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回放】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儒家认为“人之生也直”;道家认为“曲则全”。关于“直”与“曲”,古往今来争论不断。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要求围绕“直”和“曲”展开思考的关系型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由儒家的人生观引出核心词“直”,在儒家看来,人生在世要做到“直”。“直”可以解释为“不弯曲,正直,率直,耿直”,也可解释为“公正、合理,爽快、坦率”等。
它要求为人处世要能做到不畏强势,敢作敢为,要能坚持正道,要能勇于承认错误。它关涉的是做人的操守、做事的底线、做官的准则。它是担当,是自律,是“修齐治平”的起点。
第二句话由道家的人生观引出核心词“曲”,在道家看来,人生在世要做到“曲”。“曲”可以解释为“弯转,不直,迂曲,婉转”,也可以解释为“不公正,不合理,周遍,详尽”等。它要求人们在遇到困难、挫折等情况时,要能忍辱含垢、等待时机、静观其变、不横冲直撞。它是行为艺术,是“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
第三句话将“直”与“曲”连接起来,一个“争论不断”表明写作时不能完全抛开一方而只谈另一方,二者须兼顾。
提示语中“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意在告诉考生,文中要有“我”的“思考”和“感悟”,即在行文中要有一定的“代入感”,要有明确的身份意识,切忌只讲别人的事例,而忽视自己的见解。要求部分强调了角度、文体等注意点。其中,“选准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最好有所侧重,围绕二者选好角度谋篇布局,完成写作。
【写作要点】
考生要善于打开思路,既要正确理解“直”和“曲”的内涵,认真思考二者各自的价值,又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探析古往今来人们对二者争论不断的原因。过“直”易折,过“曲”易偏。“直” 不等于一根筋地不讲方法策略,“ 曲”也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和原则。
可以写个人、团队、国家,但不限于此,更不要依次阐述,平均用力,泛泛而论。行文时,注意不要只谈抽象理论,一定要贴近生活展开具体分析。“明确文体”意味着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符合相应的文体特征,不可模糊文体。若选择应用性文体,应充分体现具体交际情境,并能达成交际目的。
【评分提示】
(1)考生能围绕自己对“直”和“曲”这二者的理解行文,明确二者的价值、意义,就视为符合题意,赋分不低于42分。
(2)全文平均用力、缺少中心,或空洞谈“直”和“曲”,原则上不超过40分;如果“直”和“曲”只写其一,最高不超过36分。
(3)全文偷换概念,偏离对“直”和“曲”二者的认识、理解,最高不超过30分。
(4)全文完全脱离材料及主题,最高不超过23分。
(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敢打高分。
【名言警句】
1.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其向背俯仰,全于曲中取之。
——董其昌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老子
3.正直为吾人最良之品性,且为处世之最良法,与人交接,一以正直为本旨。正直二字,实为信用之基。
——管绿荫
4.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
——元结
【精彩语段】
片段1
故我言:“正直者顺道而行”,做人要正道而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崇高正直的传统。欧阳修所说的“正直者,不可屈曲”,一生为人正直;杜甫“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的诗句,以趋炎附势为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张确用“头可断,腰不可屈”,来表明气节;爱国诗人陆游“白发向人羞折腰”,一生正直有骨气,决不趋炎附势、奉承谄媚。这些诗句无不彰显了一个正直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志毋虚邪,行必正直。吾辈应紧紧跟随前人的步伐,书写吾辈之气节,踏踏实实做一个正直的人。
片段2
直,即正直与刚烈。刚正不阿,坚强不屈乃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如黑暗里的那束光,枯枝落叶中屹立不倒的苍松,“直”当是做人风格中耀眼的一抹色彩。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直;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直;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救济粮是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直——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中从不缺少“直”的定义,华夏历史中也从不缺少“直”的体现。于是乎,正直成为我们心中的信仰,是时代所需,是心之所向。
曲,即退让与隐忍。把握分寸,以退为进而待厚积薄发,迎难取胜。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曲”既是“屈服”,也是“曲折”。以屈服观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韩信曾受胯下耻辱,但一时的屈服让他们得以积蓄实力,最终得以成就自己。
片段3
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周易》,司马迁横遭祸事铸就《史记》,苏武放逐北海持节牧羊。他们的求全之举,难道是为了苟活于世,或是贪生怕死?显然并非如此,而是他们为了心中的志与道,毅然决然地选择直面沉疴,正视苦难,只是隐忍蛰伏,心自坚毅,这种伟大而深沉的坚守,以退为进,于曲中求全,不也是可敬的正直之行?
当然,弯曲的可以是脊背,低下的可以是头颅,但决不可委曲求全的是志节,是道义,是正直的灵魂。有人战场上叛军降敌,这不是以曲求全,这是贪生怕死;有人拜金慕贵,这不是以曲求全,这是庸俗虚浮;有人阿谀奉承,这亦不是以曲求全,这是趋炎附势。
【例文评析】
1.“直”“曲”相融,得大美之人生
儒家认为“直”乃人生行为准则,强调“人之生也直”;道家认为“曲”方人生至道,提倡“曲则全”。
依我之见,只有“直、曲”相融,方可获得大美之人生,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追求。互为依托的二者对于彼此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缺少“曲”的润色修饰,会使我们分“锋芒过于刺眼”,“过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曲”能使我们不被自身“直”所伤,而缺少“直”的自我依傍,又极会使我们在世俗的熏染下迷失自我,忘却初心,圆滑世故。
直,是正直、直爽、率真。
我见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谓直;李白诗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谓直……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从不缺乏“直”的定义,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更不缺乏“直”的体现。
但“直”也不意味着“一根筋”,不提倡一条路走到黑的不知变通,而是内心明朗,坚持本心。
曲,是灵活、变通、曲达。
古人云:“行道要如水,不如水,不能曲达。”“曲”要求我们遇事灵活,目光长远。正如越王勾践,明白自己暂时实力不足,选择暂屈一时,饱尝卧薪尝胆之苦,积蓄实力,实现厚积薄发,完成自己的伟大抱负。“曲”也教会我们在挫折中探索前进的方向。苏武面对匈奴的强制羁押,并没有满怀悲愤一死了之,而是隐忍雪域坚守十九年,以漫长的曲折等待得以再次踏上魂牵梦萦的那片热土。
然,过“直”易折,过“曲”易偏。
“度”的把握很重要,在做正直之人时,学会便宜行事(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灵活变通以达到目标,可实现大美人生。
揆诸当下,“曲则全”被某些人恶意解读,认为遇到困难摆烂即为“曲”、躺平就是“全”,然而这只是懒散不作为的借口罢了。更有甚者,在现实利益面前,软若无骨,委曲求全,乞怜摇尾地阿谀奉承,谄媚至极,他们终究会成为时代滚轮里无法停止的仓鼠,挣脱不了牢笼,摆脱不掉桎梏。
钟南山院士曾寄语青年:“恰同学年少,原风华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正道。”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谨记叮嘱,以“直”为核,以“曲”为翼,“直”“曲”相融得大美之人生,方可不负于国家,无愧于时代。
2.有力则直,无力则曲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不负挺者,輮使之然也。”如果将人比作一根木头,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施加压力。有力的木头能够承受压力,始终挺直,无力的木头一折就断,因此它弯曲自己免遭祸害。
做人也是如此——有能力的人正道直行,没有能力的人委曲求全。这是世间所有人真实的写照,至少是绝大多数。
以卵击石的事例历史上也有不少。杨继盛直言谏上,被严嵩迫害致死;曼施坦因欲阻止战争,却被赐死。这些事例都有一个相似之处——结局都很悲惨。我们常常被灌以“正直”一词作为道德标杆,但如果“正直”换来的是迫害甚至死亡,它是否值得普通人去追求?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在生活的泥泞里摸爬滚打,过着平凡的人生,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们能够安稳幸福。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直”一词的潜台词是“顶撞冒犯”。不顾实际情况,事事追求公平,事事追求正义的人,则会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因此,大多数人选择妥协,选择委曲求全,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实现“人之生也直”这个道德标杆。
要求人们都要正道直行的人是否是罗曼·罗兰笔下“人人手持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的人?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有人去秉持大道、匡扶正义,他们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去贯彻高尚的原则而能够保全自己,但这却是万里挑一。
明朝宰相徐阶为了肃清严党,委曲求全十余年,于一朝夕间彻底击垮严嵩。在这十馀年里,如果他正道直行,毫无疑问,严党的迫害将加罪于徐阶的头上,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内阁首辅徐阶了。在他力量不够强大时,徐阶化直为曲,选择隐忍顺遂,顶着他人的骂名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当他的能力足够强大时,便是他正道直行的时候。
孟子有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是“直”是“曲”,不是靠别人定义,而是我们自己定义。有力则直,无利则曲,冠冕堂皇的话语改变不了现实生活的苦涩灰暗。孔子毕生不改志节,驱车行于六国之间,纵使困于“陈、蔡”,为隐者嗤笑,也未曾向苦难低头,向权贵折腰;然而,夫子也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当此路不通,适时变通,“曲”意也可保全自身。
世界需要“直”,而大多数人选择“曲”。无需过多争论,二者皆有道理,能力决定人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