,指南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未选择的路》中宽广明亮的大道。指南经过长期的实践,通过一代代人的验证,铺就为人熟知的通往成功之路。乡土社会中世代相传的经验,网络上拥趸甚众的“领头”博主,无不证明了指南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抱朴子·勖学》中道:“舒竹帛而考古今,则天地无所藏其情矣。”我们的生活也极少偏离社会规律所铺就的轨道,故指南,为人所用,也为人所信赖。

然而,迷信指南会令人囿于偏见,困于一隅。虽然指南总体上具有普适性,但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环境,有不同的人生意义与生活目标。不同的境遇使每个人所需的指南不同,若未考虑自身情况而生搬硬套,就无法发挥指南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南辕北辙。如井底之蛙一般困于指南中,易盲目而偏激,无法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跟上时代步伐。若迷信指南者众,蔚为风气,文明就会失去创新的原动力。我们应该警惕封建迷信、伪科学团伙网罗信众、门徒,使人停止对自然科学的探寻,封锁我们感知外部世界的通道。

理性撷取指南中的精粹,再以“浮士德式”的激情探索生活才是理想的人生态度。“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在这个不确定的当下,我们既要从指南中汲取确定的养分,又要保持对未知的敬畏——指南不是一劳永逸地让人“体不劳而致远”的工具。只有用身体力行的汗水浇灌成新的指南,才能按动发展的门铃,声声回响。我们不仅要聆听先人的谆谆教诲,还要踔厉奋发,奏响一段时代的强音。

指南的赓续正源于人们能够摆脱陈腐指南的桎梏,创造利己利他的新指南。我们对生活的探索,对指南的辨析,为形成新指南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者继续演绎指南与创新的辩证思考搭设了舞台。

总之,当人生之路分出岔路时,当我们走完“走的人多了”而形成的大路后,不妨开辟一条新路。指南虽厚重,但并不一定契合每个人的诉求,只有将指南融入自己生命的不断探索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拥有实际的意义。

点评

 文章立意鲜明,逻辑清晰,比较快速地切入了对“迷信指南”弊端的探讨,使论证展开得更加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化问为答”重点的精准把握。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主要是在素材的引用和语言的表达上。文章对乡土社会、民间俗语、初中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引用,体现了作者勾连课内知识、体察现实生活的扎实论证能力。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刻意炫技或堆砌之感,比如“指南虽厚重,但并不一定契合每个人的诉求”中的“厚重”一词,精准地概括了指南所具有的丰富可贵的特质,用语简单但有画面感。

 

心有指南,不物于物

《庄子·外篇·山木》言:“物物而不物于物。”外界的指南固然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步入捷径,但只有让内心的明针与周围的磁场合拍,方能在暮色苍茫中看取劲松,在乱云飞渡中素履从容。

诚然,指南能够帮助一艘迷失方向的航船寻找方向。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指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我们似乎如何选择都是捷径。

然而,我们真的能用一样的指南在错综复杂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你会拿到哪一颗。”时空的经纬牵动着每个人的生活网络,一种经验不能百战百胜。正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自我定位。《罗刹海市》中的马骥如果接受僵化科举的引导,就会陷入失意无力的怪圈,沦为腐儒;《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圣地亚哥如果遵从父亲的意志,就永远走不出土地的一隅,找到“天命”所在的精神宝藏。如果不会分辨,我们就会成为物的仆人,难以越过《海洋奇缘》中莫阿娜所渴盼的海平线。

林间的小路共有两条,我更希望去无人涉足的那条上看看。”探索精神既是生命体验的重要注脚,也是面对未知必不可少的财富,而对于指南的过度依赖,无疑会削弱我们的自由意志。“你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承担后果的义务。”退一步讲,即便通向成功真的有捷径,我们同样拥有绕个圈子的权利。苏东坡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坎坷中唱出“铁板铜琶”。庄周于“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的乱世里吟道:“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这样的人生高度和人生厚度正是我们选择看沿途风景的理由,有时挣脱既定轨道的束缚,能让我们向阳而生,感受存在先于本质的动人含义。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人生既是逆旅,我们且歌且行,当经验与模式成为生命的桎梏,当物质与现实成为精神发展的障碍,我们可凭强劲的大脑与坚韧的心脏,打破“唯指南论”,迎接自我独立的曙光,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点评

文章能够在基础立意上再提出“只有让内心的明针与周围的磁场合拍,方能在暮色苍茫中看取劲松,在乱云飞渡中素履从容”的观点,将“化为问答”再推进一步,是不容易的。在表达上,既能兼顾观点的清晰明确,又能较好地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如开篇“指南”的一语双关,“明针”“航船”这样隐喻的巧妙设计,又如段首句的引用,胜在自然贴切,不露斧凿之痕,读来余韵悠长。

阅读全文

作文大家评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