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作文素材积累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00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作文素材积累

微信扫码分享

热点事件:

2023年7月19日,刀郎发布新专辑《山歌寥哉》。令人赏心悦目。其中一首《罗刹海市》触发争议。这首歌以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一篇同名故事为灵感创作,曲调婉转复古,入心洗脑,歌词隐晦含蓄,幽默诙谐,讲述了马骥在罗刹国的奇遇与经历。

这首歌不仅带给我们听觉上的冲击,更是通过精湛的歌词展现了对现状的独到见解。

有人说“《罗刹海市》让《聊斋志异》中有关章节完美重现,这是对网友文化记忆的一次拨动,但如果歌词只是对原作的浓缩,这首歌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刀郎在新歌中凸显了价值观,才让《罗刹海市》有了意境的同时,也有了强度与力度。比如其中的歌词写道,“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作如意”……类似这些歌词,体现才华的同时,也让才华有了用武之地——当一首流行音乐起到针砭时弊、当头棒喝的作用时,它总会额外地收获一份青睐。

《罗刹海市》通过反讽和夸张的手法,将罗刹国描绘成一个充满虚伪和欺骗的地方,嘲讽了那些自以为是高雅人士的态度。这首歌的主题是逆天描绘以转腚代开言式的高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展示了刀郎对虚伪和欺骗的不满。

刀郎的歌,和蒲松龄的小说,共享同一个主题:对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的现实做辛辣的讽刺。

【完整歌词】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苟苟营当家的叉杆儿唤作马户/十里花场有浑名。

她两耳傍肩三孔鼻/未曾开言先转腚//每一日蹲窝里把蛋来卧老粉嘴多半辈儿以为自己是只鸡/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

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儿他叫马骥/美丰姿少倜傥华夏的子弟/只为他人海泛舟搏风打浪/龙游险滩流落恶地/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

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半扇门楣上裱真情/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作如意/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爱字有心心有好歹/百样爱也有千样的坏/女子为好非全都好/还有黄蜂尾上针/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他言说马户驴又鸟鸡/到底那马户是驴还是驴是又鸟鸡/那驴是鸡那个鸡是驴/那鸡是驴那个驴是鸡/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

【歌词赏析】

一个故事:颠倒是非的世界,美丑不分的人间

“罗刹海市”,源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话说,华夏中原有位叫马骥的小伙子,倜傥风流,一表人才。其父觉得官场险恶,不如经商。于是,马骥翻山越海经商,有一次突遭台风,他被刮走了两万六千里,来到了罗刹国。
在这里,逢人看到马骥就惊恐地尖叫,嫌他丑恶,骂他难看。马骥这才发现,罗刹国的善恶美丑,和华夏中原的是颠倒过来的。当地的人,以丑为美,长得越奇怪越丑陋的人,就越被推崇,官职就越大,地位就越高。反倒是对那些长得好看的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觉得他们只能做最底层最辛苦的工作。
     高大帅气的马骥,只能流落街头,饿得饥肠辘辘。不得已,为求生存,他就把一张脸涂得漆黑,扮做张飞的样子,唱小丑戏。这一下,他大受欢迎,还被接进王宫,罗刹国王因其“貌美”封他为大官。好日子没过多久,他的乔装打扮还是被揭穿了。
马骥没办法,只能离开罗刹国,出海谋生,来到了另外一个国家——海市。这里风景如画,美人如玉,到处都是奇珍异宝,仿佛海市蜃楼人间仙境,马骥的颜值和才华瞬间就打动了龙王,还当上了驸马……
   这一切,都被刀郎唱进了《罗刹海市》里:

借“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的虚无缥缈地,故弄玄虚的铺垫,让人们浮想联翩;“这哪里是罗刹国,这就是当下人间。”
    以“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七冲”“焦海”的中医术语里人的消化系统并经过人的消化系统才能到达的黄泥地来隐喻那藏污纳垢的地方。
    用“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句中“一丘之貉”和“狗苟蝇营”的谐音,点出这个地方人们的不堪,谐音梗虽迟但到。

……

歌词最后“到底那马户是驴还是驴是又鸟鸡,那驴是鸡那个鸡是驴,那鸡是驴那个驴是鸡,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从对个别人的讽刺,升华为向现实社会的揭露。

刀郎这是在借虚讽实、借古表今、借罗刹国说娱乐圈。抑或还有,这以丑为美、是非不分的人世间。刀郎笑骂的不是某些道貌岸然的鼠辈,而是纵容鼠辈猖狂的整个世道。

 这首歌一出,无数人亢奋追捧,甚至捧上神坛,称刀郎为“当代鲁迅”。于是有人听完《罗刹海市》,突然有了重读《聊斋志异》的念头,这就是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是非成败转头空,美丑善恶留心中。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慈悲有爱,才不枉美丽人间。
感谢刀郎,用《罗刹海市》带来2023年的第一场雪。
在这个夏季,让文化与反思、慈悲与智慧,再次重叠。

【写作角度】

1. 批判精神  个性彰显

2. 回归传统  文化传承

3. 艺术多样  突破创新

4. 理性评价  独立意识

5. 弘扬正气  是非分明

6. 友善包容  尊重他人

7.文化反思  慈悲智慧

8.功名利禄  过眼云烟

9.慈悲有爱  美丽人间

【时评精选】

1. 听众为上帝,市场有公断

——评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热议

最近,歌手刀郎睽违多年发行的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罗刹海市》等歌曲迅速走红,并掀起讨论热潮。一些乐评人解读《罗刹海市》这首歌蕴含了对当前华语乐坛的讽刺、也有听众猜测刀郎在抨击曾经打压过他的一些歌手、但是也有听众认为刀郎抨击的是所有社会中一些丑恶的现象。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刀郎及其作品,特别是刀郎在乐坛经历的热议。

针对刀郎这次复出引发的各种争议,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事实上,在2004年一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使刀郎一夜走红后,他就长期处于主流音乐圈的边缘地位,时有众多不同的非议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质疑刀郎的大多是所谓“音乐专业人士”。他们认为刀郎的作品虽然销量不错,但旋律简单,没有创新,过于迎合市场和低幼阶层喜好,不够“高雅”。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我们不得不正视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的区别,并审视作为文化产品,音乐创作应该满足什么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流行音乐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市场。而在商业化市场里,客户就是听众,客户的选择才是决定一个作品价值和歌手价值的关键。

正如我国著名企业家任正非所说:客户需求是企业的生命,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服务是华为生存的唯一理由。

在流行音乐市场,歌手就是服务于听从(客户)的商家。在这种市场关系下,客户的选择代表了一切。在创作时,歌手要尊重听众的需求,站在听众的立场思考。听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这才是创作的出发点。站在听众角度创作的作品,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创作的目的应该是让更多的人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如果过于强调音乐必须符合“专业”标准,反而会把听众排斥在外,脱离了群众基础。

同样,在判断一个流行歌手时,听众的选择也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流行歌手的作品获得很高的销量,那代表他的作品得到了众多听众的认可。我们不能用个人品味的喜好来绝对判断一种音乐的优劣。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刀郎作品能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销量,正说明它契合了大众审美需求,代表了市场的认可。个人是否喜欢只能代表个人,但不能否定它对其他听众的吸引力。

刀郎的人生经历非常戏剧化,他在2002年迅速走红,成为乐坛新星, 但随后就面临来自主流音乐界的各种质疑、冷遇甚至打压。然而,刀郎没有被打倒,也更没有放弃,反而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再次回归乐坛。这一次,他有备而来,用自己的实力和高质量的作品迅速征服大众。

这一系列事件值得我们深思,这说明了在当今中国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不应该用个人品味的高低来评判一个创作者的价值。听众的选择才是流行文化的决定性标准。它同时也体现了在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任何创作者都不应被标签化或边缘化,而是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

综上所述,关于刀郎及其新专辑,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启示:刀郎的成功,是对主流文化态度的一次有益冲击,让人们认识到艺术创作需要回归公众,而不是自我小范围封闭。我们需要欣赏不同音乐之花的齐放,鼓励各种声音的存在。最终,质量来自于内心,鉴赏力来自于公众,这是时代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罗刹海市》火爆出圈

           用一首歌诠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节选)

有人猜测,刀郎多年沉寂,和音乐圈里对他的风言风语和压力,也有很大关系。此次刀郎十年磨一剑,发泄的是自己多年的情绪,借着歌曲浇灭心中块垒,也以更高级且不动声色的方式,回击了当年的“故人”,算是给多年的恩恩怨怨收个尾。甚至还有好事的网友,直接把他歌词的一些表述,和其他几个歌手名字对应上了。可以说,都是些看热闹不怕事大的主儿。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都是过度解读。

不过,对刀郎这首《罗刹海市》,我却觉得,其中隐喻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格局应该也没有那么低,其所想表达的,还是有更深刻更有社会价值的东西。比如歌中提到的马户和又鸟,眼里没有是非,只有浮华,这在现实中也并不难找到相对应的对象。

还有那句“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他是一只鸡”,也让我们联想到,现实中看不清自己是非好坏善恶的人,也不在少数。歌曲的点睛之笔是那句“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又将歌曲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进行了升华,我个人理解,这指向的还是复杂多变的人性。让人不禁感叹: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当然,刀郎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没人知道,各种猜测说法和感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能说没有固定答案,也不会有固定答案。但让一万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未尝不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文艺作品该有的价值追求。

但可以肯定的是,既有文化底蕴,又藏着深刻现实,能引发公众广泛共鸣和讨论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从这个角度说, 《罗刹海市》做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期待更多文艺作品追求这个境界,在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的同时,也可以带有建设性的批判和对现实的鞭挞,归根结底,目的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好,我们的社会可以更好。

 3. 《罗刹海市》: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题

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出人意料地引发了一场解读狂潮。有人听出了刀郎对同行的“复仇”,有人听出了对当今乐坛的嘲讽,还有人听出了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讥刺。那么他到底针对谁?

刀郎本人迟迟不回应,也许根本就没必要澄清。其实,比起刀郎在写歌时想到谁,更重要的,可能是受众在听歌时想到什么。你想到了当年盛传的歌坛恩怨,那你就看到了几张歌手的面孔;你想到了流行乐的青黄不接,那你就品出了嬉笑怒骂;你想到了负面新闻里的魑魅魍魉,那你就听到了嘹亮的怒吼。

在这个“罗刹国”里,他看到鬼怪,你看到人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百般诠释,并没有高下之分,无非是每个受众所处的境遇、摄取的信息不同,他们将个人的经验投射到罗刹国的男男女女身上,形成迥异的浮世绘。

从这个意义上讲,《罗刹海市》最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创造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在一千个听者心中产生了一千个马骥。当然,这首歌曲的爆火,除了得益于刀郎的才华,还应该归功于故事的蓝本——《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是蒲松龄笔下美丑颠倒的魔幻国度,为刀郎提供了素材,进而触发了听众的想象。

我不由得想到年初红极一时的动画短片《中国奇谭》,尤其是第二集《鹅鹅鹅》。这则故事同样取材自中国古典志怪小说,同样以其剑走偏锋的画风及叙事风格引发了现象级的解读浪潮。从《鹅鹅鹅》到《罗刹海市》,古典志怪题材的连续爆火,有偶然因素,但更有必然性:其简约克制的叙述方式为后世的改编创作留白;不分人鬼、夹杂虚实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更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在古典志怪小说中,创作者找到了穿越的虫洞,受众看到了个体的镜像。

时常有作家调侃,自己的文章被选为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的素材,但连自己都答不上来。《罗刹海市》可能也是这样的一道阅读理解题,因为刀郎本人未必有标准答案,而正确答案可能有千万种。 


【考题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为何还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什么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审题指导

材料已经明确了三个分论点:“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为何还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什么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思考?”由此,已经搭建了一个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学生只需要从材料给的三个方向出发(可以有所侧重),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展开论证即可。

参考立意

1.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挖掘中华文明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

4.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历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5.文化延续需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6.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素材运用示例

于文化深处,窥得复兴之果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这般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是对过去“我们”的认同,亦是对未来发展的助力。我们是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也是对中国古代智慧的再利用。

就像最近刀郎发布的新专辑《山歌寥哉》中的一首《罗刹海市》一曲,以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一篇同名故事为灵感创作,曲调婉转复古,入心洗脑,歌词隐晦含蓄,幽默诙谐,讲述了马骥在罗刹国的奇遇与经历。《罗刹海市》通过反讽和夸张的手法,将罗刹国描绘成一个充满虚伪和欺骗的地方,嘲讽了那些自以为是的高雅人士,也对社会中某些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的现实做了辛辣的讽刺,很好的体现了对古代智慧的再利用。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是连接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情绪。每一位中国人都知道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格局;都认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都体会到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苦楚。可以说传统文化基因组成了每一位中国人。

我们所要弘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要有现实意义和积极导向的。

 “优秀传统文化”不等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取其精华,除其糟粕。”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具有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诸如对中国书法、汝瓷、蜀绣等的传承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对人思想认识的提高。因此传承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即是传承了也无法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光彩,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留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命题。古往今来,我们中国经历了“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无数的实践证明,对外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交流互鉴的体现。同样对内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发展需要借助现代新思想、新科技,《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罗刹海市》就是利用人们喜闻示见的方式进行文化转化和发展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非是纸上谈兵。身为新时代的青年积累好知识才能接好传统文化弘扬的交接棒,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文化深处窥得复兴之果。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国家图书馆的山海经神兽、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丑萌绿马玩偶、故宫博物院的系列手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陆续走红,深受消费者的喜爱。80余家博物馆开辟线上新赛道,纷纷开设旗舰店,分享以传统文化为源头的“文创经济”这块大蛋糕。

材料二:中国的航天器用“祝融”“嫦娥”“墨子”“悟空”“北斗”“天问”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命名,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叫“鸿蒙”……这些高科技工程的命名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体现着中国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激励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

材料三:叶嘉莹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火车上看到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传统诗歌的灵魂未死。她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学问、修养和品格,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动力。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一提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陆续走红,分享以传统文化为源头的“文创经济”这块大蛋糕。不仅体现出文创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消费力,也体现出满满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通过高科技工程的命名来彰显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体现着中国科学的浪漫情怀,激励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

材料三用诗人叶嘉莹的文化传承理念,体现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综上所述,材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紧密关系。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离不开中华文化坚实的历史底蕴,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必须在新时代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新时代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动力。在发展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其军事经济实力,同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要不断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参考立意:

1.探寻文化基因,促进新时代发展。

2.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进步。

3.美好生活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与支撑。

素材运用示例

让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

 “冰墩墩”,“三星堆”,“故宫”,山海经神兽,“铜奔马”……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创IP背后,是我国文创产业的迅猛发展。博物馆通过设计出一个个成功的文创产品,不断激荡,以此提升文化自信。

中央主要领导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强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汲取文化滋养中增强自信、厚植底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心育人、固本培元,在不断传承、发展与升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融合创新,在生动阐释中增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善于用发展眼光打造时代精品,与时俱进,用现代感的优秀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元的表现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具生机和活力。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时代活力,在历史现实的交相辉映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民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深刻自信。

整体联动,在润心育人中拓展美育价值。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其跨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涵养心灵的重要源泉。新征程,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用真善美润心育人、固本培元,为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如最近火爆出圈的刀郎歌曲《罗刹海市》成功的改编了《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将历史故事融合创新,将蒲松龄笔下美丑颠倒的魔幻国度融入了现实社会中某些负面的问题,对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的现实做了辛辣的讽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精准施策,在开发利用中点亮幸福生活。文化源于生活,又承载着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就是要发挥文化富民、育民、乐民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乡村文化、红色文化价值,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民生的重要支点。要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创作优秀文艺作品,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增强传播效果,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更好满足精神需求。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推动传统技艺走上舞台、非遗产品走上市场、民族艺术走上前台,在扩大文化影响力中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用传统文化铺筑“致富路”。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我们要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涵养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提供强大文化引领力和凝聚力。


阅读全文
221381